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 何处闻弦歌-闻知雅番外

作者:韦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体操二部曲 番外》全本免费阅读


    番外一 何处闻弦歌


    “这小姑娘可真漂亮!”


    “还是咱们男队里小闻的妹妹啊,那条件肯定差不了。”


    就在这样两句对话之后,我稀里糊涂而又顺理成章地被谭导和陈导挑进了国家队。


    我爸妈是真的舍不得我,临行前搂着我狠狠地哭了一场。其实他们本就舍不得送我去练体操。我和我哥差了十二岁,要不是他被挑进了国家队、没法儿陪在我爸妈身边,他们也不会一咬牙在那么大年纪又生了我。可惜阴差阳错,我五岁上跟他们去了一趟京城看我哥,只是见了一回他们在馆里翻筋斗的样子,我回来就闹着也要学体操。


    我妈自然是一个劲地拦着。我爸本来还说可以让我按着自己的兴趣去试试,结果我妈一掉眼泪,他就反水得十分彻底。


    倒是我哥在电话里笃定地说:“就让她试试嘛,凡事有我呢。”


    “说得轻巧。你妹妹现在那是小孩子三分钟热度。练体操是这么容易的事儿?要是以后她练不出来呢?”


    “动作学不会,有我教她;要是有伤病,我陪她康复。实在练不出来,那我的奖牌不也是她的奖牌,反正她是我妹妹。”


    “好!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有这个担当!”


    我爸激动得一掌拍在桌子上,就连我妈也无话可说,我也就无可逆转地踏进了体操馆的大门。


    话要说回来,虽然那时候还不流行“快乐体操”的概念,我练体操的经历却说得上是挺快乐的。


    遗传基因的力量果然无比强大。就像我哥是大帅哥、我也是个小美女,尽管没有完全继承他的体操天赋,我在体操上也颇有些小聪明。这份小聪明让我能够轻轻松松地在并不强大的省队中脱颖而出。对于教练布置的任务,譬如100个屈伸上摆倒立,我固然不会偷懒少做,可也不会像好多其他一心盼着“勤能补拙”的队友们一样,主动向教练要求加训。


    “你怎么一点儿都狠不起来?这个样子能有什么大出息。”


    偶尔省队的教练也会这样批评我两句,但批评完了,她对我也还是客客气气的——可能是因为我掉眼泪的样子让她心软了,也可能是,就算我对自己一点儿也不狠,我也依然是省队这一批里最值得期待的队员。


    我进国家队的时候是2012年底。那时队里还没大规模的进新人,除了另两组新进的98年选手,几乎都是和我哥一个辈分的大哥哥大姐姐。我当仁不让地成了最小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主动地护着我几分。


    只有同组的青如姐是个例外。


    “天哪,教练要求7点上训,你就真的7点才到?”


    第一次一起训练她就这样阴阳怪气地说了我一句。我笑笑,当作没听到,站在了她和沈昕左边。


    可她并不是在开玩笑。尤其是,陈导说我下肢力量太弱,打踺子都歪歪扭扭的,不如花更多精力专攻高低杠而我兴高采烈地答应了之后,她终于在某一个队里放假的周日闯进我的房间,火力全开:


    “哎哟,周日放假你就当真啦?除了你,谁不进馆练啊?”


    “还有,教练让你专攻杠子你就放弃其它三项啦?!光一项高低杠,咱们华国的绝对强项,将来压过你的有的是,搞不好你还没成年就得灰溜溜地滚回省队,哪能这样偷懒。”


    “你知道练哪项最关键吗?跳马!练出5.8上团体的希望就大了,你死磕高低杠有什么用?”


    “我告诉你,练体操脸好看没用,不能不努力啊!”


    她说的话,我全都认同。可我还是被她激烈的语气激得不争气地哭了出来,并且淌着眼泪一路飞奔去了训练馆,一头扑进了我哥怀里。


    听完我上气不接下气地一顿委屈哭诉,我哥温柔地笑了,大手一下一下地摸着我的头发:


    “练单项好啊!集中优势,规避伤病,也容易出成绩。”


    “谁说我们小雅是偷懒的?这叫扬长避短。”


    “反正哥哥都支持你。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尽力就好——我不用我妹妹非得上大赛,拿金牌,只要你平安快乐,无忧无虑。”


    在他的身后,贴着一张硕大的标语:“上级逼、下级逼、互相逼、自我逼,不经逼中逼,难为人上人。”


    于是,我练单项的事情就这么愉快地敲定了。对了,我忘了说了,我哥他自个儿练的可是六项全能。那时候已经拿过两枚奥运团体金牌的他硬是被体育总局挽留下来,理由便是“有经验的全能选手对团队不可或缺”。


    事实证明,陈导的眼光是挺英明的。我的小聪明确实集中在高低杠上,许多姐姐们练不出来的并掏,我一个冬训就掌握了,全运会甚至还钻了几位高手出现失误的空子,捡了一块高低杠铜牌。


    当然,我所拥有的也仅仅是小聪明而已,和像奈姐那样的绝顶成套之间有着无法填补的巨大差距。不过,这也没关系,我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开开心心的了——劳逸结合、尽力而为,享受过程、莫问结果,从小我爸妈便这样教我,离了家进了国家队,我哥还是这样教我。


