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章:妙玉

作者:山花泡枸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红楼:开局庶子,嫂嫂请自重!》全本免费阅读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他们以为是舍本逐末么?


    这才是切切实实的,比光说不练得好。”


    这是贾琮的志向之一。


    拉拢志同道合的士大夫、读书人。


    再潜移默化地研讨切实的东西,慢慢转移到科技上来。


    经历过贾琮造木牛一事,切实可用。


    王浩如今倒不是十分排斥了,闻言便点头不语。


    张冇才点头道:“不妄论朝政是好的,像东林。


    就被安上了党的名头,人家起初是一心讲学的。


    后来便渐渐形成派系,门户之见害人不浅。”


    东林是不是党,史学界争论不休。


    这种争论贾琮无心理会了。


    不过兰陵盟注定是派系,没有关系办不成事。


    而现在有必要引而不发、认真经营。


    在势力没有真正形成之前。


    不能被人扼杀,成为众矢之的。


    周**听着众人议论。


    他觉着以研讨学术的名头建盟,没什么的。


    时下派、盟、社,可谓数不胜数。


    因此兰陵盟很安全。


    他想得更多的也是乡试。


    母亲的含辛茹苦、殷殷期盼。


    他简直无法接受亲人、乡人的失望。


    三人正交谈着。


    魏无知翩然而来,团团拱手一圈。


    “兰陵笑笑生想必稳坐泰山了。


    下一场五经题,咱们再分高下。”


    贾琮不动声色地应承几句,魏无知离开。


    张冇才“切”的一声:“这魏无知不就是有个好舅舅么?


    瞧他嚣张成那样。”


    ........


    八月十一。


    乡试第二场又开始进场了。


    阴凉的文昌槐树下。


    众考生悠然走过石子甬道。


    弯腰对着文昌槐大人的树根**。


    “文昌槐保佑啊!保佑我乡试高中。


    不必解元,一个五经魁也足矣!”


    “小生一个亚魁就够了,也不用五经魁。”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第二名亚元。


    三四五名为五经魁。


    第六名亚魁,余者皆称文魁。


    作为糊里糊涂的穿越者。


    贾琮也不能免俗,也不是完全不迷信。


    瞧着文昌槐硕古沧桑,风吹而枝叶飘摇。


    树干要好几人才能合围过来。


    他便也作了一揖,王浩、周**、魏无知都还正经。


    唯独张冇才滔滔不绝地念了一篇祷告文章。


    眼见监临官、提调官、外帘官过来巡视。


    才急急忙忙进号舍。


    八月十二日。


    乡试第二场的五篇五经题出炉,每个人所修本经不同。


    所以五经题实际上各有五题。


    一共二十五题。


    考生只需看准一经的五题即可。


    贾琮修**的诗经题,其中有三题是截搭题。


    诸如“东门,有女”之类。


    不是截搭题的两题,又整篇整篇地出。


    诸如“《硕鼠》一章”之类。


    “现在我也算熟悉乡试的一应规制了。


    就算不能中,这种亲身体会的经验、磨练。


    总归是有所增益的。”


    刚柔兼济的湖笔往歙砚黑墨一蘸。


    贾琮安安静静地琢磨思索。


    五篇五经题的馆阁体文字。


    随着时间流逝,慢慢从笔端吐出。


    在监视老兵看来,时间流逝是异常的慢。


    他巴不得赶紧下班。


    而对考生之一的贾琮来说,一个时辰。


    毫无感觉地在琢磨、下笔中溜走了。


    直到瞧见窗外的树影方向、长短,他才知道过了好久。


    “差爷,我要出恭。”


    贾琮放下笔。


    “好,小相公跟我来罢。”


    老兵懒散地开门,带他往茅厕的方向去。


    贾琮并非不知茅厕在哪,盖因乡试需要全程监视。


    ~~~~~


    监临官、外帘官、提调官。


    都是维持考场秩序,总揽场规要务的。


    至公堂内。


    坐着几个外帘官。


    监临官董安掴一一吩咐另外几个都司、守备、千户、百户的武官。


    双手自然垂在膝上:“锁贡考试,重中之重的便是防火!


