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一十七章:贾景之初进大观园

作者:山花泡枸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红楼:开局庶子,嫂嫂请自重!》全本免费阅读


    桥下的水流方向,通往东南的怡红院。


    贾琮只见那沁芳桥重檐斗拱。


    白石为栏。


    有三个港~过桥往西走又是杏子阴、柳叶渚。


    时下杏花正来,柳叶翠绿,美不胜收。


    贾琮暗暗赞叹:“难怪贾元春都说奢靡了。


    林如海的扬州园林,都没这么大的......”


    柳叶渚、杏子阴挨近潇湘馆。


    潇湘馆、怡红院隔了一道沁芳桥。


    西南有一座翠滴亭,就是宝钗扑蝶的地方。


    亭外花草芬芳,临水而建!


    水中有竹筏、船只,可通藕香榭。


    贾琮转头问:“要坐船过去吗?”


    “不用,那边有路的,老太太在三姑娘的秋爽斋内。


    那儿开阔、舒朗,林姑娘的潇湘馆。


    倒是显得阴森。”


    鸳鸯眼角带笑,提裙走上坡石路。


    “琮三爷去了江南。


    我父母托你运东西回来。


    你没进石头城?”


    贾琮摇头:“我只是在城外的讴歌楼耍了一圈,没进石头城。”


    鸳鸯闻言鹅蛋脸上的面色,淡淡中有一丝黯然。


    鸳鸯父亲得了痰病,母亲是个聋子。


    自小来北边伺候,南边的父母印象。


    实在是很模糊了。


    二人进了秋爽斋,大观园的各地主人。


    除却栊翠庵的妙玉。


    众人皆堂内在座,气氛欢声笑语。


    贾琮上前跪了请安礼,贾母便收回笑容,抬眼打量起这个孙子。


    虽是她的血脉相传,人也成长了不少,声名在外。


    但终究无法和她的宝玉相提并论。


    宝玉与她丈夫贾代善容貌相似!


    只在这一点,任何人都比不上。


    更何况宝玉还是嫡亲、贵妃的亲兄弟。


    贾琮妾婢生的,总是有点上不得台面.......


    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


    贾母有些意兴阑珊地道:“挨个敬杯酒罢了。”


    这老太婆!


    贾琮止不住地心里暗骂一声,将贾母脸色的变化,尽收眼底!


    别人倒罢,对自家儿孙还摆个臭脸?


    任谁,心里都没得个好受。


    压下浮动的情绪,贾琮重新换上笑脸。


    将酒敬到李纨、王熙凤为止!


    王熙凤已经生了女儿,但身材仍旧丰腴窈窕。


    林黛玉本来不想喝酒的,但想了想还是笑着喝了。


    贾探春看了眼贾琮,转头打趣道:“老太太,我听说中了举人。


    官府衙门会出钱立座牌坊,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


    我这当妹妹的,可就盼琮三哥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姐妹们被这番话逗笑,李纨也趁势附和。


    唯独贾宝玉有些大煞风趣,侃侃而谈道:“举人牌坊,哪有大观园的大?


    这座园子的主楼,是去年建成的匾额是‘天仙宝境’。


    大观楼门前的石牌坊,那么大那么宽呢。


    里面尚有两座配殿,真真是个人间仙境。”


    贾母欣慰地看向宝玉,慈祥笑道:“我们家虽是公爵难继,到底皇恩浩荡。


    出了一位贵妃娘娘,自是比几个进士都要荣耀了。”


    王熙凤跟着出声奉承,心中暗叫快意。


    一大家子人在场,贾琮反倒成了路人。


    丙子七月末。


    贾琮从安定门内国子监大街骑马回来。


    绕了一大圈,到宁荣街时。


    他不进正门,左拐一里地到了族学。


    堂外林荫郁郁,秋蝉的聒噪声阵阵。


    贾琮便坐下石墩瞻观,看向窗内,听他们读书。


    这时代的启蒙教育不像现代,分出年级,齐头并进。


    不管人的学习进度跟上跟不上。


    古时族学、社学、私塾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每天每人朗读的内容不尽相同。


    进度慢的、年龄小的,还在读;


    《神童诗》《声律启蒙》《七言杂字》《五言杂字》。


    快一点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其中四书的《孟子》字数最多,往往最后才学。


    中午的读书声就哇啦哇啦的,汉语是音节词。


    背那些平仄相对的杂字、启蒙。


    是对对子、八股的基本功,八股的第一步。


    就是要学会对对子!


    这种从小的启蒙培养。


    让古人从小对汉语古文的运用,就深入骨髓。


    当然和今人一样,都是要一步步来。


    没有生而知之者。


    “琮三爷的国子学过了?


    那就能派送乡试了。


    这秀才也是不保险,县学进学年年岁考。


    国子监优贡也要考试,竹纸都堆了一大摞了......”


    铁牛百无聊赖地说道。


    “过了,国子学就考《毛诗》制艺几篇。


    默写几篇,律学、算学、书学各几篇。


    不考四书,八月初就进贡院了......”


