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10日,深秋的陕北天高云淡,瓦蓝的天空下,层林尽染,为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黄土地平添了几分难得的宁静与祥和。而在瓦窑堡兵工厂所在的这片隐秘山谷中,今日更是张灯结彩,洋溢着一种不同于往日机器轰鸣的喜庆气氛——林烽与苏婉,这对在战火纷飞中相识、相知、相恋的伴侣,终于要在今天喜结连理了!
消息早已不胫而走。这不仅是一场个人的婚礼,更成为了汇聚了八路军众多精英将领的一次特殊聚会。一大早,山谷入口处就热闹起来。几位威震太行的名将,竟难得地齐聚于此。
首先风风火火赶来的是李云龙,人未到声先至,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老远就响了起来:“哈哈哈!林老弟!俺老李来喝你的喜酒了!他娘的,打鬼子是大事,你这娶媳妇也是头等大事!”他跳下马,身后跟着的警卫员抱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箱子,“没啥好送的,刚端了鬼子一个小队,缴获的几瓶清酒和罐头,还有几块呢子料,给弟妹做身衣裳!”
紧接着,丁伟和孔捷也联袂而至。丁伟依旧是一副沉稳精明的模样,笑着拱手:“林主任,恭喜恭喜!苏婉同志可是我们根据地的才女,你们这是英雄配才女,天作之合啊!”他送的是一支缴获的派克金笔和几本难得的工程技术书籍。孔捷则朴实得多,拎着两只肥硕的野兔和一只山鸡,咧嘴笑道:“俺老孔没啥文化,就会打猎,这点野味给婚宴添个菜!祝你们小两口和和美美!”
最让人惊喜的是,连太岳军区的陈赓司令员也百忙之中抽空赶来了。他儒雅中带着威严,握着林烽的手,话语意味深长:“林烽同志,苏婉同志,祝贺你们!你们一个为我们铸造钢铁长城,一个为我们救死扶伤,都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希望你们今后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他送的礼物别具一格,是一套精装的《自然辩证法》和《实践论》,寓意深远。
婚礼的场地就设在厂区打扫一空的仓库里,虽然简陋,但被红纸剪的喜字、战士们采来的野花装点得温馨而热烈。当总部邓政委身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现场,并亲自宣布为两位新人主婚时,气氛达到了高潮。
“同志们!”邓政委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是为林烽同志和苏婉同志举行婚礼,更是为我们八路军自己家的孩子成家立业感到高兴!他们两位,一位是我们军工战线的杰出代表,一位是我们医疗卫生战线的优秀战士,他们的结合,是革命的结合,是理想的结合!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白头偕老,革命路上永相伴!”
在邓政委的主持下,简单的仪式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林烽穿着虽旧但整洁的军装,胸前别着一朵小红花,看着身旁一身朴素灰色军装、却难掩清丽与坚毅的苏婉,眼中充满了柔情与坚定。苏婉微微低着头,脸颊绯红,幸福的笑容如同秋日暖阳。
“夫妻对拜!”随着司仪(由一位能说会道的宣传干事担任)的高声唱和,两人在众人的欢呼和掌声中,完成了这庄严而甜蜜的仪式。
婚宴更是别开生面,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瓦窑堡自己生产的罐头、炊事班精心准备的大锅菜、李云龙带来的清酒、孔捷打来的野味,以及老乡们送来的红枣、花生(寓意早生贵子),但气氛却异常热烈。将领们暂时放下了战场的杀伐之气,互相打趣,畅谈战局,纷纷向新人敬酒。
李云龙端着酒碗,非要和林烽干一个:“林老弟!喝了这碗酒,赶紧再给咱老李弄几辆那自行火炮!老子等着用它敲开鬼子的县城大门呢!”
