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总部的新能源技术检测中心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以技术副总裁王建军为首的考察团,围着星辰科技的AI智能充电桩,脸上满是审视与质疑。检测台上,充电桩的各项核心数据正在大屏幕上滚动,而旁边,摆着比亚迪、特来电等老牌供应商的同类型产品,一场无声的技术较量正在上演。
“林总,恕我直言,星辰科技跨界做新能源,我们很佩服勇气,但充电桩行业不是靠概念就能立足的。”王建军拿起检测报告,语气带着一丝不客气,“我们测试过很多供应商的产品,充电效率、稳定性、低温适应性,这三项是硬指标。你们的产品,敢和行业标杆同台比一比吗?”
这已经是考察团的第三轮刁难。从昨天抵达星辰科技的杭州生产基地,到今天的技术检测,王建军团队接连抛出了“量产能力不足”“技术不成熟”“售后体系不完善”等多个质疑。他们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长城汽车正在推进“百万新能源汽车下线计划”,急需配套的充电桩网络,这次采购的充电桩,不仅要满足自家车主使用,还要布局全国的4S店和公共充电场站,总采购量高达50万台,订单金额超百亿,容不得半点马虎。
林辰脸上毫无波澜,抬手示意赵磊启动对比测试:“王总,说得好,技术好不好,数据说了算。今天我们就比三项:充电效率、低温适应性、智能调度能力。各项指标,我们现场测,现场出结果。”
赵磊立刻下达指令,技术人员同步启动星辰科技和特来电的充电桩,对同一台长城最新款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测试。秒表开始计时,大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星辰科技的充电桩启动后,充电功率迅速攀升至180kW,稳定输出;而特来电的充电桩,功率最高仅150kW,还出现了两次小幅波动。
“10分钟,续航增加150公里;15分钟,续航突破200公里!”技术人员高声报出数据,全场一片哗然。这个充电速度,比行业平均水平快了近30%,甚至超过了长城汽车的预期标准。王建军的眉头微微一皱,示意继续测试低温性能。
低温测试在模拟实验室进行,温度被迅速降至零下30度——这是北方冬季的极端气温,也是充电桩的“噩梦”。在这个温度下,大多数充电桩的充电效率会骤降至50%以下,甚至无法启动。但星辰科技的AI智能充电桩,在低温环境下仅用2分钟就完成了预热,充电功率稳定在160kW,效率保持在常温状态的89%;而特来电的充电桩,预热用了10分钟,功率仅80kW,效率不足50%。
最后一项智能调度测试,更是让考察团彻底折服。赵磊模拟了一个城市高峰期充电场景,50台新能源汽车同时预约充电,星辰科技的AI系统瞬间完成优化分配,根据车辆的电池状态、用户的紧急程度、充电桩的负载情况,制定了最优充电方案,没有出现一台车排队等待的情况;而传统充电桩的调度系统,直接陷入了混乱,一半以上的车辆显示“充电失败”或“等待时间超过1小时”。
“这……这怎么可能?”王建军身边的技术总监喃喃自语,手里的笔都差点掉在地上。他们做了这么多年新能源技术,从未见过综合性能如此出色的充电桩。
林辰趁热打铁,抛出了更具吸引力的方案:“王总,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充电桩,更是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充电生态解决方案。我们的充电桩可以接入长城汽车的车机系统,实现一键预约、无感支付;同时,我们的储能设备可以配套部署在充电场站,低谷期储电,高峰期放电,能帮你们降低30%的用电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星链供应链’可以保障充电桩的零部件供应,量产能力完全没问题,50万台订单,我们半年内就能交付完毕。”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长城汽车的最后顾虑。王建军站起身,主动伸出手:“林总,星辰科技的技术实力,我们服了。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具体的合作细节了。”
谈判过程异常顺利,但并非毫无波折。长城汽车的采购部门提出,希望将订单金额压至90亿,并且要求星辰科技承担全部的安装和售后费用。夏晚晴当场拿出成本核算报告,据理力争:“王总,我们的充电桩采用的是钠离子电池核心部件,成本本身就比行业低25%,120亿的报价已经是行业良心价。如果承担全部安装和售后,我们的利润空间将不足5%,这对后续的技术研发非常不利。”
