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9章 襄阳风云

作者:别叫我上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皇叔,我真不是卧龙诸葛!》全本免费阅读


    第129章 襄阳风云


    “大都督……此事太过冒险,万一荆州投降,或者无法抗拒曹操,披靡而败,岂不是江东自毁盟约,将自己置于和曹操单挑的死地?”


    “何况荆州为我们江东抵挡曹操,才有今日,若动侵吞之心,于理不合,于情更不合。”


    “莫不如维持友好关系,资助他们粮草,共同抗曹。”


    鲁肃也站了起来,目视着剑光中的周瑜,焦急的说道。


    “咔!”


    周瑜忽然顿住身形,还剑入鞘,缓步走到鲁肃身前,面色不红心跳正常。


    “子敬,你莫要口口声声荆州是为了我江东才抵抗曹贼。”


    “诸葛闻德诡计多端,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巧言令色说动了你。但我还是劝你莫要上当,成了我江东的罪人。”


    鲁肃沉默不语,低头沉思,左手拿着那只茶杯,右手的茶壶盖轻轻的捧在茶杯的杯体上,发出阵阵微弱但清越的声音。


    “伱是奉了主公之命,来询问我的意见而已。我便明确告诉你,万万不可给樊城提供钱粮!“


    周瑜见鲁肃始终不见表态,似乎内心里还是有着对荆州刘备和樊城守将的愧疚感,当下便有不悦之意。


    鲁肃见周瑜态度坚决,也只好作罢,再与周瑜勉强说了几句,不顾夜色漆黑,跳上小船,连夜会柴桑去了。


    ……


    “诸公,你们的意思,又当如何?”


    鲁肃的柴桑府邸上,坐着三人。这三个人,虽一个个貌不惊人,却把持着江东半数以上的经济和江东所有的钱粮供应。


    “子敬,如今我们三个坐在这里,却独不见一人!”


    张昭环视一圈,目视张纮、顾雍二人,满眼皆是怨恨之色。


    顾雍也是一脸不忿之气,手指鄱阳湖方向:“昔日陆绩,不过是在主公面前,提出与曹丞相和解,保留我江东的实力而已,又有何罪?他便当着主公的面,亲自拔剑斩了陆郎!”


    张纮急忙伸出双手,做按压安抚的动作,让张昭和顾雍做好之后,这才转头看着上首主宾位置的鲁肃,声音和缓的问道:“子敬,我们都知道你是正直厚德之人。既然他只手遮天,主公一应事务都只听他的,你又何必来问我们?”


    鲁肃沉默良久,这才终于抬起头来,正色说道:“江东天下,是主公的天下,而不是任一臣子的天下。如今情势风云变幻,难猜难定。正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共保江山。我去见公瑾,是主公的主意,今天来请主公相会,也是主公的主意。还请各位有话直说无妨。”


    张昭淡淡一笑,指了指鲁肃:“子敬,可是在周公瑾处,又碰了钉子了么?”


    鲁肃颜色不变,神态从容,微微一笑:“家国天下,我鲁肃个人荣辱,又何足道哉?我已向主公提议,调拨粮草,驰援樊城,助他们稳固城防,阻遏曹贼南下侵吞之势。但也有人认为,我与荆州,虽名为盟友,实为对手。荆州发展太快,更加诸葛闻德智算天下,无人能及。若任由他们发展壮大,他日曹操不倒,我们便先遭其荼毒了。”


    “所以某人并不赞成主公调拨粮草入樊城。”


    “到底要不要资助荆州,还请诸公裁决。”


    鲁肃并未提到周瑜的名字,但所有人都明白,他口中的某人,也只能是周瑜了。


    张纮轻轻端起酒杯,品了一口盅里的美酒,赞叹的点了点头,泰然说道:“荆州与我江东乃是世仇,从老主孙文台之时便往来厮杀不休,各有伤亡。昔日孙伯符,乃至现今主公,都多次兴兵,与荆州刘表为敌。从这一层来说,荆州若破灭,我们当拍手称快才是。”


    鲁肃摇了摇头,用筷子轻轻一点桌上的食盘,号召众人起筷吃菜,一边说道:“如今江山易主,老主早已不在,刘表也化为坟中枯骨。故去的恩怨,提他还有什么意义?”