林烽笑着应承,巧妙地将话题引开。
丁伟则更关心步话机的分配问题,拉着陈亮聊个不停。
孔捷则和几位步兵团长凑在一起,比划着步坦协同的新战术。
看着这热闹的景象,邓政委欣慰地对林烽说:“林烽同志,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担当大任,我们这些老家伙,心里就踏实了。”
情系家国:特殊的“回礼”与远见
面对首长和战友们的深厚情谊和珍贵礼物,林烽心中感激,也觉得不能仅仅用言语表达。在敬酒间隙,他找到邓政委和几位主要将领,郑重地提出了他的“回礼”——一份超越当前军事需求的、关乎更长远的战略规划。
“政委,各位首长,”林烽的语气认真而充满远见,“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我和苏婉的婚礼,这份情谊,我林烽铭记在心。作为‘回礼’,我想除了继续努力,为部队提供更多更好的装备之外,我还想提一个关于咱们全军,乃至整个根据地长远发展的建议。”
众人都安静下来,好奇地看着他。
“我们瓦窑堡,现在能造坦克、造大炮、造步话机,解决了‘打’的问题的一部分。但是,‘吃’的问题,始终是制约我们发展和持久作战的根本。”林烽语出惊人,将话题引向了基础农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建议,总部能否考虑,在现有基础上,更大规模、更科学地开展两件事:第一,大规模、规范化的养殖和种植;第二,建立我们自己的农作物研究院。”
他详细阐述道:“养殖,不能只靠老乡散养。我们可以建立集中的养猪场、养鸡场,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研究科学的饲料配比和防疫措施,确保肉、蛋的稳定供应。种植,更是根本。我们的农作物研究院,不应该只是总结老乡的经验,更要主动研发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比如更高产的小麦、玉米、土豆。甚至,可以尝试研究利用暖窖、土炕等技术,进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改善部队冬季的维生素摄入。”
他最后抛出了一个更具技术含量的想法:“而要实现作物高产,肥料是关键。我们不能只靠传统的农家肥。我建议,可以利用我们现有的化工基础,尝试研发和生产化肥,特别是氮肥。比如,利用煤炭干馏得到的副产品,或者学习国外的合成氨技术(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小规模实验开始),制造我们自己的硫酸铵、尿素。这能极大提升土壤肥力,让粮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这一番话,如同在将领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超越硝烟的宏伟蓝图。李云龙听得有点愣神,挠着头说:“林老弟,你这脑子咋长的?咋从造炮一下子跳到种地施肥上了?”
丁伟却若有所思:“林主任说得有道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光靠缴获和购买,粮食压力确实越来越大。”
陈赓司令员赞赏地点点头:“林烽同志这个建议非常有战略眼光!我们不仅要会打仗,更要会建设。有了稳固的、强大的后勤,我们才能支持长期的战争,才能让战士们吃饱肚子去打胜仗!”
邓政委更是目光炯炯,他用力拍了拍林烽的肩膀:“好!林烽同志,你这个‘回礼’太重了,比给我十门重炮还有价值!你这是给我们指明了又一个重要的奋斗方向!这件事,我会立刻向总部汇报,争取尽快提上日程!建立农作物研究院,搞科学种植养殖,研发化肥!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婚礼的喜庆,因这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宏大构想,而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分量。
新婚燕尔,征程再启
夜幕降临,宾客渐散。简陋却温暖的新房里,林烽握着苏婉的手,望着窗外山谷中依旧闪烁的几点灯火(那是值班的车间和岗哨)。
“小婉,对不起,婚礼这么简陋,还……”林烽有些歉意。
苏婉轻轻捂住他的嘴,柔声道:“烽,别这么说。能在战火中与你相遇,能得到首长和同志们的祝福,我已经很幸福了。你今天提出的那些建议,我都听到了,真好。你心里装的,不只是瓦窑堡,不只是前线,更是我们整个队伍、整个根据地的未来。”
林烽感动地将她搂紧:“是啊,只有让大家都能吃饱饭,我们的战士才有力量,我们的事业才有根基。这比多造几辆坦克,或许更重要。”
然而,在这温馨与充满希望的时刻,林烽的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闪过一个念头:粮食增产固然重要,但日寇会坐视我们安心发展生产吗?他们会不会针对根据地的农业设施、粮仓、水源发起更恶性的破坏?我们该如何保护这未来的“生命线”?
红烛摇曳,映照着新婚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山谷寂静,却孕育着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林烽与苏婉的结合,是个人幸福的里程碑,也似乎预示着瓦窑堡乃至整个八路军的事业,将从单一的军事突破,迈向军事与民生并重的更广阔天地。然而,战争的阴云从未散去,敌人绝不会乐于见到一个更加自给自足、更加强大的对手成长起来。这条通向丰衣足食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新的挑战与保卫成果的斗争,或许已在远方酝酿。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