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0章 怒发笑颜:论情感的超越性力量

作者:allanliuqi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伤心之事,即懦夫亦动怒发;快心之举,虽愁人亦开笑颜。”此语如利刃剖开人性表层,显露出情感那超越个体差异的原始力量。伤心能令怯者生勇,快意可使哀者展颜,揭示出情感并非性格的附庸,而是具有改变人格状态的惊人能量。在这情感与性格的辩证中,蕴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情感对于人性来说,就像狂风对于静水一样,能够在一瞬间改变它的常态。懦夫在平日里总是畏缩不前,循规蹈矩,仿佛已经被定型为怯懦的性格。然而,当他们遭遇切身的痛苦和令人心碎的伤害时,那被深埋的人性尊严竟然能够冲破恐惧的牢笼,化身为“怒发冲冠”的凛然正气。这正与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相契合:即使是最怯懦的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仍然存在着一条不可践踏的底线,一旦这条底线被触及,情感的力量就会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暂时重塑他们的人格。


    同样地,那些深陷愁苦之中的人,似乎已经沉沦到绝望的深渊,对所有事情都感到灰心丧气。但是,当他们遇到真正符合人性深处的快意之事时——也许是久别重逢的惊喜,也许是无私善举带来的温暖——那原本冻结的面容也会像春天的冰雪融化一样,自然而然地绽放出笑容。在这里,情感展现出了它不受既定性格束缚的解放力量。


    这种情感的超越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扎根于人性的本质之中。情感并非是外在附加于我们的东西,而是源自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与回响。就如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所论述的悲剧的“卡塔西斯”(净化)作用一样,情感能够触动人性中那根共通的弦索。


    当我们遭遇伤心事时,它之所以能够激怒懦夫,并非仅仅因为这件事情本身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共通的尊严感。这种尊严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是勇敢还是怯懦,它都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同样地,快心事之所以能够感染愁人,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的愉悦性质,而是因为它唤醒了我们人性中固有的向乐意趣。这种享乐意趣同样是人性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是快乐还是忧愁,它都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情感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它能够打开不同人格的内心密室,让我们看到那超越个体差异的普遍人性。无论我们是外向还是内向,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坚强还是脆弱,在情感的世界里,我们都能找到彼此的共鸣与联系。因为情感是人性的表达,它跨越了个体的差异,揭示了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本质。


    在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往往过度地强调性格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应该符合某种既定的标准或模式。因此,情感被视为需要克制和管理的干扰因素,而不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将人划分为各种类型,如内向型、外向型、理智型、情感型等等,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被归入其中的某一类。社会学也为人们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等,这些标签进一步限制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然而,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就会发现这种分类法的局限性。比如,“懦夫动怒”和“愁人开颜”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个平时胆小怯懦的人,可能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突然变得愤怒和勇敢;而一个一直愁眉苦脸的人,也可能会在某个瞬间展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人性的复杂和深邃远远超出了任何一种分类法所能涵盖的范围。情感具有一种暂时破除这些框架的魔力,它能够让我们看到人性中那些未被规训的、鲜活的可能性。在情感的作用下,我们可能会展现出与平时不同的一面,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一面。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分类法来理解和认识人性。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情感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性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人性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可能。


    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对于我们理解他人和自我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教会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评判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复杂的。表面上看起来懦弱的人,或许在内心深处隐藏着无比巨大的勇气,只是尚未被激发出来;而那些被忧愁笼罩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许依然埋藏着喜悦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绽放。


    同时,这种洞察力也提醒着我们要尊重自身情感所蕴含的启示性力量。愤怒并不一定就是负面的情绪,它可能是在提醒我们有某些重要的价值正受到威胁,需要我们去扞卫;而快乐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绪体验,它可能在暗示我们所追求的方向正是与内心真正契合的道路。


    因此,情感并不是需要被压抑的混乱之源,相反,它们是我们通向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倾听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更进一步来讲,当我们深刻认识到情感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力量时,它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突破自我设限的大门。我们常常会被自身的“性格”所束缚,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于是便轻易地放弃了改变和成长的希望。


    然而,如果一个懦夫能够因为义愤填膺而变得勇敢无畏,一个忧愁的人可以因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喜笑颜开,那么这就说明每个人其实都具备超越既定模式的潜在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去选择接触那些能够激发高尚情感的事物,比如伟大的艺术作品、崇高的行为举止以及深刻的思想理念等等,来更多地唤醒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人性。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就能够逐渐摆脱性格的束缚,实现自我的突破与成长。


    最终,人性既非完全固定,也非无限可变,而是在情感与性格的持续对话中不断生成。每一次“动怒发”和“开笑颜”,都是这场对话的生动瞬间,提醒着我们:无论被贴上何种标签,被归于何种类型,人性的深处总保留着惊喜的可能。在这可能中,正蕴含着个人与世界走向更美好状态的希望。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华夏国学智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