    尤其时下秋日,天干物燥,荆棘、木栅最易走水。”


    “我大楚京师贡院,建于永乐年间。


    天顺明英宗时期。


    贡院失火,烧死烧伤九十余人。


    后大学士张居正建议改造为砖石结构。


    才有今日的安然无恙。”


    “但防火依然是你等首要。


    厨房、墙外鞭炮爆竹、火石等等之类。


    尔等必要细心探访,谁失职,本官惟谁是问!”


    “是!”


    一众武官轰然叫响。


    吼得几位外帘官一跳,大皱眉头。


    然后武官们单膝跪地地军礼起身,退后出去。


    这种场面,可让府尹大人董安掴威严大增。


    “诸位阅卷官也需防范呐,防微杜渐。


    这誊录、对读,马虎不得。”


    董安掴尊敬地朝北抱拳拱手,又忽然笑呵呵道。


    “科考乃国家抡才大典,我等尽量杜绝差错,才不负于皇恩!”


    “董府尹说得是,我等先去取第一场墨卷。


    但有违反,绝不姑息。”


    外帘官们打着官腔,告辞。


    外帘是墨卷存放处,乡试阅卷。


    不是考生的亲笔手迹。


    必须经过誊录、对读。


    如此内帘官看笔迹,万万不会看出考生是谁。


    外帘,某间誊录室。


    李书吏常年在西城御史衙门办公书文。


    誊录的字迹清秀,一经他手。


    上百考生的书法都一模一样了。


    待得找到并且誊录完贾琮的墨卷。


    李书吏摸摸墨卷糊名处的浆糊。


    他并不知道这一份是不是贾琮的。


    从袖中拿出一份山海书社印发的馆阁体稿子。


    微微对照。


    他才敢肯定这份卷子一定是贾琮的,也是钱大人吩咐的那份。


    前后左右地看看。


    一屋子的誊录、对读人员,悄无声息地忙工作。


    李书吏迟疑了一会儿,笔尖轻轻地写上号数:贰贰壹。


    一个对读人员过来检查,乡试第一场墨卷。


    按府来分。


    李书吏“巧合”地分到了顺天府宛平县誊录。


    那对读人员是墨卷审核的第二关。


    他先逐字逐句地看看贾琮的墨卷。


    再看李书吏誊录的朱卷,一字不差。


    不过多了编号而已。


    那对读闲聊道:“咱天子脚下果然出大家。


    八股我不怎么懂,不过墨卷的这一手字。


    比你我好多了。”


    李书吏擦擦额头汗水,还好这对读不知端倪。


    松了口气道:“那是,人家毕竟是秀才。


    你我不过会写几个字罢了。”


    .......


    .......


    八月十三。


    乡试第二场出场。


    八月十四。


    第三场进场。


    八月十五,命题出来。


    第三场考三篇时事**策论。


    与此同时。


    外帘的第一场墨卷誊录、对读完毕。


    在董安掴派兵巡视下,外帘官进飞虹桥。


    移送内帘官,全程交接。


    不说一句话,外帘官退出。


    继续吩咐誊录、对读第二场墨卷。


    内帘大堂。


    主考于朦胧、副主考徐有贞,首位并排而坐。


    十四位同考官也就是房官,下首左右分坐。


    于朦胧对于此次任务高兴而又欣慰。


    抱着回报皇上信任的态度。


    他定要主持好。


    乡试主考收一大批门生,也是不言而喻的。


    京畿道监察御史、直隶学政陈东生与他有过龃龉。


    而人称“大楚第一神童”的贾琮。


    是陈东生门生。


    但他不打算在上面计较,秉公处理。


    “按府分派,你等同考官阅卷完毕。


    再荐来给我们主考、副主考,再定名次。”


    于朦胧扫视一圈,道:“落卷必须写明批语。


    不然到时考生**,谁担罪责?


    各人负责的府县,也要记录好,到时好查。”


    “主考大人,那卑职定下顺天府的。”钱西洪应声。


    “卑职来天津府的...”


    “卑下来大名府吧......”