    贾琮面色有些疲倦,随意说道。


    去了国子监修道堂,博士大人还警告了他一顿。


    还好他私下送了点琥珀珍珠。


    不然博士大人还不想让他过。


    毕竟他一个在籍贡生,几年在外晃荡也不回来听课。


    曹达华打了个饱嗝,样子傻乎乎的。


    “可别又出什么幺蛾子,这乡试也是麻烦多。


    怪不得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亲临。


    还要派一队又一队的官兵巡逻、护卫、监视。


    就是这样,年年也有人不怕死呢。


    依俺看呢,在辟壅四桥、飞虹桥走的人。


    不外乎两种,一是为名,二是为利。


    当今就找不到读书不求名利的人。


    花花肠子,抱成一团!


    哪有俺优游林下、出走四方活得自在。”


    贾琮倒稍显意外,这粗汉子心里竟也不傻?


    好吧,该是他多想。


    不然当初曹达华也办不成贾珍、贾蓉那事。


    贾琮看了眼傻大个,好笑道:“你说得不错,是见过世面的人。


    那你说说,我是为名、还是为利?”


    曹达华表情很认真,脱口而出。


    “琮三爷是财色兼收,名利都要。”


    贾琮深有同感地点点头,竟大有遇到知音的意思?


    此时学堂之内。


    众族人、族人亲戚朗读完毕。


    贾代儒一一点名,叫学生们走上来交功课。


    他一边看一边指导,贾菌忐忑地交上去。


    贾代儒摇头晃脑地坐在讲台交椅上。


    对手中粗劣的时文不满,严厉道:“红花!”


    贾菌想了想道:“青桐!”


    “唔......”


    贾代儒无可奈何道:“对得不通!回去抄《声律启蒙》《五言杂字》。


    《七言杂字》各一百遍,明天交给我!”


    贾菌满脸沮丧,满堂学生都吓得面无人色。


    怪就怪在,贾代儒也不说哪里不通。


    学生们的学习进度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


    轮到贾兰时,贾代儒继续问:“红花!”


    贾兰不假思索地说:“绿叶!”


    “嗯......”


    贾代儒不置可否,仔细看了贾兰几秒。


    “下去吧。”


    贾兰心中暗喜,却不表现在脸上。


    待得下课出了学堂,贾菌小声咒骂贾代儒。


    手扣手地问贾兰道:“兰弟,红花能对绿叶。


    为什么不能对青桐?”


    “你看看声律启蒙再说,这是要讲平仄的。”


    贾兰鼓起小嘴:“红花两字,红是阳平,花是阴平。


    都是平声,只能用两个仄声词来对。


    青桐两字,青是阴平,桐是阳平,不对。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


    入声是仄声,绿叶两字。


    都是去声、仄声。”


    “啊?先生也没教过,这不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吗?”


    贾菌想也不想地埋怨起来,他母亲是娄氏,恨恨的道。


    “看不起我们小门小户的!


    当初薛蟠进来。


    就没见先生刁难过......”


    “且不说那个......先生是没教。


    但声律、五言、七言之中,背熟了。


    自己能体会出来,都是有规律可寻。


    这叫悟性。


    你小门小户怎么了?


    小门小户不用讲那么多规矩,我在家礼数多。


    娘亲又是通四书五经的,管教严厉。


    外祖父曾任国子监祭酒,一大家子虚迎奉承。


    看他们热闹欢笑,我从小去了爹爹。


    这一房没个顶梁的,娘亲常说。


    不能让人认为有爹生没娘养的......


    我心里都不快活!”


    贾菌对贾兰倒是挺仗义的。


    贾兰内向,一次西府宴会不来。


    祖父贾政都只好派人去请,祖父派人去请孙子。


    这是很奇怪的,西府人都说贾兰“牛心古怪”。


    有其然必有其所以然。


    贾菌的仗义在那次闹学堂。


    有人无意中拿砚台打过来,贾菌就


    不依。


    贾兰想息事宁人。


    这时贾菌根本没细听贾兰之话。


    有人说“西府的神童”来了,众学生叽叽喳喳围观一阵。


    也有人因为门户之见、或是畏惧,不敢上来的。


    贾菌、金荣就裹足不前,有羡慕、仰慕。


    也有酸溜溜说话嫉妒的,最终一哄而散!


    贾琮拜见过贾代儒。


    贾兰眨着明亮的眼睛,邀请道。


    “琮三叔跟侄儿去稻香村吗?


    我岁数也不小了,只比琮叔小三岁。


    今年十一了!


    母亲说明年二月就去县试,还想向叔叔请教。”


    “好。”


    贾琮点头,再看向贾代儒爷孙俩:“太爷、瑞大哥。


    我就先走了,考中了再送礼。”


    见贾琮仍旧是一副恭敬谦虚的姿态。


    贾代儒觉得倍有面子。


    这个声名在外的神童,是他教出来的。


    不就说他这个老师能力出众么?


