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2章 (下)固层揭片存复苏痕,痕印续写生命韧性

作者:遂心随笔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彭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用竹制刮刀沿页岩的水平连续层理轻轻剥离——随着刮刀缓慢移动,一层薄如蝉翼的页岩片缓缓掀起,上面的复苏集群印痕赫然显现:新形态三叶虫体长约4厘米,胸节达12节(比危机前多5节),足肢痕迹清晰(证明运动能力提升);旁边的古杯动物柄长约3厘米,杯体呈圆筒状,表面的孔状结构均匀(用于滤食);浮游甲壳生物散布在层理间,最大的仅0.5厘米,壳面的生长纹细密(反映快速繁殖);藻-虫共生体则呈“网状”分布,蓝藻的丝状体缠绕着蠕虫的体节,虫体表面还留着藻丝附着的痕迹(证明共生关系稳定)。“是完整的复苏集群!”彭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5亿年前,寒武纪复苏期已经实现‘生态全面回血’——新形态三叶虫填补底栖运动生态位,古杯动物占据底栖固着位,浮游甲壳生物丰富浮游层,藻-虫共生体则强化生产者-消费者关联,这是‘生命从幸存到繁盛的完整证据链’!没有这次复苏,后续奥陶纪的生物大辐射根本无从谈起!”


    林晚凑到页岩片前,聚灵玉佩贴在薄片旁,灵气与复苏集群的“蓬勃活力”产生强烈共振——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演化画面:宣威的幸存者集群进入徐庄组后,厚壳小壳生物演化出多节三叶虫,增强运动能力;深穴蠕虫与蓝藻深化共生,形成藻-虫共生体;部分生物甚至演化出古杯动物的固着形态,填补灾难中消失的生态位;浮游类群则快速演化出甲壳生物,让海洋重新恢复“从表层到底层”的完整生态;这些变化像“春天的新芽”,让寒武纪生态从“灾后废墟”重新变成“生命乐园”,为后续数亿年的生物演化打下“繁盛基础”……“这是‘生命韧性的最好证明’!”林晚轻声说,“灭绝不是终点,而是‘生命调整的契机’——幸存者带着演化经验,在复苏期重新构建生态,甚至演化出比灾难前更完善的形态,这就是生命最强大的能力:在绝境中成长,在废墟上重生。”


    顾倾城看着页岩片上的多样生物痕迹,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复苏’是简单的‘数量回升’,现在才知道,它是‘质量的升级’。5亿年前的这些生物,不仅活了下来,还变得更适应环境——三叶虫的多节、古杯的滤食结构,都是‘灾后优化’的成果,这种韧性,其实一直藏在生命的基因里。”


    彭教授将页岩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定制的“恒温恒湿标本柜”(温度20℃、湿度55%,充惰性气体),解释道:“这组复苏集群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它填补了‘寒武纪危机与奥陶纪繁盛’的过渡空白。之前我们只知道两者存在,但不清楚中间的复苏过程,现在这些痕迹直接证明,复苏期的‘生态优化’是后续繁盛的关键,让整个古生代的生物演化链更完整!”


    当天傍晚,寻珍团队将复苏集群样本送往国家古生物复苏研究中心,用于构建“寒武纪复苏模型”。彭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5亿年前寒武纪徐庄组遗址,存有复苏期多物种集群印痕,是生命从危机走向繁盛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彝良徐庄组遗址,山谷的风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从“蓬勃活力”慢慢沉淀为“温润厚重”,像是吸收了生命复苏的韧性与希望。顾倾城递过来一杯冰镇的柠檬水:“现在我们算是把寒武纪从危机到复苏的完整故事讲完了吧?从幸存到繁盛,生命终于找回了活力。”


    林晚接过柠檬水,看着杯中晃动的冰块,轻轻点头:“算是讲完了寒武纪的主线,但寻珍之路还有更远的方向——彭教授说,在彝良的上覆地层‘张夏组’,可能藏着‘寒武纪晚期生物向奥陶纪过渡的痕迹’,能看到三叶虫如何演变成更复杂的形态。而我们从35亿年前的有机物质,到5亿年前的复苏集群,已经跟着生命的足迹,走过了近30亿年的时光——这条路上,每一块化石都是生命的‘日记’,每一次发现都是对‘向生而行’的致敬。”


    车子朝着昭通市区的方向疾驰,盛夏的晚霞将天空染成粉金色,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生命的演化从不是一帆风顺,有爆发的热烈,有危机的考验,更有复苏的坚韧;但无论遭遇什么,生命总能找到出路,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步步走向更复杂、更繁盛的未来。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还将继续——向着奥陶纪的生物大辐射,向着更遥远地质时代的生命传奇,坚定地走下去。因为生命向生的故事,永远有新的篇章,等着被翻开。


    喜欢剑狱符途请大家收藏:()剑狱符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