    13年全运会结束,又是一批新队员陆陆续续地进队。


    宋宛宜的到来可谓让我得到了彻底的解放,青如姐再也不想“激励”我这团扶不上墙的烂泥巴了,整天只和她一唱一和,你逼我我逼你地不亦乐乎。


    暖暖姐真是个妙人儿,她的口头禅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过一天赚一天”,同我简直就是知己。小雨姐练得特别认真扎实,私底下也是好脾气好相处。


    就是第一组的徐若澄总是喜欢言语中夹枪带棒地寻我们的晦气。有一回,我眉棱骨上磕了个大包,她看了便冷笑道:“好一只熊猫眼!要是这幅样子,裁判一上来印象分就要扣去0.5呢!”


    她全运会的高低杠难度比我高0.1,却因为完成分不如我排在第四,对我当然是有意见的。


    “打分里头不公平的事儿多了去了,裁判看到一张好看的脸就有一点儿好印象,也只能说形象属于天赋的一种呗。”


    开口帮我说话的人是简秋宁。


    此前,她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疏离而神秘的。暖暖姐说她喜欢研究规则——那大本大本我翻都不想翻开来的东西,总是想自己来决定什么时候该练什么动作。她还敢一次又一次地为了这种事情顶撞章导,顶撞完了又主动打了一个转组报告,把女队的主教练给“炒鱿鱼”了。我胆子小,章导的训话都足够让我屏息凝神了,对这位刺儿头一样的姐姐自然更是敬而远之。


    直到她说出那句“形象也是天赋的一种”,我才真正意识到了她的与众不同。


    长得好看,于我而言一直是心里扎着的一根刺。女孩子都是爱美的,我一边时不时地穿上崭新的体操服对着镜子臭美;另一边,我又对那些“练体操脸好看没用”的言论有那么一丝微妙的认同……甚至我有时候偷偷地翻过论坛里对我的评价,似乎没有什么人关心我的能力如何,他们只是偶然夸上一句,闻知雅颜值可真不错。我是有很多粉丝的,可这些粉丝喜欢的是否只是我的一张皮囊而已?


    莫青如和徐若澄语气里的那种酸味也一样矛盾。又是艳羡,又是鄙夷。


    只有秋宁姐对于“美”的看法,不卑不亢。


    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一种预感,她是会破茧成蝶的。


    我果然没有看错她。


    换组以后,秋宁姐四项的潜力都展现出来,成绩突飞猛进,真的成了华国女队的顶梁柱。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她就在我们一直以来的弱项自由操上拿到了金牌;即使是在高低杠上,也拥有了像曾经的奈姐一样华丽炫目的空翻和比我还要高的、上了7分的理论难度……这客观上又减少了我去里约的可能。


    可我并不嫉妒她,一点儿也不。对于我这样的单项选手来说,若没有秋宁姐这种四项都能顶团体的选手,根本就不可能有带我们上大赛的空间。


    15年的世锦赛,女队有秋宁姐领衔,前景变得一片光明。黯淡的成了一直被当做“梦之队”的男队……当我在电视机上看到我哥打着鞍马的头炮时,我头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心如刀绞”。


    鞍马可是他最弱的一项。


    他还有陈年的手腕伤,最近复发得挺严重,疼起来整晚整晚睡不着觉。


    为什么要让他上这一项?!


    更糟糕的是,明明已经坚持完了大半套,他还是失误了。


    华国男队的团体金牌没了。


    我哥被推到了一群叽叽喳喳的记者面前,就好像,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他。


    而无论是面对着那一堆话筒还是面对着电话里哭哭啼啼的我,我哥都只是说:“带头出现了失误,的确是我对不起大家。”


    “对不起个头啊!这是你弱项!凭什么预赛有人出了问题决赛让你顶?”


    “年轻选手比赛经验有限,我作为队里的老将,还是全能型选手,哪个项目缺人我都应该顶上。小雅,这是我的责任。”


    我突然说不下去了。


    他总是说,要护着我平安快乐。现在,他也是想护着那些站在他身后的新人吧。


    我为我哥有我这样一个练着单项等着捡漏的妹妹感到羞愧。


    进入奥运年,在看到暖暖姐每天拼了命地恢复尤尔琴科720的时候,这种羞愧在我心中就更加明晰。从前我以为暖暖姐那份平常心是与我一样的苟且偏安,却不成想,她的无谓并非岁月静好安于现状,而是抛却了对成绩的期待以后纯粹的努力。


    “嗯呐,我知道机会不大呀,我也没盼着非得要上奥运。”暖暖姐说这话的时候还是笑着的。“可就是知道没机会,才能随便拼,拼不出来也不遗憾。”


    也难怪,她和秋宁姐,两个看起来差别这么大的人,会是一对最好的朋友。


    我哥也果然没有说错。练单项是好,是容易出成绩,好得让我快忘了一度浮起来的愧疚。


    在他退役的2017年,国际体联出台了新周期的规则,限制了一个成套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