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帮助厘清“枢纽蛋白”作用机制的关键,摘取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上璀璨明珠的最大助力。
“影子网络”的实证与细胞调控鲁棒性的系统生物学模型。”这篇由计算团队主导的论文,可能是最具颠覆性的。
此前预测的“影子网络”在此得到了部分实验验证。
团队利用CRISPRi高通量筛选技术,系统性地敲低了网络中被预测的关键节点,结果惊人地再现了计算模型的预测:当SFR-1被抑制时,数个“影子”蛋白的表达上调,部分接管了其功能,维持了细胞基本的运输能力,尽管效率有所下降。
更重要的是,他们基于这些实证数据,在“方舟”上构建了首个能够模拟细胞在基因扰动下维持核心功能(鲁棒性)的系统生物学动态模型。
该模型不仅成功预测了已知的备份通路,还指出了几个此前未知的、在极端压力下可能被激活的潜在补偿机制。
“细胞不是一个脆弱的线性机器,而是一个充满冗余和备份的韧性网络。”赵栋梁在代表团队解释模型时强调:“理解并绘制出这张‘韧性图谱’,对于我们理解疾病耐受性、开发联合治疗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当这些论文接连在《细胞》专刊上发表时,国际学术界从最初的震撼,逐渐转变为一种持续的期待与追随。
每一篇新论文的上线,都会立刻引发全球相关领域学者的集体解读与讨论。
而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的声音几乎已经完全沉寂,他们的那篇PNAS论文早已被淹没在这股由繁缕研究院掀起的洪流之中。
陆时羡没有满足于此,做事就要有始有终。
在这些系统性工作的基础上,他准备继续执笔该系列的阶段性总结论文。
题为《细胞智能调度网络:从原理到预测》。
他意在将所有发现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展示了如何利用该框架,精准预测细胞在特定基因扰动或外界刺激下的适应性反应。
这一系列工作,将会彻底确立了“智能调度网络”作为细胞生物学核心范式之一的地位。
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大量全新的、可验证的科学假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语言和工具,来理解和探索细胞的内部世界。
当《细胞》专刊上连续刊载的系列论文如同连珠炮般震撼全球学术界时。
陆时羡清楚意识到,仅仅通过论文传播已不足以完全展现这项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是时候以一种更立体、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一个全新科研中心的崛起。
他决定,以繁缕研究院的名义,在南江举办一场初步拟定名字为 “细胞智能调度:从枢纽蛋白到生命设计新范式” 的全球专题学术报告会。
"细胞智能调度"学术报告会的消息甫一发布,便在全球生命科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并引发了连锁反应。
各大研究机构闻风而动,展现出惊人的响应速度,仿佛晚一步就会错失见证历史的机会。
这不仅是简单的成果汇报,更被视作新兴科研力量向传统学术秩序的一次“加冕礼”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细胞》出版社。
总编玛格丽特亲自向陆时羡致电:“陆,这将是载入史册的学术盛会。我们要求获得独家报道权,并希望将报告会内容以特刊形式出版。”
她的语气中带着罕见的急切:“评审委员会已经准备好,可以在报告会结束后立即启动特刊的快速评审流程。”
而德国马普学会的响应则更具代表性。
其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在邮件中写道:"我们正在组织一个二十人的代表团前往南江,包括三位所长和我们的顶尖博士后。请务必为我们保留座位。"
随信附上的代表团名单读起来就像德国结构生物学界的名人录。
最令人意外的是冷泉港实验室的态度转变。
在最初的沉默后,实验室主任亲自致电会议筹备组,表示将派出一个"规模可观"的代表团,并特意强调:“我们期待与繁缕研究院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这番表态被外界解读为传统学术巨头对新兴力量的正式认可。
与国际机构的正式接洽相比,国内机构的反应则更加直接高效。
他们深谙国内学术生态的运行规则,知道在这种级别的学术盛宴中,提前布局意味着什么。
燕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长武红教授,在新闻发布后半小时就拨通了陆时羡的电话。
接到武红教授的电话时,陆时羡正在审阅报告会的议程安排。
他看了眼来电显示,微微一笑,接起电话时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亲近:“武院长,我正想向您汇报报告会的筹备情况,没想到您先打来了。”
“小陆啊!”电话那头的声音难掩兴奋:“这么重要的学术活动,燕大必须全力支持。我们已经决定,由校长亲自带队,组织最优秀的团队参会。”
她稍作停顿,语气变得微妙起来:“不过现在报名系统还没开放,你看......能不能先给母校预留五十个名额?学校这边好多教授都在打听这事。”
听到电话那头的武红开门见山提出五十个名额的需求后,陆时羡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温和地说:“燕大是我的根,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次报告会,我们特意为首批合作院校预留了专属席位。”
他话锋一转:“不过武院长,这次国际同行报名实在太踊跃,《细胞》出版社那边就占了一百个名额。这样,我让会务组为燕大预留三十个第一排的专属座位,另外再安排二十个第二排的机动名额。您看这样安排是否妥当?”
武红刚要说话,陆时羡又立马补充道:"其实我还有个不情之请。”
“报告会第二天我们安排了青年学者论坛,想请燕大推荐几位优秀的青年学者来作报告。毕竟,培养下一代学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