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133 章 番外·三国线3

作者:顾四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昏君就要君主离线制》全本免费阅读


    托6688的福,姜离就晕了一下下。


    然而再醒来的时候,身上已经多了一件暖和的披风,眼前还有饴糖。


    刘备松了口气:“醒了好,快吃吧。”


    他本来还在为难:昏迷无知觉的人可不好直接喂糖块,若是呛住了才是麻烦事。


    ——方才眼见这孩子是冻饿交加晕过去了,刘备就解了自己的披风给人裹上。


    刚把小孩子打完包,刘备便见旁边伸过一只手,是二弟递过一把饴糖块来。


    看东西还在重影的姜离都惊讶了:关二爷身上竟然真的带着饴糖。难道是夜读《春秋》的时候,边吃零食边看书吗?


    关羽面对几双眼睛,语速比平时快了一点道:“给阿斗买的。”


    今岁大哥终是喜得一子,小名阿斗。


    在他们眼里,阿斗跟他们自己的孩子没什么分别。


    婴孩很小,自是吃不得糖块的,但难得出军营一趟的关羽,见到卖饴糖的,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


    毕竟时已冬日快要过年了。


    而年节下,吃饴糖也是风俗。*


    哪怕阿斗还很小,吃不得糖块,到时候也可以用热水化开,用筷子沾了糖水让他与众人一起尝尝甜滋味。


    这乱世颠沛残忍,关羽自己跟着大哥四处辗转觉得很正常从不以为苦。但看到一团安睡的稚子,却总忍不住想多护着些,让他多尝一丝甜。


    没想到此时恰好派上了用场。


    他们见过太多贫苦饥饿的百姓,有时候一碗糖水就是一条性命。


    姜离这个身体确实是急需要补充糖分,她道谢后接过饴糖块,松鼠一样吃起来。


    在当过两任后世太上皇的她尝来,这三国时的饴糖,当然是一种过于粗糙的甜。


    但于心,却是难以比拟的甜。


    姜离边吃糖边看着年轻丞相手里的那本书:这本资料书里,也有好几种后世的制糖法。


    今日她吃掉了阿斗的糖。


    还好来日,阿斗也好,丞相也好,都能吃到更多的甜。


    *


    而就在刘备解披风,关羽取糖的时候,张飞在旁也没闲着,他也解了自己的披风道:“大哥,你穿我的。”


    毕竟……今天为了要顺利见到并请出卧龙先


    生,大哥不仅特意寻卜者揲蓍(卜算)过吉日,还格外注重衣饰,打扮的那叫一齐整。


    好看是好看,就是难免不够保暖,这会子还把披风脱了,受得了吗?


    刘备摆手:“无妨。三弟,我真不冷。”


    这话说的实在。今日得遇知己良佐,当真是心火如沸,周身暖和。


    张飞还要再劝,关羽就开口了:“没事三弟,大哥现在是鱼,有水就行。”


    “鱼不需要披风。”


    刘备:……


    姜离恍然大悟:原来关二爷的红是糖醋红,带着饴糖的甜和对大哥‘如鱼得水’的酸。


    而手握书卷,看着兄弟三人相谈的诸葛孔明,不由就带上了几分笑意。


    这便是融入骨血,所以一言一行自然流淌出来的亲近与信任。


    这便是他要追随的主公,是他日后要相处的袍泽战友。


    虽说今天是第一日正式接触,但诸葛亮生来便有洞察幽微的机敏,再加上这个孩子忽然的出现,意外事件下诸人的性情则显露的越发鲜明。


    而且……


    诸葛亮眼见刘备马上被裹成一团的孩子。


    从前他只是耳闻:刘使君对百姓很爱护,并不是此时许多士族的架子,非士人者皆不屑一顾,刘使君是常与黔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


    今日便是亲眼所见。


    *


    于是,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想起了从前的自己。


    以及,自己为何要跟着这位刘使君离开隐居躬耕之地,真正走入这乱世之中。


    怎么会只是为了其礼贤下士,三顾茅庐。


    ——他幼时便见这天下四方乱战起义,民不聊生。


    这是汉,却又不是汉。


    那强盛安定伟大的汉室,似乎只存在于简牍上,存在于老人家怀念的口中,存在于……所有人梦中。


    在诸葛亮十二岁的时候,曹军屠徐州,泗水为之断流。


    徐州,是他的家乡。


    彼时他已然失去了双亲,跟在叔父身边。


    乱世的主旋律就是逃难避祸,是谁都逃不脱的漩涡。


    士人避走,百姓流离。


    这血腥乱世会有终结的一天吗?又会被谁终结呢?


    然后,十二岁的小诸葛亮


    忽然听闻,有人带了几千人,就敢去硬抗曹军救徐州,且一路上对百姓秋毫无犯。


    叔父为家乡欣然至落泪道:果然是刘使君啊!


    之后的许多年里,诸葛亮又听到过许多次这个称谓。


    从老师口中,从他志同道合谈讲世事的朋友们口中,从乡间黔首口中……


    不过,凡是胸中有天下大势的人,提到这个名字多是深长的叹息,是冷冰冰的现实:可惜刘使君无有时运啊!


    他们看着舆图道:这些年了,刘使君连真正落脚的地盘也没有。如今曹操已占据北方,这天下归属啊,只怕要定了。


    人力啊,终究不可胜天。


    人,要认命。


    *


    冬日的太阳落在身上。


    诸葛亮想起方才在隆中的草庐中,自己见到了十二岁听闻过的‘刘使君’。


    更见到了他眼底的光,心中的火。


    他两鬓微霜,他志犹未已。


    他不认命!


    那一刻,诸葛亮就明白了。


    明白了眼前人,也明白了自己。


    他从十七岁开始隐居,到今岁恰是十年——但在这一日隆中对谈后,他清楚地知道,今日便是自己隐居闲耕的最后一天了。


    如果可以,他希望是眼前的人终结乱世,重兴他未曾亲眼见过,却无比向往的汉室。


    如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