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8章困扰大明繁荣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贪得无厌之人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明朝的长城主要还是以应天,即南京城的长城为主。


    九边防御长城,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明廷才开始建设的。


    如今大明的北疆,乃至未来数百年,始终是明廷防御的重点。


    尽管目前洪武朝廷的财政并不宽裕,但朱小宝却认为,加强北疆的防御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洪武皇帝担心徭役会加重百姓的负担,那么这些战俘不就是最佳的劳动力资源么?


    趁着现在还能利用他们的剩余价值,好好地使用他们才是正道!


    朱元璋闭目沉思,手中把玩着奏疏,心不在焉地掂量着。


    不久,他目光炯炯地道。


    “在北疆建立防线,修建长城,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山石、树木、泥沙都可以就地取材。”


    “让这些战俘参与长城的建设,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惩罚。”


    朱元璋喃喃自语。


    他沉思良久后,眼中闪烁的光芒也愈演愈烈。


    “这建议真不错!”


    “与其让这些人去开垦荒地,不如让他们为国防建设出力!”


    朱元璋笑容满面。


    “你这小子,又让咱豁然开朗!”


    “很好,你这个提议,咱记住了。”


    朱小宝疑惑地看着朱元璋,问道。


    “您不担心文人批评您虐待战俘吗?”


    朱元璋怔了怔,目光中露出一丝凶狠,冷声道。


    “好斗之人必将自食其果,文人墨客不敢有所异议!”


    “过去,北疆有无数同胞惨遭这些人的铁蹄践踏,若有人提出异议,必将引起公愤,大明的官员们还是能明辨是非的。”


    朱元璋将此事铭记于心,至于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他确实有些担忧。


    没有资金,谈论建设,无异于空谈。


    朱小宝似乎察觉到了老爷子的忧虑。


    “您是在担心资金问题?”


    朱元璋苦笑道。


    “不提此事还好,一提起就让人头疼!”


    “尽管驿站的收益高得惊人,但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尚未解决。”


    “由于朝廷在多处建设驿站,导致人手不足。”


    “武昌、湖广等地作为中转站,每日货物堆积如山,以至于驿卒、帮工等各类人员短缺,管理上也开始变得混乱。”


    朱小宝沉默不语。


    “之前就没有考虑到后续管理的问题吗?”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不悦地答道。


    “你也没告诉咱,这东西的威力会如此强大啊!”


    “各地民众每天疯狂地寄送货物,这是谁也未曾预料到的。”


    朱小宝应声道。


    “但我可是跟您提及过的。”


    “咱不是没有考虑那么多吗?”


    朱元璋也感到有些无奈。


    实际上,朱小宝之前已经提醒过他们,一旦实施此策,可能会迅速促进商业繁荣,朝廷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手才是。


    当时朱元璋认为这是浪费,便没有重视。


    “这是咱的疏忽!”


    朱小宝面无表情。


    “明白错了就好,下次得听我的,否则吃亏的不也是你们吗?”


    朱元璋一掌击中朱小宝的头部。


    “年纪轻轻的却故作深沉,戏弄咱,就该教训!”


    “哎哟!好痛啊!”


    朱小宝捂着脑袋,吱哇乱叫。


    朱元璋顿时心疼的不行,急忙道。


    “怎么了怎么了,咱也并未用力啊!”


    “快让咱看看,你这小子,明知咱力气大,还敢挑衅!”


    朱小宝吐舌一笑,答道。


    “我逗您玩儿呢!”


    “你这小子,真是胆大妄为!竟敢戏弄咱老头子!”


    朱元璋举起拳头,做出恐吓的样子。


    朱小宝缩了缩脖子,尴尬一笑。


    “大头应该是在修筑道路吧?”


    这些邮寄的货物和信件,不可能全部依赖运河漕运,很大一部分还是需要通过陆路运输。


    如今大明的官道大多是土路,长期下去,路面必然变得崎岖不平。


    如果不进行修缮,道路会越来越难行,运输效率也会逐渐降低。


    所有的国策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会引起其他问题的出现,比如驿站的改革,会促使道路的重建。


    这些事情,都是相互关联,进而推动国家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朱元璋笑道。


    “你这孩子,和詹徽的想法一样。”


    “正因为如此,朝廷需要利用这一批驿站的收入,反过来投资,大部分都要用于修建官道。”


    “这样一来,能分多少去北疆修建长城,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修筑官道的费用过高,那么北疆长城的工程,就只能暂时搁置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事情也应当有轻重缓急之分。


    国家现在到处都需要资金,有些事情,只能暂时放下。


    朱小宝以前并未真正体会到,直到现在开始审阅这些奏疏才恍然大悟。


    朱小宝始终坚持,无论是国内道路建设,还是北疆长城工程,两者同等重要,都不可忽视。


    “我有个提议,您听听。”


    “既然江南湖广地区正在建设官道,为何不鼓励民间的富绅和大地主向朝廷回馈呢?”


    朱元璋好奇的询问道。


    “具体是什么意思?”


    朱小宝整理了一下思路,回答道。


    “江南的富绅财力雄厚,他们只需拿出一小部分,就能一段段地修路,每完成一段道路,可以立碑记载捐献者的贡献。”


    “就像新安江建设那样。”


    朱元璋目光锐利,面容也逐渐变得严肃。


    他反驳道。


    “孩子,这二者并不相同。”


    “新安江的建设,关系到数万民众的生死存亡,是江浙人民共同抗灾的成果,充满义举。”


    “而你当下所说,本质上是朝廷向民间索要资金!”


    “咱大明是一个国家,朝廷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如何再以宽仁治理百姓?”


    “现在让百姓集资修官道,将来若遇战事或灾害,是否也要向民间集资?”


    “这样下去,咱大明朝廷与强盗又有何异?”


    “你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这咱承认,但江南的那些富绅大地主,他们真的愿意出资吗?”


    “最终的负担,必将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他们有的是手段做出既利己又损民的事,你明白吗?”


    “困扰大明繁荣的,不是善良的百姓,而是那些贪得无厌之人!”


    朱小宝挠了挠头。


    “这些权贵们,权力真的能触及这么远?”


    朱小宝并不完全同意。


    朱元璋笑道。


    “等你亲身经历后,自然会有所体会。”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