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93章 科学本身的光芒

作者:朝着阳光追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番话既满足了燕大的面子需求,又将话题引向了学术交流的本质。


    武红顿时喜笑颜开:"这个安排很好!我马上让院里推荐最优秀的人选。"


    几乎是前后脚,华国植物学会理事长钟院士的电话也打了进来。


    与武红的直截了当不同,钟院士此时居然打起了感情牌:


    "时羡,还记得你第一次在全国植物学大会上作报告时的情景吗?那时候我就看出你非池中之物。"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次报告会对整个生物学界都意义重大。学会希望能组织全国各高校的植物学骨干来学习,大概需要二十个名额......"


    植物学会的需求不算过分,陆时羡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


    至于后面曾福年院士打过来的电话,陆时羡更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植物病理与遗传育种实验室作为他的学术根据地,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当然,后续还有更多通过别的渠道打来的电话。


    面对这些密集的"招呼",陆时羡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他直接在随后的筹备会议上,定下了原则:


    "学术质量是第一位的。所有参会名额必须通过正规渠道申请,但我们可以在接待和议程上对合作单位给予适当照顾。"


    于是,消息发出去后不到十二个小时。


    一千五百个参会名额就在开放申请三小时内被一抢而空时。


    此时的业界已然意识到,生物学界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这不仅仅是一场报告会,而是见证一个新时代开启的历史时刻。


    这也绝不仅仅只一场简单的成果汇报,更被视作新兴科研力量向传统学术秩序的一次“加冕礼”。


    错过这次报告会,就几乎等于错过了生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2025年12月6日。


    在整个南江省的顶力支持下,这场精心筹备下的学术报告会终于在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开始了。


    主会场入口处。


    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实时演示着SFR-1蛋白的动态变构过程,其精细度甚至超过了论文中的静态图片。


    走廊两侧是“方舟”超算产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数据可视化艺术作品。


    将海量的分子模拟数据转化为绚烂而富有韵律的光影流动,让观者能直观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美与复杂。


    为每位参会者准备的会议资料,是一个预装了所有已发表论文数据、部分可交互模拟程序以及“方舟”平台简介的定制平板电脑。


    报告会当天,盛况空前。


    清晨六点,南江国际生物论坛中心外已是一片人声鼎沸。


    来自全球的学者们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各种语言的交谈声在晨风中交织成独特的学术交响曲。


    原定八点半开场,但到七点时,会场一千五百个座位已几近坐满。


    "这太不可思议了。"来自剑桥的史密斯教授看着人头攒动的会场,对同伴感叹道:"我参加过无数学术会议,但从没见过这么热烈的场面。"


    七点三十分,会场安保不得不提前关闭入口。


    不仅所有座位坐满,连过道、墙边都站满了人。


    此时,场外仍有上千名学者在焦急等待。


    "陆博士!"会议筹备负责人匆忙找到正在后台准备的陆时羡。


    "场外还有至少一千五百人进不来,怎么办?"


    陆时羡透过幕布缝隙看了眼水泄不通的会场,于是当机立断:"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开放所有分会场进行实时转播。第二,在主会场外架设大型显示屏。第三,通知技术团队,开启全球线上直播通道。"


    命令下达后,整个团队高效运转起来。


    不到半小时,论坛中心三个分会场全部开启实时转播,可容纳两千人。


    主会场外广场上,十块巨型显示屏同时亮起。


    线上直播通道开启瞬间,全球同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五十万。


    场外广场上,来自各国的学者们自发组织起学术交流。一位年轻博士后兴奋地说:"虽然没能进场,但在这里能跟这么多同行交流,也是难得的机会。"


    "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罗伯特教授看着监控屏幕上人山人海的场景,感慨地对陆时羡说:"你点燃了整个学界的热情。"


    陆时羡望着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面孔,轻轻摇头:"罗伯特,你错了。不是我点燃了热情,而是科学本身的光芒照亮了前路。"


    他指向屏幕上热烈讨论的学者们:"你看,当真理的曙光初现,所有追寻者都会自发地汇聚。”


    “我们只是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个看见曙光的人,有责任把这束光传递出去。"


    报告会开始前半小时,当参会嘉宾陆续入场时,现场就掀起了第一波热潮。


    观众席上的学者们很快发现,这次参会的嘉宾名单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细胞生物学教科书。


    "快看!是马丁·拉斐尔斯博士!"一位年轻学者激动地指着入口处。


    只见1999年诺奖得主拉斐尔斯教授缓步走入,满头银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他曾在无数教科书上出现的照片,此刻竟然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几位年轻学者立即起身致敬,会场响起第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未落,入口处又传来一阵骚动。


    "是山中孝之教授!"2012年诺奖得主、iPS细胞开创者山中教授微笑着向众人致意。


    不少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学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当《细胞》期刊主编玛格丽特女士陪同着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入场时,观众席响起一阵意味深长的低呼。这个组合的出现,象征着传统学术权威对这场报告会的认可与重视。


    "我的天,那是埃里克·维什豪斯教授!"又一位诺奖得主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这位DNA修复领域的泰斗竟然也远道而来,让人不禁感叹陆时羡的号召力。


    观众席上,一位博士生激动地对着导师说:"教授,这些可都是只在文献里见过名字的人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