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85章 是谁在购粮

作者:卿卿是婕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没有想象中的封赏,詹事府的官员从东线回来后,依旧低调做事。


    内阁十分满意。


    满意的内阁,也就自动忽略了皇帝在乾清宫设宴,款待詹事府官员一事。


    对于现状,詹事府上上下下,没有一丁点的杂音。


    在他们的认知中,只要简在帝心,迟早会有飞黄腾达的时候。


    ————


    严格来说,詹事府服务的对象是太子,不过皇太孙年幼,皇帝暂时还没有册立太子的打算。


    于是詹事府服务的对象,依旧是当年的太子,如今的皇帝。


    皇帝召赵琮量入宫,询问东线的情况。


    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物,这是皇帝的优点之一。


    赵琮量随詹事府前往东线,一方面是皇帝有意栽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避开京城的风波。


    对这位堂弟,皇帝还是极为喜爱的!


    尽管不需要赵琮量出谋划策,不过这家伙并未闲着,他整日带着亲随四处游荡,增长了不少见识。


    富庶!


    是赵琮量对前吴国的评价。


    “详细说说!”皇帝面露鼓励。


    “吴国的土地虽然肥沃,可西原的土地同样肥沃。”


    赵琮量的回话,看似有些不着边际。


    皇帝没有打断他的思路。


    “但是吴国的百姓比西原的百姓过得更加滋润,臣以为是因为海贸。”


    说到此处,赵琮量壮起胆子看了皇帝一眼。


    皇帝笑着命他继续。


    “海贸,不但能让吴国的百姓多一门营生,还能让他们的粮食卖出更高的价格。”受到鼓励的赵琮量信心倍增。


    “他们的粮食都卖给了谁?”皇帝突然开口询问。


    “不知道!”赵琮量脱口而出。


    “嗯?”


    “陛下,臣只知道他们卖出的价格,比京城的粮价要高出三成。”赵琮量急忙回话。


    沉吟片刻,皇帝轻轻点头。


    除了民生,皇帝也询问了赵琮量关于军队的看法。


    “臣不懂,不敢胡言乱语!”赵琮量如实回话。


    对赵琮量的诚实,皇帝十分满意。


    “你是亲王府的世子,是未来的礼亲王。朕不希望你混吃等死,给你个机会,你自己选择。”


    礼亲王也求得不降等袭爵的赏赐,故而皇帝有此一说。


    赵琮量明白这几句话的分量,跪下磕头谢恩。


    等赵琮量告退,皇帝命人前往短衣卫,命王义入宫。


    “吴国的粮价,到底是怎么回事?”


    传旨的太监速度不慢,王义更是称得上神速。


    “陛下,这些年,一直有人在吴国高价购粮。”


    短衣卫的职责,让王义能准确回话。


    “如此简单的事情,为何没能查清?”皇帝微微皱眉。


    如果弄清楚买家,短衣卫的情报中一定会出现相关的信息。


    “每年购粮的都是些生面孔,而且粮食都是直接运往港口。”


    听出皇帝的不悦,王义的后背开始微微冒汗。


    “海外?”皇帝看了王义一眼。


    “是!”


    听到王义肯定的回答,皇帝陷入到沉思之中。


    除去桐国,以前海外最大的势力就是那些矮人。


    不过矮人已经被鲁国变成了贱民,购粮的,绝不会是他们。


    至于鲁国,皇帝都在从鲁王的手中购粮,他们又怎会在吴国购粮?难道是——


    桐国?


    反复思考后,皇帝推翻了这个念头。


    如果桐国需要高价购粮,他们首先选择的,应该是鲁国。


    因为鲁国离他们要更近一些。


    至于西方的那些商人,甚至都不在皇帝思考的范围之中。


    放着利润极高的丝绸瓷器不买,反而运一堆粮食回去。这种脑残的行为,就算脑袋被驴踢过也做不出来。


    “彻查!”


    良久,皇帝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喏!”


    王义冲皇帝跪下,磕头领命。


    皇帝的脑海中有了新的疑惑,内阁的诸位大佬同样心存疑惑。


    近几日,有御史翻起了旧账,弹劾燕王当年的不轨。


    至于起因,则是燕国世子的一场出游。


    四月的京城还算不上炎热,燕国世子约昌郡王前往清净寺上香。


    昌郡王是燕国的二公子,也是世子的兄长。


    这位郡王在京城过得十分惬意!


    兄弟二人的车队还未走出京城,就遇上了一起蹊跷的事故。


    在另一时空的某个时代,这种行为被统称为‘碰瓷’!


    很明显,这位碰瓷的业务算不上熟练,最终命丧当场。


    众多的目击者,将清白还给了这两位贵族,但是闲不下来的御史却开始借题发挥。


    燕王的历史污点很难洗脱,很快,都察院的御史们怀抱着各种目的,纷纷跟进。


    燕王也曾结交了一批官员,换做以前,早已开始替燕王代言。


    可彼一时的——此一时!


    如今朝廷日益强势,见风使舵的官员们不留痕迹地同诸侯完成了切割。


    燕国的世子递牌子入宫,求见皇帝陛下。


    有困难找皇帝,这是燕王对世子的教导!


    皇帝不但接见了世子,还留他在乾清宫陪自己用膳。


    释放出来的信号,不但没能让御史们偃旗息鼓,反而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弹劾燕王。


    无奈之下,杜学士入宫向皇帝禀报。


    “锦衣卫收到消息,梁国在向燕国的边界增兵。”


    乾清宫内,皇帝神色平静。


    杜学士乃是才智卓绝之辈,只是略一思索,便恍然大悟。


    “下官会对都察院进行整顿。”


    明白过来的杜学士冲皇帝拱手。


    “没这个必要!”皇帝轻轻摇头。


    杜学士听后看向皇帝,眼中透着浓浓的不解。


    “风闻言事,本就是御史的职责!”皇帝语速平缓。


    “陛下,他们之中,一定有人与梁王勾结。”


    此时的杜学士,早已忘记当年对家族的安排。


    “勾结倒不至于,无非是收钱办事罢了!”皇帝依旧没有动怒。


    皇帝的平和,让杜学士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


    “朕理解你打算整顿都察院的想法,可若是稍有不慎,整顿都察院,就变成了打压都察院。”


    “到时候被攻击的,就该是内阁了!”


    “如今你们肩负重任,朕需要的,是一个能团结所有力量的内阁。”


    最后这一句,皇帝刻意加重了语气。


    杜学士立即弯腰应下。


    “至于梁国,朕正想找到一个突破口!”


    话音落下,殿内响起了皇帝的轻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