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积分

作者:溪下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他们住的这个茅草屋虽然废弃了,四周看着荒凉,其实距离繁华的主街不算远。


    孟遐带着他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便像从寂静荒野到了人间烟火地。


    刚出巷子,一眼看去,店铺林立,街边叫卖的摊贩,讨价还价的客人,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这难以形容的繁华喧嚣,让孟知行有一瞬间的恍然。


    不过很快他便回过神来,看着那些店铺上悬挂着的,五花八门的招牌,孟知行灵光一闪。


    “舅舅,那上面是什么字。”孟知行指着其中一个招牌问。


    “东来酒肆。”


    “那个呢?”


    “兴盛布庄。”


    “这个是丰庆楼。”


    “这是周家粮铺。”


    ……


    这叫大景的朝代,虽然和孟知行上辈子所知的,历史长河没什么关系,但字体和他所知的繁体字,没太大区别。


    作为华夏儿女,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虽然可能不会写,但是辨认一些常见的繁体字,还是没什么困难的。


    加之上辈子,他时常生死时速的学习,十年时间锻炼下来,他虽做不到过目不忘,记忆力比一般人还是强些的,走过半条街,他已经把招牌上的繁体字,和简体字一一对应上了。


    笔画不算多的,他还直接记住了如何书写。


    看着积分+1,又+1,孟知行心中有些庆幸,上辈子认识的繁体字不多,现在积分才加得这么快,毕竟二次学习的积分会少上很多。


    “那是春芝堂,我们就是要去那还竹筒。”


    孟知行顺着孟遐所指的方向看去,先是记下招牌上的字,目光下移,才发现医馆前有好些人在排队。


    走近发现,医馆门口熬了一大锅的药,三文钱一碗,一个药童收钱,另一个一药童手持一个大木勺,从锅中舀出汤药,倒入排队人手中的容器里。


    这些人大多手中拿着碗,有少部分没有容器的,就多交一文钱,领个竹筒。


    “你在这等我。”孟遐交代了一句,拿着那个竹筒到了医馆门前,交给了一个婆子。


    孟知行看那婆子递给孟遐一文钱,微微挑了挑眉,竹筒竟还是免费用的。


    孟遐回来之后,孟知行虽然有了猜测,还是开口确认问:“舅舅,这锅里熬的什么药?”


    “风寒药,你喝的也是这种。最近京城感染风寒的人多,这医馆每日便熬上一锅汤药,便宜卖给看不起大夫的普通百姓。”


    “这春芝堂的大夫倒是有几分巧思。”孟知行心中感叹。


    一般一副药可以吃个两三天,价格也要贵一些,而且没有药方,找大夫开药还得收问诊费。


    熬成汤药售卖,可以只买一次的量,分摊下来,每次价格自然便宜不少。


    合起来算价格未必便宜多少,不过说起来也确实是在做慈善。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凑够一副药钱,可能要好几日,而生病的人不一定能撑到那个时候。


    医馆这样既挣到了钱,又赚到了名声。


    果然还是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


    从春芝堂离开,一路走到码头,孟知行依旧边走边记招牌上的字,等到码头时,终于凑够了十个积分。


    兑换完营养液,直接作用于身体,头上高悬的死亡倒计时终于消失了。


    孟知行好心情的欣赏着四周环境,码头来往船只络绎不绝,比先前的街市还要热闹一些。


    周围人声鼎沸,不断有船只靠岸卸货,或是装满货品离开。


    有好些身着短打的汉子,围在四周,一旦有船主需要人搬运货物,便一拥而上,高呼自己需要的价格,等待被挑选。


    孟知行跟着孟遐混在人群中,看着孟遐不断低价向人推荐自己,有好几个船主因为低价看中他的,刚走两步,发现孟遐还瘸着一条腿,就都变卦不愿意雇他了。


    人群中,有个早上与孟遐搬过一船货的矮瘦男人,看到孟遐便凑了过来,唉声叹气:


    “听说北方好些地方的河道已经结冰了,本来需要的人手就少,最近又是农闲季节,周围村子来码头卸货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


    孟遐也是今日第一次到这码头干活,不太清楚情况,便开口向那矮瘦男人打听,怎么样才能找到活干。


    孟知行就在一旁安静站着听。


    那矮瘦男人倒也不藏着掖着,只说像他们这样身体条件不如人的,还是得早来,周围村子里的人过来比较远,又要等城门开。


    好些船大早上就要装货离开,那阵干活的人少,没得挑,只要价格合适,也不会嫌弃他们。


    又说等开春船多,村里的人要下地,情况就会好得多。


    孟知行听着他们交谈,一边观察。


    按照所搬货物数量的多少,这些船主给出的价格,从三文到二十文不等,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六、七文钱。


