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9章 真拙之境:超越巧识的生命智慧

作者:allanliuqi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此言如锋,直指人心智之限。世间多见博闻强识之士,能辨析毫芒,却难窥本真;多闻机巧聪颖之徒,善雕琢表象,却难掩内在之拙。这不仅是识辨之困,更是存在之思——在巧伪盛行的时代,如何穿透认知的迷雾,回归生命本然的真与拙?


    见识的广博程度常常令人惊叹不已,仿佛置身于一个万象纷纭、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之中。然而,如果内心失去了澄明,那么所见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般的虚幻景象罢了。见识就如同明灯一般,能够照亮外界事物的形貌,但却未必能够洞察其内在的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曾经说过:“知识即美德”。然而,如果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辨析和理解上,那么它很可能会成为遮蔽真实的一道屏障。那些见识深厚的人往往会沉溺于概念的迷宫之中,用复杂的推理和论证来构建起一座座空中楼阁,却对那些简单而深刻的真理视而不见。


    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最终只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当见识沦为标签的堆砌,当认知变成概念的博弈时,我们与世界的本真之间就好像隔了一层透明的纱幕。虽然我们能够看到一切,但却无法真正看清它们的本来面目。


    在当今社会,聪明卖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似乎对展示自己的机智和才华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善于运用巧妙的言辞和行为来装饰自己,希望能够在社交场合中赢得他人的喝彩和赞赏。


    然而,“藏不得拙”这句话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我们如何巧妙地运用技巧,生命的本质终究会显现出来。拙并不是指愚笨或笨拙,而是指一种未经雕琢的本真状态,是生命最原始的真诚。


    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大巧若拙。”真正的大巧并不是通过外在的技巧和表现来展现的,而是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技巧已经不再是为了炫耀或取悦他人,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命的本质之中,不再需要刻意地去展示。


    那些拼命卖弄聪明和技巧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存在某种缺失或不安。他们需要不断地用精巧的外衣来掩盖自己生命的贫瘠,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然而,这种通过外在手段来弥补内心不足的做法,终究是无法持久的。


    相反,那些能够保持本真、不刻意卖弄的人,他们的生命虽然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一种真实而深刻的力量。他们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技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以一种自然而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美好。


    真与拙,实乃一体两面。真者,内在之本质;拙者,外在之自然流露。保持本真,就不会畏惧显露笨拙;安于拙朴,自然能够守护真心。中国古代文人推崇“拙”的美学,并非欣赏粗劣,而是向往那种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状态。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都是真与拙的完美融合。他们不卖弄聪明,不炫耀见识,却在平凡中见真章,在朴拙中显大美。


    在这个信息爆炸、巧伪日盛的时代,真与拙显得尤为珍贵。社交媒体上精心裁剪的形象,学术领域中过度包装的理论,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表演性存在……我们被无数的“巧”所包围,却也离生命的本真越来越远。要突破这种困境,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勇气——敢于承认认知的局限,坦然面对自身的笨拙,在不断追求真知的同时,保持一颗虚怀若谷的初心。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见识的广博与否,而在于能否穿透表象直抵本质;不在于聪明的炫耀与否,而在于能否认清并接纳自己的局限。当一个人能够既看得破假象而又认得清真谛,既懂得巧技而又敢于显露拙朴,他便达到了某种圆融的生命境界。这种境界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心灵的澄明;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生命的本然流露。


    愿我们在这个崇尚巧智的时代,都能保有几分“认得起真”的执着和“藏得住拙”的勇气,在真与拙之间,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世界中,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质地,活出从容而踏实的人生。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华夏国学智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