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科技总部大楼前,红色的气球拱门横跨广场,“星辰科技新能源事业部成立暨战略发布会”的巨幅横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来自全国各地的车企代表、能源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和权威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将能容纳千人的会场挤得满满当当——这家从AI营销起家的科技独角兽,如今正式跨界进军新能源赛道,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
林辰身着深色西装,站在发布会的主舞台上,手中握着激光笔,身后的大屏幕上,“新能源·新赛道·新未来”的主题字样格外醒目。他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沉稳而有力:“今天,我们正式宣布,星辰科技新能源事业部成立!未来,我们将聚焦两大核心业务——AI智能充电桩和高效储能设备,以AI技术赋能新能源产业,打破行业痛点,布局未来十年赛道!”
话音落下,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没人敢小觑星辰科技的这次跨界——它手中握着林氏集团的新能源核心技术家底,拥有硅谷研发中心的顶尖AI人才,还有与央企共建的国家实验室做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星辰科技过往的每一次布局,从AI营销到跨境电商,再到直播供应链,无一不是精准踩中行业风口,且迅速做到行业前列。
新能源事业部的成立,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林辰蓄谋已久的布局。早在吸纳林氏集团股份、渗透其新能源业务板块时,林辰就通过李工和赵磊的技术团队,对新能源行业做了深度调研。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8000万辆,充电桩缺口达2000万台,储能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这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而当前行业内普遍存在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充电效率低、储能设备成本高、续航差等痛点,这正是星辰科技的机会。
事业部的核心团队,堪称“豪华配置”。林辰亲自兼任事业部董事长,统筹全局;赵磊担任首席技术官,负责AI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研发;从林氏集团策反过来的李工担任技术副总监,主管充电桩和储能设备的基础研发;夏晚晴兼任事业部运营总监,负责供应链整合与市场拓展;陈默则抽调精锐力量,负责事业部的技术保密和生产安全。
更重磅的是研发投入规划。林辰在发布会上明确宣布:“星辰科技将在未来三年,为新能源事业部投入50亿人民币研发资金,其中20亿用于建设‘AI新能源国家实验室’,15亿用于人才引进,15亿用于技术迭代和产品量产。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成为国内AI智能充电桩和储能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
这个投入规模,直接震惊了全场。要知道,国内不少老牌新能源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也不过10亿左右。50亿的真金白银砸下去,足以看出星辰科技进军新能源赛道的决心和底气。
发布会现场,赵磊团队带来了新能源事业部的首批核心技术成果展示,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
第一款是AI智能充电桩。这款充电桩最大的亮点,是融入了星辰科技自主研发的“AI智能调度系统”。屏幕上的演示画面显示,充电桩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的分布情况,自动调整充电功率,高峰时段分流充电需求,避免排队;同时,它搭载了快充技术,充电15分钟即可续航200公里,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贴心的是,用户通过“星链”APP,就能精准查找充电桩位置、预约充电时间、实时查看充电进度,甚至可以通过AI语音助手控制充电启停。
“我们的AI智能充电桩,还解决了冬季充电慢的行业痛点。”赵磊亲自上台演示,“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电池温度,自动调整充电策略,即使在零下30度的低温环境下,充电效率也能保持在常温状态的85%以上。”
台下的车企代表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一位来自比亚迪的高管低声说道:“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充电桩,能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比市面上那些普通充电桩强太多了。”
第二款核心产品,是高效储能电池包。这款储能设备,基于林氏集团的钠离子电池技术,结合星辰科技的AI电池管理系统,能量密度提升了30%,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远超行业平均的2000次;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比行业主流产品低25%——这得益于星辰科技通过“星链供应链”整合了上游原材料资源,剔除了中间商环节。
李工拿着储能电池包的样品,向全场介绍:“这款储能设备,不仅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还能适配家庭储能、工业储能和电网储能等多个场景。我们的AI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预测电池寿命,自动优化充放电策略,最大化提升电池利用率。”
现场的技术专家们纷纷围上前,仔细查看样品,对其工艺和性能赞不绝口。国家能源局的代表更是当场表示:“星辰科技的这款储能设备,符合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我们将纳入重点推广目录,给予政策支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腾云集团的残余势力联合几家传统能源企业,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星辰科技跨界新能源,纯属外行指导内行,技术都是抄林氏的,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50亿研发资金就是噱头,实际投入不足10亿,就是想圈钱”“充电桩和储能设备行业壁垒高,星辰科技撑不过半年就会退出”。
面对这些质疑,林辰没有过多辩解,而是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发布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新能源事业部就宣布,AI新能源国家实验室正式落地杭州,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吸纳了来自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国内顶尖高校的50位顶尖专家,其中包括3位院士级人物;同时,事业部与林氏集团的3家新能源生产基地完成整合,第一条AI智能充电桩生产线正式投产,日产能达500台。
更让质疑者闭嘴的是,星辰科技很快拿到了第一个试点订单。杭州市政府为推进新能源城市建设,与星辰科技签订了1万台AI智能充电桩的采购协议,总金额达2亿人民币。这批充电桩将在三个月内完成安装,覆盖杭州的主要道路、小区和商业中心。
“我们之所以选择星辰科技,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技术先进,能解决市民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杭州市政府的代表在签约仪式上说道,“而且,星辰科技的AI调度系统,能帮助我们优化城市充电网络布局,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试点订单的签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宁波、苏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纷纷抛来橄榄枝,希望与星辰科技合作建设充电网络。短短半个月,新能源事业部就接到了5万台充电桩的意向订单,总金额超10亿人民币。
资本市场也对星辰科技的跨界布局给出了热烈反应。星辰科技的股价在发布会结束后,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市值突破9000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之前观望的国际投资机构,纷纷加码投资,认为星辰科技的新能源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行业内的传统新能源企业,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纷纷加快了技术迭代速度;而一些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则主动联系星辰科技,希望达成合作,共享技术和资源。
林辰在新能源事业部的首次内部会议上,给团队定下了明确的目标:“三个月内,完成10万台充电桩的量产和交付;半年内,储能设备进入国内车企供应链;一年内,成为新能源充电桩领域的市场份额第一!”
团队士气高涨,各个部门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赵磊的技术团队加班加点,对AI智能充电桩和储能设备进行优化升级,推出了适配不同车型的定制版产品;夏晚晴的运营团队则忙着整合供应链,将林氏集团的生产基地与星辰物流的仓储网络打通,确保产品能快速交付;李工则带领研发团队,攻克储能设备的低温续航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躲在拘留所里的林坤,通过新闻得知星辰科技成立新能源事业部,还拿到了巨额订单,气得口吐鲜血。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拼死守护的林氏新能源技术,竟然在林辰手中发扬光大,而自己却成了阶下囚,眼睁睁看着对手一步步走向巅峰。
而此时的林辰,并没有沉浸在初期成功的喜悦中。他很清楚,新能源赛道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要想站稳脚跟,必须拿下头部车企的合作订单。陈默已经通过内部渠道,联系上了国内头部车企——长城汽车的采购部门,对方表示愿意考察星辰科技的产品,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赵磊,李工,长城汽车的考察团下周就到,我们必须拿出最好的产品和技术,拿下这个合作。”林辰在会议上强调,“这不仅是一笔订单,更是我们敲开车企供应链大门的钥匙。”
赵磊和李工齐声应道:“放心吧林总,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保证让考察团满意!”
喜欢都市:从弃子到全球商业帝王请大家收藏:()都市:从弃子到全球商业帝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