    “嗯。”


    于朦胧点头:“各自就位吧。”


    钱西洪去了内帘顺天府考卷房。


    果然见到编号“贰贰壹”的朱卷,一口气读完。


    钱西洪钠罕道:“这笔力果然老到天成。


    放在县府院算得上优异,可乡试...你还远呢!”


    “年轻就是年轻,年轻人需要挫折啊......


    嗯?


    佛


    时?


    贞观?


    到底叫我找到了你的错处。”


    钱西洪笑得颤颤巍巍,提起朱笔批阅道:“佛儒不分,三年再考。


    贞观何现?太宗呜呼!”


    哗啦!


    钱西洪把贾琮的朱卷丢进纸篓,是为落卷。


    书吏会在乡试之后。


    把落榜的朱卷、墨卷对名,发还考生。


    第一场时文是最关键的。


    贾琮第一篇就被谪落,荐不到主考那里。


    更遑论定名次。


    而后面两场,仅作参考而已。


    八月十六考完,乡试出场。


    秀才们欢呼雀跃地呼朋唤友。


    富裕的去笔筒胡同、鲤鱼胡同、驴蹄子胡同。


    贫穷的去南城天坛北清河厂、金鱼池。


    那是本地土娼的集中地。


    不论富裕贫穷,放榜前的几天。


    大家都不会回家。


    在这种忐忑不安、焦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下。


    寻个姐儿发泄发泄,最适合不过了。


    他们庆幸京师的姐儿质量虽比不上秦淮河。


    服务态度倒是好的。


    乡试放榜多选在辰日、寅日。


    故称龙虎榜。


    又因中秋桂花盛开,还叫桂花榜。


    “龙虎榜上拼龙虎。


    桂花树下闻桂花。


    正是深秋好时节呐。”


    出了龙门、贡院大门。


    张冇才骚包地摆起了士雅之风,伸伸懒腰。


    “喂,你们去不去金鱼池看‘金鱼’?那儿的身价便宜!”


    “扫兴,你这年纪,家里不给你定亲么?”


    王浩板脸:“虽说秀才举人流连烟花是常事。


    可巡城衙门是禁止的,再者。


    也会牵累了咱们山海盟的名声。”


    “别跟我扯那些道学,我不稀罕。”


    张冇才无趣的摆了摆手,然后看向贾琮笑笑。


    “我明白了,景之还没开过荤。


    你为他辩护是吧?


    得了,你们不去,我自个儿去。”


    张冇才逛窑子去了。


    周**失望地摇摇头:“遇人不淑,遇人不淑啊!”


    贾琮:“……”


    “出来**天了,我回家报个信。”


    贾琮拱手告别,想想又道:“也该尽尽地主之谊。


    出来我请客,你们挑地方。”


    “宴会酒令倒是烦了,不如到郊外观光一番。


    京师逢七有集市、庙会。


    那日我从西门进京,远远瞧见一位带发修行的妙龄女子。


    模样约莫是江南女子,纤腰细柳的。


    仪容举止极是不凡。”


    王浩折扇抵着下巴,悠然神往。


    “如此才是妙事,比张冇才那俗物好多了。


    该他后悔,就在西门牟尼院。”


    “带发修行?”


    周**嘟囔道:“我们读书人接近这类人,恐怕不妥吧?”


    “唉......”


    这回轮到王浩失望了,嗤之以鼻:“她是出家人,我们去祈福求神不好么?


    卞玉京知道么?


    人家也是出家人,照样有风流佳话。”


    西门牟尼院?


    难道是......


    “随便,水酒钱我出。”


    贾琮眼皮一挑,隐隐有了猜测。


    约定好后,三人作别。


    闷了**天。


    甫一出来,似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


    ——————


    东城,罗府。


    魏无知在罗敏家下榻,罗敏胜任六科之首的吏科。


    又是吏科的老大都给事中。


    大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


    后院凉亭,石桌棋枰。


    舅甥二人对弈。


    罗敏执白子:“你的三场文章,我看过了。


    有徐侍郎引荐,必中无疑!


    解元也是有希望的。”


    魏无知呼吸急促,连忙平定心神。


    围棋黑子走了几步昏招:“惭愧,多赖舅舅教导。”


    贡院内帘。


    房官钱西洪荐上一篇首场时文。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