暮色染红漕河时,沈米正立在书院碑林间。
新立的《禁矿碑》旁,严夫子让他以"通贡"为题作注。
少年摩挲着碑上未干的朱砂,突然将怀中的硫磺糕掰碎撒在砚台里。
"《禹贡》载"厥包橘柚",非独贡其物,更贡调理之法。"
沈米挥毫写下"艾粿"二字,硫磺遇墨竟显出金丝脉络,"今归云楼以药入膳,化瘴疠为康泰,岂非新贡?"
严夫子忽然用戒尺挑起块碎糕:"若遇暹罗使臣,当献何物?"
"紫苏金砂船。"
沈米蘸着硫磺墨勾画,"船身艾粿防腐,风帆用咸鱼线缝制,货舱置酸柑蜜坛——遇风浪自化药汤。"
老山长不知何时立在月洞门前,手中《岭外代答》哗哗翻动:"明日漕司宴请番商,你随行奉墨。"
归云楼后院此刻灯火通明。
沈麦指挥学徒们将硫磺粿装进竹筒,每个筒身都刻着矿脉图改的航海图。
阿荞在檐角挂起红线铃,铃铛里塞着肉豆蔻种子:"艄公说,这铃响三声便是飓风信。"
"麦哥儿!"沈米抱着砚台冲进来,"明日宴席要试新贡品......"
话音被漕帮急哨打断。
赵大成亲兵扛来染血的麻袋:"私矿余党在燕子矶劫船!"
袋中滚出个带牙印的金砂馒头,豁口处露出半角羊皮——竟是番邦海图。
沈麦突然掀开蒸笼,硫磺蒸汽腾空化作海雾。
阿荞的红线铃无风自响,琉璃珠映出雾中帆影。
沈米将硫磺墨泼向窗纸,墨迹蔓延成暹罗文字:"是求援信!"
五更鼓响时,归云楼的灶火映红了半条漕河。
沈麦将海图刻进粿模,阿荞往蜜罐里塞进火折子。沈米用硫磺墨誊抄的《禹贡》批注,被严夫子连夜送进漕司衙门。
晨光中,番商船队扬起青帆。
沈麦站在船头,看着私盐贩子的船在硫磺雾中打转。
番邦商人突然齐唱起古老的船歌,歌声里,归云楼的茱萸纹食盒正顺着漕河漂向出海口。
三月后,书院古槐抽新芽时,沈米收到暹罗国书。
羊皮卷上除了弯弯曲曲的番文,还有幅熟悉的图案——艾草粿形状的海船正破开巨浪,船帆上的茱萸纹在椰林影里若隐若现。
严夫子用戒尺轻点卷轴:"今日起,你与我同注《诸蕃志》。"
案头新添的琉璃盏里,银鳞鱼冻凝成海贝状,碎沙葱如星子撒在浪尖。
后厨飘来新麦香,沈麦正在教阿荞调火龙果染的粉粿。
漕河上汽笛长鸣,番商送来的椰油在陶罐里泛着柔光。
小安举着新得的贝壳风铃跑过天井,铃舌竟是用矿工的铜纽扣改制。
"麦哥儿看!"沈米举着国书冲进厨房,"暹罗王说要派学子来学药膳......"
沈麦将粉粿捏成海船状:"正好用新收的沙棘酱做海潮纹。"
他忽然转头望向后山,雾灵山巅的残雪泛着金,像极了那年矿洞口的朝阳。
檐角红线铃叮咚作响,惊起梁间新燕,衔着艾草穗掠过千帆竞发的漕河。
晨雾未散时,林峰已经蹲在镖局后院挑拣货物。青石板上整齐码着十几个竹篓,咸鱼干与酸柑的混合气味飘在潮湿空气里。
"这批药材要单独装箱。"他捡起片发潮的陈皮闻了闻,"麦哥儿说书院最近试新药膳,受不得潮气。"
十五岁的少年郎说话还带着变声期的沙哑,手上动作却利落得很。
自打上月接手镖局,他特意将货品分成四类:药膳食材用艾草熏过的竹箱,番邦香料装填硫磺粿防虫,瓷器陶罐裹三层咸鱼皮,鲜货则配上沈米特制的冰镇食盒。
前院突然传来碗碟碎裂声。
林峰快步穿过月洞门,看见两个趟子手正为打翻的醒神汤争执。
"这是芋姐特意送来的!"圆脸伙计捧着碎瓦片跺脚,"说是用新摘的紫苏叶熬的......"
"吵什么。"
林峰从腰间解下水囊,"后厨还有半锅,自己去盛。"
他说话时总不自觉挺直脊背——沈芋给他新做的靛青短打比旧衣挺括许多。
日头爬过镖局旗杆时,霍祁驾着马车停在门前。
车帘一掀,小安抱着个雕花食盒跳下来:"峰舅舅!娘亲让你试新点心!"
食盒里躺着二十来个翡翠团子,碧绿外皮透出隐约的金丝纹。
林峰咬开半个,咸蛋黄混着虾仁的鲜香漫在舌尖,糯米皮里还掺着细碎的紫苏末。
"芋姐又往吃食里加药草?"他笑着掏帕子给小安擦嘴。
"说是防晕船。"霍祁从怀里掏出封信,"暹罗商队想托咱们运椰油,指明要你带镖。"
"阿峰!"沈麦的声音从街角传来。
书院刚下学,他肩头还沾着墨渍,"严夫子说下次运书卷要用双层艾草箱......"
暮色渐浓时,沈家小院飘出炊烟。
沈芋正将签到得来的鲜鱼改刀,案板上突然跳出个莹蓝光幕:
【今日签到奖励:醒神汤食谱(可提升专注力)】
她舀起勺鱼汤尝味,顺手把新得的食谱塞进灶台暗格。
自从林峰接手镖局,系统给的奖励越来越实用,前日刚得了防晕车的酸柑蜜饯方子。
"开饭啦!"沈米抱着坛新酿的梅子酒撞开竹帘。
八仙桌上很快摆满吃食:金黄的炸小鱼配沙棘酱,嫩豆腐炖着山菌,还有盆冒着热气的酸汤面。
林峰说起白日里的暹罗商函,沈麦立刻掏出书院新绘的海图。
小安举着鱼形面片在碗里划船,油灯将众人影子投在糊窗纸上,晃动的光影里仿佛有千帆掠过。
晨光刚染红镖局檐角的茱萸纹瓦当,林峰正带着伙计们往马车上捆扎货箱。
新制的双层艾草箱里码着书院要的《诸蕃志》手抄本,缝隙间塞满沈米特制的硫磺防潮粿。
"这批书卷要赶在梅雨季前送到临安。"
林峰扯紧麻绳,忽然嗅到熟悉的草药香。转头见沈芋挎着竹篮站在石阶上,篮里青瓷盅还冒着热气。
"新做的薄荷米糕,路上防暑。"
沈芋掀开盅盖,碧玉般的糕体上嵌着枸杞,"签到时得了批云南野蜂蜜,正好拿来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