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1章 财务迷阵步步营

作者:汪小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金茂大厦顶楼的战略部署,黄河路上的暗流涌动,进贤路小馆的真情汇聚,构成了贸易通联盟应对麒麟会收购威胁的多重防线。然而,作为麒麟会智囊的“笑面虎算盘”梅如海,其真正的杀招,从来不在市井喧嚣之中,而在于那些常人难以窥见、却足以定鼎乾坤的数字迷宫与资本暗影里。当正面收购要约被宝总团队以强硬姿态驳回后,梅如海那常年挂着公式化微笑的脸上,非但没有丝毫愠色,反而掠过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对于他这样的资本猎手而言,明面上的拒绝,不过是博弈的开始,真正的狩猎,往往始于猎物自以为安全之时。


    他的战场,不在觥筹交错的饭局,也不在唇枪舌剑的谈判桌,而在那密密麻麻、看似枯燥无比的财务报表之间,在那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资金流转链之上。梅如海坐镇于陆家嘴金融区一栋不显山露水的写字楼顶层,这里是“梅如海会计师事务所”暨其掌控的数只私募基金的实际运营中心。办公室内静谧无声,只有服务器机柜低沉的嗡鸣,以及他指尖偶尔拨动那把油光发亮的紫檀算盘时发出的、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嗒、嗒”声,仿佛在演奏一曲无声的杀戮乐章。


    攻击,在宝总阵营忙于巩固内部、应对市井纷扰之际,以极其专业、隐蔽且凌厉的方式,悄然展开了。梅如海调动了麒麟会旗下通过复杂离岸架构控制的数十家看似毫无关联的“皮包公司”和专项投资基金。这些实体如同棋盘上沉默的棋子,在他的精准操控下,开始围绕“宝隆控股”这家上市公司,进行一系列精密协同的作业。


    第一击:关联交易做空,营造虚假繁荣与骤然崩塌。


    梅如海选择的突破口,是宝隆控股旗下的一家非核心但业务清晰的实体子公司——主营电子元器件贸易的“科利通有限公司”。他指令一家由其秘密控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贸易公司“环球卓越进出口”,主动接触科利通公司,提出一份金额异常巨大、利润空间看似丰厚的长期采购合同,用于采购一批市场上紧俏的高端芯片。对于科利通这样规模中等的子公司而言,这份合同犹如天降横财,足以使其季度营收和利润指标实现爆发式增长。


    科利通的负责人虽觉意外,但在巨大利益诱惑和对方提供的“资质完备”的背景下,经过一番并不过分严谨的尽职调查后,便签署了合同。消息通过宝隆控股的法定渠道适时披露,市场一片乐观。分析师纷纷上调评级,部分投资者跟风买入,宝隆控股的股价应声上扬了8%,看似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这虚假的繁荣仅仅维持了不到三周。就在市场情绪被调动起来之际,梅如海的第二步行动了。另一家受其操控、注册于香港的空壳公司,突然以“抽检发现芯片规格与合同严重不符,存在重大质量隐患”为由,向“环球卓越进出口”公司提出天价索赔诉讼,并迅速将此事捅给了几家与麒麟会关系密切的财经媒体。“知名上市公司子公司涉重大商业欺诈”、“巨额合同或成坏账”等惊悚标题瞬间见诸报端。


    几乎与此同时,“环球卓越进出口”公司以“上游供应商违约导致资金链紧张”为由,宣布无法支付科利通公司的后续货款并把“抽检发现芯片规格与合同严重不符,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问题,推给了科利通公司。一夕之间,科利通从业绩明星变成了卷入巨额坏账和诉讼泥潭的“问题资产”。市场哗然,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恐慌性抛盘涌出,宝隆控股股价不仅跌回了涨幅,更是连续三日跳水,累计跌幅超过20%。梅如海通过其控制的证券账户,早在股价高位时便已悄然建立空头头寸,于此波下跌中赚得盆满钵满,完成了对宝隆控股的第一轮实质性收割和市场信心的沉重打击。


    第二击:质疑核心资产,动摇估值根基。


    首战告捷,梅如海并未停歇。他深知,贸易通网站作为宝隆控股最核心的资产和未来价值所在,是其估值的关键支撑。紧接着,数篇署名“独立财务分析员”的报告开始在一些小众但颇具影响力的金融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流传。这些报告引经据典,数据看似翔实,核心论点直指贸易通网站的无形资产估值存在严重泡沫。


    报告质疑:贸易通平台的用户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其宣称的技术壁垒是否经得起推敲?高昂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着将大量日常运营支出包装成资本性支出以美化报表的嫌疑?这些质疑,角度刁钻,真伪混杂,且恰好卡在宝隆控股即将发布季度财报的时间节点之前。尽管宝总团队迅速发布了澄清公告,但疑窦一旦种下,尤其是在经历了科利通事件后已成惊弓之鸟的市场中,便迅速发酵。又一部分看重基本面的长线投资者开始犹豫、减仓,股价继续阴跌不止。


    第三击:披露隐性风险,引发流动性担忧。


    梅如海的攻击环环相扣。第三步,他通过其掌控的媒体渠道,“意外”披露了一份据称是“内部泄露”的备忘录摘要,暗示宝隆控股可能为旗下部分陷入困境的联盟成员企业(如之前被断供的至真园,以及魏宏庆的海宁厂等)提供了“未经充分披露的财务担保”。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市场对宝隆控股表外负债和潜在连带责任的担忧。债券投资者开始抛售宝隆控股发行的公司债,信用评级机构宣布将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融资成本上升的预期,进一步加剧了股价的下跌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梅如海的这套组合拳,阴狠老辣。每一击都看似基于“事实”或“合理质疑”,难以直接归咎为恶意操纵;每一击都打在市场最敏感的神经上——业绩真实性、资产估值、财务风险;每一击的时间点都经过精心计算,形成持续不断的压力,让宝总的团队疲于奔命,澄清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新的质疑产生的速度。


    宝隆控股的股价,在这种“阴跌-暴雷-阴跌”的恶性循环中步步下挫,日K线图走出了一个标准的下降通道,交易量持续萎靡,市场人气涣散。梅如海的目的非常明确:他不追求短时间内将股价打至崩盘(那会引来监管强力介入),而是要通过这种持续的、温水煮青蛙式的阴跌,在不触发全面收购要约的门槛下,不断削弱宝隆控股的市值,瓦解投资者信心,同时为麒麟会及其关联方在低位悄然吸筹创造条件,最终将股价压制到一个足以让其以极低成本发起第二轮恶意收购的“舒适区间”。


    夜深人静,梅如海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只有桌角那盏绿罩台灯散发着幽光。他面前的屏幕上,是宝隆控股那令人沮丧的股价走势图。他缓缓端起一杯早已冷掉的咖啡,呷了一口,另一只手无意识地拨弄着那把紫檀算盘,珠子碰撞发出清脆而冰冷的“嗒、嗒”声。每一次声响,都仿佛在计算着宝总阵营还有多少流动资金可以调用,还有多少市场信心可以消耗,还有多少抵抗意志能够持续。


    这场没有硝烟、却更加凶险的财务绞杀战,已然进入白热化。梅如海凭借其深厚的财务功底和隐藏在幕后的庞大资源网络,布下了一座步步杀机的财务迷阵。宝总和他的团队,能否识破这些陷阱,找到反击之道,稳住阵脚,将决定着贸易通这艘航船,能否穿越这片暗礁密布、杀机四伏的资本暗流。


    算盘声声,催命无形。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喜欢繁花传请大家收藏:()繁花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