    顾雍夹起一口菜,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良久之后,才缓缓的咽下,又端起酒盅,抿了一口酒,轻轻一笑,看着鲁肃说道:“子敬。这个问题,你似乎已经不是第一次问我们了。”


    两月之前,曹操兴兵南下之际,诸葛亮到柴桑,拜见孙权,名为感谢江东归还荆州,实际则是奉了诸葛闻德之命,前来江东结盟。


    然而那个时候的江东,正在是战是降的问题上纠结不休。以江东氏族为主的文官们力主投降曹操,共诛刘备。但鲁肃却力主西和刘备,北拒曹操。


    鲁肃提出资助荆州十万石粮食,作为结盟的诚意体现,让诸葛亮带回荆州,说服刘备与江东结盟。但这一提议被主和派的张昭、张纮、顾雍、陆绩等人严词拒绝。


    他们认为只有投顺大汉丞相曹操,才能保全各自的利益,至于吴候存不存在,倒是次要之事了。


    再之后,周瑜突然带兵来到柴桑,怒斩陆绩,绝了投降之口,又派人送十万石粮食往荆州,以表诚意。


    鲁肃苦笑,举起酒杯向着三位赔罪说道:“昔日鲁肃也不过是为了我江东基业而已,身不由己,还望诸公海涵见谅才行。莫非今日的诸公,还是秉持原来的看法,不同意资助荆州么?”


    张昭斜倚着靠背,轻轻的剔着牙缝;张纮则低着头,右手的双指捏着左手手指上的


    粗大扳指,来回把玩着;顾雍冷笑一声,淡淡的看着鲁肃,一言不发。


    鲁肃看到三人事不关己,冷漠到极致的态度,心里不由的冷了半截。难道这一次,朝中文武竟然同心同意,一定要看荆州的笑话,一定要放任樊城陷入兵乱不成?


    “你等名为重臣,却泄私愤而误国家!若真如此,我鲁肃羞耻于同你们同席共食!”


    鲁肃愤怒至极,没想到这次对着诸葛亮信誓旦旦的保证过之后,回来依旧是孤家寡人,得不到任何一派的支持。看来主公孙权就算是想要帮助荆州,也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了!


    孔明!


    我鲁肃再次愧疚与你了!


    鲁肃想到这些,心中郁愤难忍,端起酒壶,咕咚咚连续干了半壶老酒。


    “哈哈!看来子敬倒是真性情!”


    张昭忽然转变了态度,抚掌大笑起来。


    张纮也手捻胡须,微笑着看着鲁肃那副激动的神情,像是在看一场自己导演的桥段一般。


    顾雍则笑着起身,一手挽住鲁肃的胳膊,将他手里的酒壶抢了过来,放在桌上:“子敬,这次你倒猜错了。”


    鲁肃一怔,眼睛盯着顾雍,纳闷的问道:“元叹,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戏弄我不成?”


    顾雍看了看张昭,张昭微微点头。


    顾雍这才拉着鲁肃从新归坐,从怀中取出一纸文书放在桌上,用手指轻轻的点指着,说道:“我三人来你府上之前,早已经议定了此事。只要主公同意,可立拨粮草五十万石,逆流而上,不过三日,便可交割给江夏的荆州所部!”


    张昭点头,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缓步走到鲁肃的身边,轻轻抚摸着鲁肃的后背,叹息说道:“子敬你是好样的,但我三个也不是自私自利之徒,岂能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建立什么丰功伟业,而将江东生死,付之儿戏?”言语之间,又在映射好大喜功一心建功立业的周瑜。


    张纮也跟着说道:“江东与荆州乃是同盟,荆州抵挡曹贼,也是为我江东争取胜场。岂有置之不理的道理?何况江东并不缺粮草,只要樊城有需求,便是再发几十万石,对于我江东粮库来说,也并非什么难事。难救难在,有小人当道,阻碍行事。”


    三人个个说的富丽堂皇,将自己塑造成了大公无私,赤心为国的大忠臣。


    但鲁肃心里却知道,他们不过是畏惧曹操而已!