    贾代儒微笑点头,挥手责骂孙子。


    “你看看你,早过了弱冠之龄。


    都比不上人家一丁点儿!”


    贾瑞畏首畏脑地退缩,又惭愧又不甘,更不敢顶嘴。


    ~~~~~


    叔侄二人边走边聊,一直从大观园后角门处进去。


    左手边是厨房,尚未安排厨房人手。


    右手边是蘅芜苑。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折带朱栏板桥,桥下溪流潺潺流过。


    桥那边是玲珑的假山石头。


    山石布满各种藤蔓,清葛藤萝,杜若蘅芜。


    只是远远站着,便有香味随风送来。


    山石小道转出了薛宝钗、莺儿主仆两人。


    薛宝钗走过板桥:“琮兄弟可是来看大嫂子?”


    “是啊,”


    贾琮回道,贾兰微瞥她们一眼,也不叫人。


    宝钗微微一笑:“那顺便一道儿过去吧。”


    能有美人相伴,贾琮自然不会拒绝。


    大观园的布局宏大壮丽。


    除却耳熟能详的怡红院、潇湘馆。


    其他景点数十百计!


    其中众姐妹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西部一带。


    蘅芜苑在西北。


    潇湘馆、缀锦楼在西南。


    稻香村、秋爽斋、紫菱洲、藕香榭。


    蓼风轩、芦雪庵、芍药圃、暖香坞等等。


    都位于西部正中。


    从蘅芜苑外的路到稻香村外。


    只见整个居住地都用黄泥矮墙围起来。


    墙头使用淡黄色的稻茎掩盖。


    墙外几百株杏树,略微苍黄。


    门口右角树桩,挂了幌子!


    走进墙门,入眼便是数楹茅屋。


    种植了桑树、榆树、槿柘,又用树枝编制成篱笆。


    插了几道。


    篱笆外边的山坡之下,有一口土井。


    旁有桔槔、辘轳、木桶!


    沁芳溪流从蘅芜苑流下来,水里养鸡鸭鹅。


    此地全无半分朱门气概、铜臭味道、奢靡风俗。


    特意营造出来的田园风光。


    大观园独此一家!


    李纨选就这个地方,恐怕应了那淡泊而又无可奈何的性子。


    “怡红院群芳开夜宴”。


    李纨的花签是一句;“竹篱茅舍自甘心”。


    不知真的能甘心否?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人总不能超然物外,贾宝玉对此就十分不喜。


    滔滔不绝地发表一番“自然论”。


    认为人工雕琢,终是不美!


    气得贾政暴喝一声:“把这孽障叉出去”。


    “这地方的取名,出自一句‘柴门临水稻香村’。


    真是一处尘世中的桃源。


    竟比我那蘅芜苑都清淡多了。”


    薛宝钗眸光澄澄地扫过院景,禁不住啧啧称叹。


    贾琮上前一步与其并肩,笑道:“桃花源也避不开有心人探访。


    无论是老子的郢治之世,还是孔子的大同之世。


    都是没有等级的,穷在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有些事、有些人。


    如何避得开?”


    “总为浮云能蔽日,躲得一时是一时。”


    薛宝钗侧头看了他一眼,道:“礼乐尊卑,那是天经地义的。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不然,孔子的大同之世,是确实存在过的!


    先秦百家争鸣,也不全然是凭空杜撰。


    那个时候,史前时期,没有贵贱,没有礼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家和睦相处,谁也没有剩余的财产。


    劳作,成了一种享受的活动,女娲为何而来?


    那时女人的采集重于男人的狩猎。


    女人为重,为母系氏族之始。”


    贾琮也看了眼薛宝钗,宝姐姐受道学的荼毒,真是重啊!


    不过这也怪不得她。


    宝钗从小受她父亲教导,完全是为选秀做准备。


    除了家世清白,规矩、才德务必兼备。


    她在学识上面,是下过苦功夫的。


    香菱、湘云不知道的。


    宝钗都知道,令人自叹弗如。


    “母系氏族?”


    薛宝钗秀眉轻颦,不赞同:“君权神授,男尊女卑。


    女人主掌氏族,岂不是颠倒阴阳了?


    这不过是你一家之言,且问那人从何而来呢?”


    “人是一种类似于猴子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贾琮此时也提起了几分认真,道:“难道你以为真是女娲造的?”


    “噗!”


    莺儿率先听不过了,再忍不住笑出了声。


    她一路跟来,一路采集柳枝编制花篮。


    莺儿手巧,针线活应该仅次于晴雯。


    腰带打得好,宝玉都要她做。


    莺儿转过头,笑个不停。


    薛宝钗嗔了这丫头一眼,旋即也忍不住抿嘴笑了。


    “人人都说宝兄弟是混世魔王!


    爱发狂发痴,依我看来。


    你的话,比宝兄弟都荒诞不经。”


    <p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