    像孟遐这种瘸腿和矮瘦男人这样,身体条件不如别人的,大概率只早上最开始那阵能找到活干,后面就纯碰运气。


    孟知行在心中计算起来。


    一路过来听着那些小摊贩的叫卖,他也知道了物价。


    若是孟遐每日能做一次活,按照平均六到七文钱计算,且大多数船家并不会像今早那个发善心的船家,还提供吃食。


    再按照买最便宜的吃食,一文钱一个的馒头或者饼子,每日两顿饭。在不吃药的情况下,每日需要四文钱。


    孟遐刚到码头的时候和他说过,他们回茂州老家也要到这里来坐船,价格最便宜的是一个人两百文钱,还需自备干粮。


    他们丢了盘缠,没了换洗衣物,天气越来越冷,那个破茅屋根本不能御寒……


    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孟知行越想越沉默。


    这个开局,真的有点艰难。


    他们又在码头呆了一个多时辰,依旧找不到活干。


    孟遐拉着孟知行往回走,还顺道安慰他:


    “无需担心,我再去城里逛逛,看有没有招人的铺子,总归是能活下去的。你累不累,要不要先送你回去?”


    孟知行虽然有些累了,但还是摇了摇头,目前情况艰难,且那茅草屋环境也就那样,回去也休息不好,他还得继续赚积分,还不如跟着四处熟悉一下。


    回去他们走了另外一条街,孟遐一路都主动和他说牌匾上的字是什么。


    积分缓慢入账。


    ……


    “小哥,你们这需不需要人?”


    对面上下打量孟遐几眼,看着他的腿,摇头拒绝:“不需要。”


    又问了好些铺子、酒楼,虽然有些是要招人的,但看孟遐走路一瘸一拐的,便都拒绝了。


    孟遐倒也不恼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依旧笑呵呵的去问下一家。


    孟知行也没闲着,仔细回忆他上辈子,看过的穿越古代发家致富的小说。


    无外乎种田、打猎、做生意。


    可他们在城里,不能靠山吃山,没有本钱,做不了生意。


    至于撰一良方,卖出高价,更是痴人说梦。


    先不说他暂时也想不到什么良方,就算有,好些东西古代和现代的叫法又不一样,他目前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什么。


    孟知行想了好一会儿,也没什么头绪,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突然听到孟遐在旁边,恶狠狠的啐了一口。


    孟知行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不远处朱红大门两侧扯着红布,挂着红灯笼,门前人喜气洋洋的迎接客人前来恭贺,显然是在办喜事。


    视线稍微往上抬,只见那牌匾上赫然写着宣平侯府。


    他这具身体本来的家。


    孟知行挑眉,先前他吃饼时,听孟遐絮叨说过,他这个侯爷老爹把妾室扶正,还大摆筵席。


    那阵他没太在意,毕竟他又不是原主,而且原主记忆里与父母都不亲近,一年也见不了几面,估计就算是原主也不会在意,他的父亲究竟是娶亲,还是把妾室扶正。


    “你爹姚荣安真不是个东西,你娘这才刚走多久,他就把那小妾扶正,说不定把你过继出来根本不是你娘的遗愿,就是想着让你给那小妾生的,腾出世子的位置。”


    ……


    这会儿听着孟遐一直在旁边骂,虽然时不时冒出几句脏话,但还是让孟知行获得了好多信息。


    孟知行突然觉得有些熟悉。


    宣平侯府,把唯一的嫡子过继出去,把妾室扶正大摆筵席,这些事情和他看过的一本小说剧情,简直一模一样。


    之所以现在才想起,一是书里这宣平侯一家,也不是什么主角,只是牵扯旧事时,简单写了几章。


    二是因为原主一直被圈养在小院子里,对外界知之甚少,原主甚至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


    只知道他父亲是宣平侯,母亲是宣平侯夫人孟氏。


    从原主的记忆里没有得到什么有效信息。


    所以,孟知行一开始才没有发现,他穿进的这个世界,是他看过的一本书。


    孟知行旁敲侧击的又问了孟遐几个问题,才最终确认。


    他确实穿的书。


    虽然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他明明是被系统投入时空乱流里穿越的,怎么会是一本书。


    或许是平行世界?


    想不明白,孟知行也不再想,回忆了一会儿书中剧情,他想,或许可以找便宜爹要一笔钱。


    想着,他便也开口:“舅舅,不用再找活干了,我们上门去要钱去。”


    孟遐摇了摇头,指着身上的伤叹道:“你忘了,昨日我们上门借银子,连你爹的面都没见到,就被打了一顿。”


    孟知行抬了抬下巴,示意孟遐宣平侯府今日正在办喜事,达官贵人多。


    “舅舅,机不可失。昨日虽要不到银子,不代表今日要不到。”


    孟知行简单思索了一下,便有了主意,“就说让他们把我娘的嫁妆折成现银还回来。”


    孟遐一想,应了声“行”,就打算带着孟知行直接朝侯府大门走去。


    孟知行一看舅舅这么鲁莽,赶忙叫停。


    “直接去估计要不到多少银子,我有一个主意……”《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