    若说昔日还有投顺曹操,保全家族实力的念头存在的话。那么自从曹操将曹冲之死归咎与江东开始,他们便已经知道,江东与曹操不死不休,再也没有和平共处的机会了!


    曹操若真的打到江东,江东的兵马氏族,文武官员,恐怕一个也不能善终!


    与其有一天被曹操打进来,斩首没收。不如及早拿出来资助荆州,只要荆州稳固,他江东便安如泰山!


    襄阳,军师府内。


    诸葛明长襟端坐,依旧练习着他那似乎永不长进的书法。


    但这二十一世纪的书法,虽然并不算如何飘逸潇洒,却能在三国军师府中,别具一格,纵然是大汉天下,也绝无一个人的书法,与他雷同。


    甚至诸葛明的字体,都与其他常人的字体稍有差别。这种诸葛式的写字模式,也成了诸葛明独一无二的标志之一。


    但只有他明白,所以如此者,只因二十一世纪的字体简洁明了,写起来远比当下三国时期的字体要省时省力的多。


    不远处,大堂的正中的条案上,诸葛亮正与马良统筹计算着荆襄九郡调拨而来的钱粮,几时能到达,几时能入库,以及如何分发调拨等事务。


    荆州,无一日不备战!


    但一切备战,又在紧张从容,无声无息之中安然进行。


    “诸葛军师的书信,投在府前,特来送与军师。”


    二人只在忙碌之时,忽然间守门的校尉手里托着一只灰色的牛皮信封,匆匆走入院落,来到堂口之外。


    “兄长的信?”


    诸葛亮微微一怔,转头看诸葛明,见兄长依旧凝神举臂,犹如作画一般的练习书法,于是便放下手里的物事,提带撩袍来到门口,接过信封。


    “兄长!”


    “不知兄长什么时候,在颍川之中,也有长兄了?”


    诸葛亮笑着,将那封书信递到了诸葛明的面前。


    诸葛明停下手中的笔墨,并未接过书信,只抬头扬眉看了一眼。


    寄信者:颍川荀文若!


    “弟:诸葛闻德台鉴。”


    孔明将书信整理停当,放在诸葛明面前的桌案上,这是他的私人信件,更加曹操乃是荆州的不世仇人,如今曹操的首席军师,荀令君大人竟然亲自写信,送到了军师府上,若其中牵扯复杂,难免引起非议。莫若隐藏处理,不为外人所知,方是上策。


    “孔明,既然你接了,不妨念出来大家听听,正好季常也在,咱们倒也看看,荀文若千里寄书,呼我为兄弟,到底所为何事?”


    诸葛明淡淡的一笑,将最后的一笔完成,将毛笔置于桌案上,转身轻轻拿起茶杯,喝着茶,悠闲的等待诸葛亮读信。


    “兄长,此事不便啊……”


    诸葛亮尴尬的看了看马良,低声说道。


    马良站在原处,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伸手挠了挠头,如木头一般不知道如何是好。


    “无妨,你只管念出来便是。季常和你都不是外人,我又有什么值得避讳的呢!”


    诸葛明丝毫不以为意,只是催促着诸葛亮赶紧读信。


    诸葛亮无奈,只要拆开信封,展开信纸,低声开念。


    其意大致如此:


    “诸葛闻德吾弟台鉴:荀彧生于颍川,但久在许都,职责所在,不便远行。近日问诸葛贤弟之名,如雷贯耳。贤弟之智谋、运算、识人、断势,皆在天地之外,不在四海之中。如我芸芸众生,惭愧难当。”


    “吾弟虽有大才,但并无大志。不强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造福一方百姓。昔日隐居襄阳,潜心治学,只望传道受业,开发民智。却被荆州氏族,百般刁难:蔡瑁烧学堂,杀你学生三十六人;张允屠灭西山,凡死者愈五百人!”


    “如此罪恶,罄竹难书!贤弟受到的诸般委屈,更是令人闻之瞋目!”


    “愚兄文若不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