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36章 雪茹的烦恼

作者:青衫醉云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就在方婷在国际市场上高歌猛进、与国际资本巨擘初步交锋的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燕京,于“雅风居”总店那间充满了茶香与古典韵味的办公室里,陈雪茹却也遇到了一些属于她的、现实而具体的烦恼。


    “雅风居”自成功在沪海、羊城等一线城市开设分号后,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定位、极致的产品体验和口碑营销,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然成为高端茶舍和精致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之一。然而,陈雪茹的内心并未因此而满足,她有着更大的愿景和抱负。她不希望“雅风居”仅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是希望能够将其打造成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核心城市、真正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标杆性品牌。经过反复考察和论证,她同时看中了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西京(化名)和以休闲文化闻名的蓉城(化名)两处绝佳的物业位置,计划双管齐下,同时启动这两家重要分店的筹备工作。


    然而,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背后,是巨额的资金需求。高端店面的选址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租金高昂;为了维持“雅风居”一贯的品牌调性,装修设计必须聘请顶尖团队,选用上乘材料,成本不菲;储备足够数量和品质的顶级茶叶、配套的珍稀紫砂或瓷器茶具,需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此外,培养和储备一支能够提供超预期服务的高素质团队,同样需要持续的投入。陈雪茹让财务团队仔细核算了一下,要同时启动西京和蓉城两家符合“雅风居”标准的分店,资金缺口相当不小。


    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她首先想到了“风华投资”。这不仅是出于对韩风的信任,更是因为“风华投资”本身就是“雅风居”最早期的天使投资方,双方有着深厚的渊源。按照正规的投资流程,她让团队精心准备了一份厚达近百页的、极其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和融资申请报告,里面详细阐述了“雅风居”的商业模式、品牌价值、过往业绩、市场分析以及未来三年的扩张规划和财务预测,郑重地递交了上去。


    负责消费赛道和传统服务业的投资团队对此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内部初步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雅风居”模式独特,品牌壁垒高,用户体验极佳,单店盈利模型经过验证非常健康,具备成为全国性连锁品牌的潜力。然而,当这份融资申请被提交到更高级别的内部评审会上进行讨论时,却遇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专注于科技和互联网赛道的投资委员提出了质疑:高端茶舍这种强调“体验”和“文化”的业态,其规模化复制的能力究竟如何?能否保证每一家分店都能维持总店那样的品质和服务水准?单店盈利能力虽强,但随着门店数量指数级增加,跨区域的管理难度、供应链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平衡,将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挑战和成本上升,预期的回报周期是否存在被低估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当前“风华投资”整体的战略重心,在韩风和方婷的引导下,明显更偏向于代表未来趋势的科技、互联网和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对于“雅风居”这类虽然优质但属于传统消费升级服务业的项目,在资源分配和资金投入上,不可避免地会显得相对谨慎和保守。


    最终,一位与陈雪茹相熟的投资经理被派来,委婉地向她反馈了评审会的这些意见,并善意地建议她,或许可以同时考虑寻求银行的项目贷款,或者接触一些专注于消费领域、对文化品牌有偏好的社会资本进行合作,以分散风险并加速进程。


    放下电话,陈雪茹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雅风居”庭院里那几株在秋风中摇曳的翠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失落与些许不平交织在一起。她并非不理解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选择,也明白投资需要聚焦。但“雅风居”是她倾注了无数心血,从一砖一瓦、一茶一叶亲手打造起来的,如同她精心哺育的孩子,每一家分店都凝聚着她的理想与追求。此刻,看到方婷执掌的“风华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动辄数千万、上亿美金地投向那些看似虚无缥缈、仅存在于代码和流量中的互联网公司,而自己这个看得见、摸得着、口碑载道、拥有稳定现金流的实体品牌,想要获取一些发展资金却如此困难,这种对比带来的心理落差,让她一时间难以完全释怀。她轻轻摩挲着手中温润的紫砂杯,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困惑与倔强:“难道,在这个时代,传统的、需要慢工出细活、用心沉淀的生意,就真的比不上那些站在风口上、靠着模式和概念就能一夜飞天的‘猪’吗?实体的价值,文化的价值,究竟该如何被衡量?”


    喜欢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请大家收藏:()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