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0. 可信之人 诸人:皇帝还有心思过年?!……

作者:顾四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朝堂喧乱。


    这若是在刑部大堂上,原告、被告、状师吵成这样,上面必要拍惊堂木,使之肃静了。


    然而此时朝中,唯一能拍‘惊堂木’的皇帝,正一言不发坐在上头。


    问就是满脸伤痛道:‘竟有血亲谋逆,莫不是朕谬膺大位,仁德不备?’。


    皇帝说出这样重的话,可见是伤心至极,朝臣们还得百忙之中搁置争议一齐跪拜劝慰:陛下仁德宽厚,乃先帝选定的太子,顺承大位继承大统,何来谬膺。


    见皇帝一时沉浸在亲人谋反的伤痛中无法自拔,更无决断,宗亲朝臣们安慰过后,就先把皇帝放到一边去,各自据理力争去了。


    姜沃觉得自己像一只猹,坐在漫无边际的瓜田里,一时竟有些不知道先吃哪个瓜。


    虽然瓜多,她还是认认真真开啃,并且在腹内整理瓜谱。


    毕竟下朝后还要去跟媚娘复盘——


    且说此次谋反大案,虽说是驸马房遗爱首告,但最初的起因,却是高阳公主想要替驸马房遗爱谋夺房家爵位。


    房玄龄房相过世,其梁国公爵位,自然是长子房遗直继承。


    而高阳公主虽然与其驸马房遗爱的夫妻情分不太好,但在高阳公主眼里,既是夫妻,便是荣誉与共利益相关。


    她便要出手给房遗爱弄来这个爵位。


    想的法子也简单粗暴:直接上告房遗直非礼公主,不配承爵。


    就是从这儿起,京中不少目光集中到梁国公府,包括长孙无忌的。


    大约是做贼心虚,房遗爱忽然就爵位也不要了,与荆王谋反事业也不敢继续搞了,反而跳出来告发高阳公主等人谋反。


    还抖搂的格外干净,卖队友卖的彻底,想把自己摘出来。


    姜沃听到薛万彻等人要拥立荆王李元景的理由时,觉得格外熟悉——


    “荆王李元景自道:曾梦见手捧日月,有当为天子兆!”


    姜沃:?梦到手捧日月?这怎么还抄袭别人的人设?


    除此大事外,长孙太尉还随身带了一封厚厚的奏疏,将他审问出的荆王李元景等人不法事一一道来,其中也不乏其余宗亲的荒唐事。


    以至于许多李氏宗亲,原本是不敢硬碰太尉锋芒,只敢在一边围观不敢出声的,结果忽然塌房塌到自己家,只好惊慌失措加入战局,只道冤枉。


    宗亲一说冤枉,三司又不能忍了——若是冤枉宗亲,我们又是什么罪名?


    只好也站出来陈情。


    再有柳奭、崔敦礼等世家人,站在长孙太尉这边摇旗呐喊,架桥拨火——朝上诸人(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裹挟),很快就分成了朝臣和宗亲两大势力,彼此攻讦起来。


    越发乱了!


    姜沃在纷乱的朝堂,默默吃瓜。


    还有闲心在腹内盘点了下这个造反队伍:错认了驸马为人有点虎的公主;做了‘吉梦’便觉得自己也能做皇帝的荆王李元景;胆小怕事(也称得上忘恩负义)关键时刻就反水背刺队友的房遗爱,常发怨望之语至人尽皆知的薛万彻……


    就,真是质量堪忧。


    上一个队伍比这还差,就敢造反的,还是齐王李祐。


    荆王李元景几人勾连证据确凿,结局应是没什么悬念了。


    姜沃看着吵成一片的朝堂:如今的变数,只在被长孙太尉扩大打击面,拉下水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宇文节等人。


    若是真如同历史上这桩‘房遗爱谋反案’,长孙太尉将这些人一网打尽,那长孙太尉在朝堂就可称得上是孤独求败了。


    腹稿整理完毕,姜沃又不免遗憾,朝后她再详细地转述给媚娘,也不如……能跟媚娘同步观看来的好。


    若是此时媚娘就坐在朝上,两人应该会彼此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吧。


    希望这一天,来的更快一点。


    姜沃这样想着,目光不由往御座上一看,结果好巧不巧,皇帝的目光正好扫过来,看到她略带期待的眼神。


    姜沃忽然有种薅公司羊毛被老板看见的微微心虚感。


    正要低头,忽然听皇帝点名道:“太史令——”


