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8章 京郊的买卖

作者:正经不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甘家口在hd区东南,西起未来的西三环,东至三里河路,北临紫竹院路,南抵玉渊潭公园。


    这里还是海淀与西城的分界处位置。


    西边不远处,就是现如今的玉渊潭公社。


    要说这里比城里好的地方,有很多。


    因为这里毗邻玉渊潭公社,甘家口附近的村民也很多,所以即便现在实行统购统销,可很多京郊农民,都会赶着车来这片卖菜。


    交通运输工具就是马车,也可能是骡子,或者驴车。


    卖的菜就是自家园子或者自留地长的,大多是单一品种。


    要么是一车黄瓜,要么就是一车全是茄子,而且大小不一,完好的带‘瘴’的,瘴就是装载和运输中磕碰了的那种。


    什么样成色的都有。


    这些菜的特点是便宜且新鲜。


    而且不要票。


    重点来了,不要票!


    因为是农民自留地的产物,能换一些是一些,大多不贵。


    从商业角度说,就是一手产品,没有经过商场扒皮。


    而且这一车菜可能几个钟头前还在地里长着呢,能不新鲜嘛。


    这时候冰箱可是新潮的玩意儿,别说普及了,城里人还有一大半人不认识呢。


    “大爷,您这车黄瓜打算怎么卖?”


    苏木想了一下,喊住了老农。


    老农很自觉地把驴车往路边停靠,苏木也停了过去。


    走到近前,鼻息里就闻到了那种清新的泥土芬芳。


    菜品的新鲜程度毋庸置疑。


    其实京城这边,吃的都是应季的时令果蔬。


    夏天上市的蔬菜里,最大路货的就是西红柿和黄瓜。


    这两样,冬天也会有一些,但贵的吓死人,夏天呢,则贱到一文不值。


    老农拉了一驴车黄瓜,粗条筐子分装着。


    现在看样子是刚采摘下来,还能勉强值点钱。


    如果头一天没卖掉的话,第二天就要打折处理,往副食店或者菜站门口一堆,几乎是给钱就卖的那种。


    很多贪便宜的家庭妇女都爱逛那种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腐败气味中的西红柿和黄瓜摊儿。


    大量购买后弄回家去,经过处理收拾,起码要扔掉三分之一。


    挑拣好点的做菜吃,剩余的就都拿来腌咸菜用。


    谈了几句,老农报价很便宜,便宜到苏木第一时间都以为听错了。


    但最后,苏木还是决定用粮食跟老农换。


    要说现在这个时节,很多农民可能比城里人还要缺粮食。


    这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


    ……


    新华社郑州1958年7月11日电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第四队二亩小麦丰产实验田,总产一万四千六百四十斤,平均亩产柒仟叁佰贰拾斤。


    而这只是河南省去年麦收中放出的小麦亩产三千斤以上的第‘29’颗卫星罢了。


    平平无奇。


    有地方珠玉在前,后者硬着头皮也要往上顶,总不好太过难看。


    于是,最后苦了的,还是农民自己。


    苏木甚至想到了晓市那个大麻布袋,那粗粮红薯遗失,对一个农民家庭,有多大的影响。


    苏木抬起板车,佯装从里面拽出来一个麻袋。


    里面是粗粮,不过区区十几斤罢了。


    却能换一车十来筐鲜嫩的黄瓜。


    苏木于心不忍,特意多放了一斤多。


    没有超出太多。


    因为那不符合市场规律。


    苏木本质上是把生活当做商场,每一笔交易都是商业行为的。


    而朴素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行为,最为符合人性。


    很多好心办坏事的,就是不懂得迎合市场基本规律。


    如果这次苏木翻倍给老农交易黄瓜,对于苏木现在的能力和粮食储量而言,根本没什么压力。


    但他不能这么做。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大概率不是帮了老农,而是害了他。


    如果老农一车黄瓜换了超过市场一倍量的粮食,那么下一次一车黄瓜,他还会减半置换吗?


    如果头一天卖不出去,那么会不会第二天全部贱卖掉呢?


    再如果他这次得了好处,回去跟村里和公社其他人说。


    哪怕不是所有人,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认可了这种置换比例,是不是就会连累到更多的农民。


    追根溯源之下,到时候老农还会感激苏木吗?


    恐怕悔恨的不是自己贪心不足,而是恨苏木引诱他贪念吧。


    人性往往都会忽略自己的问题,放大对方的行为,从而为自己的失误找到理由,然后集中火力怪罪对方。


    老农原本是想卖掉黄瓜,再用钱去购买高价粮的。


    结果运气实在是好,用最小的距离换来了一步到位。


    省了中间的所有麻烦。


    要知道等到了晌午,天那么热,黄瓜肯定会蔫,坏的也快。


    现在最为新鲜,而且直接换了粮食,更是不用再去添钱买高价粮。


    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很知足了。


    甚至连车上的秤砣都没用。


    自己说大概多少斤,就直接痛快的按这个斤数给了棒子面。


    “老乡,你这西红柿打算怎么卖?”


    老农把面袋子放在驴车上,还用上面杂乱的草壳子遮挡了一下,正要掉转车头回村子呢,就又听到那个蹬板车的小伙子再次开口拦下了村头李寡妇家的二小子。


    一个村子的。


    这小子拉了一车西红柿。


    她家的地跟老农的自留地隔得不远。


    蹬车的小子往路边停车时,才看到正要走的老农。


    “二叔,这一车是你的货啊。”


    李寡妇家的二小子眼神一亮,当即跳下车就朝着老农这边跑来。


    村子里大多都是沾亲带故的关系,哪怕出了五福,也能论上个辈分儿。


    苏木也不着急,在旁边归置板车上摞高高的筐子。


    二小子肯定是去打问价格的。


    他自觉跟老农对于价格的把握没有那么准确。


    既然二叔家的黄瓜都打包给了对方,现在对方喊住自己,如果也能一股脑的卖出去,早回去还能继续下地挣工分去。


    至于,对方板车还能不能拉的下,这压根不在考虑范围内。


    不想买喊住自己干啥,找茬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