她随即给出了折中方案:“我们可以将订单金额定为110亿,同时承担70%的安装费用,并且提供5年质保,终身维护。另外,我们免费为长城汽车的充电场站部署AI管理系统,帮助你们优化运营效率。这个方案,我们已经是诚意满满了。”
王建军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同意。他心里清楚,这个方案对双方都有利,而且星辰科技的技术是不可替代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三天后,星辰科技与长城汽车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当林辰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共同在协议上签下名字时,现场闪光灯此起彼伏。协议明确规定,星辰科技将为长城汽车提供50万台AI智能充电桩,总金额110亿人民币,同时配套供应10万套储能设备,这是国内新能源行业近年来最大的一笔充电桩单笔订单。
签约仪式的消息,瞬间引爆了全网。《人民日报》第一时间报道:“星辰科技跨界新能源,拿下百亿订单,彰显中国科技企业创新实力”;央视财经用“科技赋能,跨界逆袭”为题,深度解读了星辰科技的技术优势;#星辰科技 百亿新能源订单# #长城汽车 星辰科技 强强联合# 等话题冲上热搜,相关讨论量单日突破12亿。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是热烈。星辰科技的股价应声大涨8%,市值突破9500亿人民币,距离万亿市值仅一步之遥;之前参与B轮融资的启明资本、红杉资本,纷纷表示将追加投资,支持星辰科技新能源业务的扩张;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再次上调星辰科技的信用评级,认为其“业务结构多元化,增长潜力巨大,抗风险能力极强”。
订单落地后,星辰科技的新能源事业部立刻进入全速运转状态。林辰下令,将林氏集团的3家生产基地全部改造升级,新增10条充电桩生产线,日产能从500台提升至2000台;同时,夏晚晴协调星辰物流,在全国设立了8个区域配送中心,确保充电桩能快速送达安装现场;赵磊的技术团队则组建了专项售后小组,分赴全国各地,负责安装调试和技术培训。
短短一个月内,新能源事业部的员工从500人扩充至2000人,生产线昼夜不停运转,第一批1万台充电桩顺利交付给长城汽车,在京津冀地区的充电场站投入使用。用户反馈极佳,充电效率快、操作便捷、故障率低,长城汽车的车主满意度达99%。
行业内的震动更是前所未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发来合作意向,希望能与星辰科技达成充电桩和储能设备的合作;之前质疑星辰科技的传统新能源企业,也纷纷转变态度,提出技术交流的请求;甚至有海外车企,如宝马、大众的中国分公司,也主动联系星辰科技,探讨海外市场的合作可能性。
夏晚晴在月度总结会上汇报:“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12家车企的意向订单,总金额超过300亿。新能源事业部的营收,第一个月就突破了15亿,预计下半年就能实现盈利。”
林辰站在生产基地的了望塔上,看着整齐排列的充电桩源源不断地驶出工厂,眼中满是坚定。新能源业务的快速起量,不仅让星辰科技的版图更加稳固,也为他后续应对黑石资本的挑战,增添了强大的底气。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星辰科技沉浸在百亿订单的喜悦中时,陈默的情报团队传来了紧急消息。
“林总,黑石资本有动作了。”陈默拿着一份情报报告,语气凝重,“马克·施瓦茨虽然被限制出境,但黑石资本联合了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几家国际投行,正在暗中收集我们关联公司的股票信息,尤其是我们参股的锐捷数据和林氏集团的股票,他们似乎在准备大规模做空。”
林辰的笑容瞬间收敛,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知道,黑石资本绝不会眼睁睁看着星辰科技崛起,这场百亿订单的胜利,不过是下一场资本大战的序幕。
“密切监控他们的动向,每一笔交易都要记录在案。”林辰的声音冰冷,“赵磊,技术团队做好准备,随时应对他们的舆论攻击;夏晚晴,稳住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各大投资机构保持沟通;苏晴,准备好法律武器,一旦他们恶意做空,我们就依法反击。”
喜欢都市:从弃子到全球商业帝王请大家收藏:()都市:从弃子到全球商业帝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