    方才朝堂一片鼎沸,皇帝却只是伤感不肯就此事置一词,此时终于出声,激烈辩论中的群臣不由同时一静,然后一齐向着皇帝点名的姜沃看过来。


    姜沃:……


    其实李治刚开始没打算点姜沃的名,只是在遍观朝臣。


    皇帝高居御台之上龙椅,看着下头正在争吵的诸朝臣之形——见慷慨陈词者有、痛声喊冤者有,激昂似为君者有、怒发冲冠者有、明嘲暗讽者有,趁乱生事者有……


    说来群臣日日皆山呼万岁,道忠心为国为君,说的大约连自己都信了。


    比如舅舅。


    方才李治冷眼旁观,见长孙无忌将有名望,有势力的李氏宗亲一一拖下水,显然想借此谋反案一勺烩了。心中便想着:舅舅此时大约是觉得,自己实乃忠公体国,奋力替皇帝铲除有威胁的宗亲,是护卫朝纲第一人吧。


    人,总是容易看不清自己。


    若说对长孙无忌,李治还有些心情复杂,但对宗亲上,李治就只觉得心冷:这三年来,他厚待宗亲,原想以宗亲压制外戚。


    结果宗亲见到他的艰难,见到朝堂被‘元舅’把持的情形,想要帮助他的没有,觉得他不行,想要造反取代他的倒是有不少!


    他对宗亲的厚待,换来的是许多人认定他仁懦不配皇位。


    正是从这桩谋反案,李治才真的看清,朝堂之大,他能信赖的人寥寥无几。


    若都想抢。


    那就一起下场吧。


    怀着这样的心思,皇帝起先看太尉党和宗亲之间的彼此攻讦,还看的挺专注。


    只是看了一刻钟后便意兴阑珊起来,准备看看那寥寥无几,一直陪在他左右值得他信赖的人。


    目光转开,先看到的,就是坐的靠前位置的英国公李勣。


    比起当年回京时,如今李勣面上也愈见风霜,鬓边也有了不少白发。


    此时朝堂纷扰,他也只沉默坐在那里目不斜视,直到感受到皇帝目光,李勣才抬头,还微不可见对皇帝点点头,神色坚毅,像是一株略带霜雪却永远笔直伫立的青松。


    只需看他在那里,便让人觉得心安。


    皇帝的目光又往后寻去,去看崔朝。


    其实这几年,他一直很想往上动一动崔朝的官位,觉得他不必只留在鸿胪寺典客署。可以先入六部做实缺,也可以直入中书省为中书舍人——都是将来往宰辅、尚书方向走的路。


    然崔朝一直道:陛下若无其余可信之人托付宫外诸事,那典客丞这个官位就很适合他,半游离于朝堂之外。


    不但可以继续照管陛下的宫外产业,还可以替皇帝看到真正的民情。


    皇帝居于高远云端,往往只能通过朝臣的奏疏来看这个天下,比如今岁户部(因避讳先帝尊名,已改民部为户部)呈上:去岁进户总一十五万,并报上诸如米价等各种条目。


    皇帝便是这样看到自己治理下的天下与民生——


    若是朝臣尽忠职守,此数便可靠,可若是朝臣不忠,作伪图功,皇帝总得有自己的途径,能够看到不被朝臣粉饰的天下。


    崔朝便与皇帝道:“臣愿终生替陛下细察之。”


    《周礼》中曾有言: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没有朝臣会比商贾更接近,更能看清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子安康富足与否。


    对此事,李治一直很有感触:世家虽说会占据田产,私蓄重财。但世家子却多以经营为俗事不肯沾手,只愿意做清贵之职。


    但崔朝这些年,私下替他打理着银钱事,常与商户打交道,从无怨言更无懈怠。


    甚至自己已经登基,也依旧坚持做下去。


    崔朝与皇帝谈起此事,一如多年前般透彻无遮:“若是臣入六部或入中书省,必再无暇顾及商贾事。”且随着他走的越高,也会越来越跟皇帝一样,看不清云端之下。


    若是如此,他愿意一直待在朝外,替皇帝看清最真实的世间。


    李治看过垂眸而立,整个人像一卷美人图似的立在那不动不言的崔朝,便再将目光向前寻去。


    正好跟姜沃四目相对。


    李治就见她神色依旧清如闲云野鹤,目光晶亮,好像她一直是这样波澜不惊的模样。


    李治忽然就点名道:“太史令——”


    朝臣目光集体转过去。


    姜沃手持笏板站出来:“臣在。”


    只听皇帝痛心疾首问道:“朕方才听太尉提起,荆王曾梦到手捧日月,以为吉兆。”


    “不知天象何解?难道真是上天示警?”


    姜沃忽然心生感慨。


    让她来解日月天象,真是颇有宿命感。


    听到皇帝骤然开口,英国公李勣也转过头去看。


    他是早于晋王时,便追随于陛下了,据他所知这位太史令比他还要早一点。


    李勣就见这位年轻的太史令,在满朝注目下,依旧沉静如许,竟似此刻无人只是御前单独对奏般,有一种不受外物干扰的宁和笃定。


    “回陛下,《系辞》中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天象莫大乎日月。”[1]


    姜沃目光望着御座,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太极殿里回荡:“故日月当于空,照临于地。”


    “降福穰穰,德施周普。”


    这便是她认定的日月卦象。


    姜沃垂眸,继续道:“故荆王所梦手持日月,只怕是假伪以称命。陛下实不必以之上天示警。”


    皇帝颔首。


    似是被此语安慰到一般,皇帝终于止了‘伤痛不忍闻’的状态,发话道:“荆王谋反事,朕一任太尉细察。”


    长孙无忌闻言,横扫过愤愤不平的宗亲们一眼。


    李道宗上前力争道:“陛下!若此事一任太尉,臣等皆不存矣!”


    皇帝似有些为难,想了想便对长孙无忌道:“吴王、江夏王,一为兄,一为王叔辈。请太尉切查之,若无实据不可连罪。”又令涉谋反事的诸王先闭门不出,王府亲卫与帐内兵,也先一并交由十六府卫暂管。


    姜沃就见李勣起身应是。


    如今十六府大将军,正是英国公李勣。


    所以,朝上再怎么乱,皇帝也可以不乱,也可以置身事外——


    京畿的兵力尽在十六府中,由李勣掌兵,而北衙天子禁军则由中郎将薛仁贵掌,并依旧镇守于玄武门,护卫皇城。


    如今托长孙太尉横扫宗室的福,又将各宗亲的亲兵扣下。


    兵权在手自无顾虑。


    那便乱吧。


    皇帝的手指慢悠悠敲了两下御座上龙头,面上依旧是伤感神色:“谋反罪名甚重,朕不欲冤屈一人。”


    “此事朕会慎查慎定刑罚。”


    “还有一事,新岁将至,礼部议一议元日大朝会并祭祀之礼。”


    诸人震惊:过年?!谁还想着怎么过年!


    姜沃垂眸而笑:大概只有皇帝有过年的心思了吧。


    朝后,姜沃奉诏到立政殿。


    媚娘亦在侧,正在整理奏疏——这两日奏疏量激增,多的皇帝哪怕通宵都看不完。


    见皇帝与姜沃一前一后进门,媚娘不由好奇道:“朝上如何?”


    皇帝指了姜沃笑道:“朝局纷乱,然姜卿在朝上好自在,朕只好点名了。”


    姜沃幽幽道:“陛下骤然点臣的名,也不怕臣说错话。”


    “朕瞧姜卿稳得很。”


    说过两句轻松笑语,皇帝正了神色:“朕自晋王起便与姜卿相熟,这些年来朕自信重你,你我君臣彼此心知。”


    “但今日朕先于朝堂问及天象,再于朝后,单召姜卿一人来立政殿,便是明示群臣,朕看重于你!”


    “接下来这段日子,朕不便做的,便委姜卿去做——替朕看看这朝上诸人心思,激浊扬清明真削伪,选一选这朝上不与太尉一脉同流者,可用者。”


    “宗亲是抵不住太尉的。”


    今日朝上一场明辩,皇帝看的分明,以长孙无忌和世家今日之权,宗亲无力抵挡。


    此番涉事宗亲,哪怕位高如江夏王和吴王,想要在长孙无忌手下保住命,都得靠皇帝提前安排,出手运作一下。


    那在将来,甚至是很快就要到的将来。


    他终究要自己出手,从舅舅和世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