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7章 火熄之后,谁在守夜

作者:腊月荷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密报上的字迹潦草而急促,墨痕深处浸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湿冷。


    湘西的密报上说,那位第一个点燃“归心火种”的百岁茶婆,虽未在祭典当夜油尽灯枯,却因连日劳累与风寒一病不起。


    更棘手的是,地方保甲长官以“妖言惑众,私下结社,图谋不轨”为名,一夜之间传唤了近百户参与祭典的村民。


    一时间,人人自危,那曾燃起希望的炉火,反倒成了引火烧身的罪证。


    闽南的宗族长老们则更为直接。


    一封由十几位乡绅联名的陈情书,措辞严厉地送到了云记的分号,斥责谢云亭以“千炉祭”之名,行“蛊惑子弟,离经叛道”之实,扰乱了敬天法祖的千年宗族规矩。


    他们声称,茶有茶道,族有族规,岂容一个外姓小辈用一场“江湖把戏”来制定新的香火?


    最阴险的,是那些夹杂在各地简报中的流言。


    不知从何而起,一股“茶心已死”的论调悄然蔓延。


    有人说,“千炉祭”烧的不是松柴,是人心里的那点敬畏;万家烟火,不过是云记敛财的障眼法,那碗“众生红”,喝下去只会让人心更散,世道更乱。


    这论调,直指“千炉祭”的精神内核,诛心至极。


    一时间,赞歌犹在耳边,讨伐的暗流却已汹涌而至。


    那场席卷半壁江山的盛大仪式,仿佛只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不是共鸣的涟漪,而是潜藏在湖底的所有污泥。


    谢云亭的目光在一份份密报上扫过,面沉如水,眼神却愈发锐利。


    他沉默地将那几份报纸连同闽南宗族的陈情书一并拿起,缓缓团成一团,毫不犹豫地掷入了脚边的铜火盆。


    纸团触及烧得正旺的红炭,瞬间被火舌吞噬,卷曲,变黑,最后化作一缕青烟。


    “火,既然能点起来,”他盯着那跳动的火焰,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铁,“就得有人守得住。”


    “吱呀”一声,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


    苏晚晴端着一碗清粥走进来,见他神色凝重,便将粥碗放在桌上,轻声问道:“还在为那些事烦心?”


    谢云亭没有回头,只“嗯”了一声。


    苏晚晴叹了口气,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好的名册,递了过去。


    “这是云记学堂最新的反馈。今天一天,又有十三名学生的家长来办理了退学。”


    谢云亭接过名册,展开。


    那些稚嫩的名字后面,跟着的退学缘由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都指向同一个恐惧——家长们说,云记的茶,邪性;云记的道理,也邪性。


    他们怕自己的孩子跟着谢云亭,学成了数典忘祖的“叛道之人”。


    “千炉祭那晚,他们还拉着孩子在江边看火,为我们欢呼。”苏晚晴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与不解,“我们明明赢了气势,赢了天下人的眼,怎么一夜之间,连身边的人心都守不住了?”


    谢云亭沉默了。


    他看着那些名字,仿佛看到了十三张惶恐而退缩的脸。


    他赢了静庵法师的“九霄净香阵”,却没能驱散普通人心中最原始的恐惧。


    那场盛大的胜利,如同一场绚烂的烟火,照亮了夜空,却没能长久地温暖人心。


    烟火散尽,留下的只有更深的黑暗和疑虑。


    良久,他放下名册,重新铺开一张宣纸,提笔蘸墨。


    笔尖悬停半晌,最后重重落下,写下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守夜人”。


    他将笔放下,对门外候着的小春子吩咐道:“小春子,拟一道‘守夜令’,传告所有参与‘千炉祭’的分号、村寨、茶户。”


    小春子应声而入,垂手侍立。


    “令中言明:凡祭典参与者,无论长幼,皆可自愿于当地云记公所登记,成为‘守夜人’。每夜,由各处公所排定轮值,三人一组,值守焙茶窑火,记录火温、湿度、添柴次数、夜间天候。”谢云亭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向所有人讲清楚,此举不为监督,无关赏罚,只为一件事——传承。这火,是大家的,谁添柴,谁记录,让子子孙孙都看得到,摸得着。”


    小春子眼前一亮,她立刻明白了掌柜的用意。


    这哪里是守火,分明是在守人心!


    将一场虚无缥缈的精神胜利,化作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务,让每个人都成为这炉火的守护者与见证者,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她快步回到自己的账房,没有立刻拟令,而是翻开了那本厚厚的、记录着所有参与者信息的《归心录》草册。


    她将所有数据录入一套自己设计的图表,很快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趋势——在那些家中长辈自发为“归心火种”守过夜的家庭里,其学龄孩童对学堂里茶苗培育课程的关注度,竟比普通学生高出整整三倍!


    她立刻跑回报到:“掌柜的,我有个提议!不如……不如我们将这守夜记录,也纳入云记的‘信义印记’评估体系。每守一夜,记一分。这分数,不直接兑换金钱,但可以累积,将来孩子们入学、伙计们晋升,都可以作为品性凭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谢云亭闻言,脑海中的鉴定系统竟起了一丝微弱的响应,似乎在认可这个方向。


    他微微颔首:“就这么办。”


    “守夜令”一下,最先响应的竟是晾匾车间的竹娘。


    这位饱经风霜的妇人,带着十几个当年一起在江边晾晒茶叶的女工,组建了第一支“女子夜巡队”。


    她们不要公所的排班,主动包下了云记学堂那座小小的教学焙房。


    夜深天寒,女人们裹着厚实的旧棉袄,围坐在温热的窑口。


    她们不识字,无法做复杂的记录,便由队里年纪最小、刚在学堂念了几天书的小春芽负责。


    竹娘一边熟练地用火钳添上一块松柴,一边对围坐的孩子们讲起从前。


    “你们莫看这火小,当年逃难的时候,天寒地冻,能有一口热茶汤喝,就能多活一天。”她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温热的窑壁,“火这东西,不怕它小,就怕没人看它一眼。你看它一眼,它就为你亮着。”


    小春芽似懂非懂地听着,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


    第二天,墨砚生来学堂巡查教学进度,无意中翻到了小春芽的记录本。


    当他看到“火不怕小,就怕没人看它一眼”这句俚语时,竟怔在原地,良久,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笔,恭敬地将这句话誊抄下来,悄然补入了正在撰写的《归心录》第三章《薪火篇》的开篇。


    然而,麻烦还是找上了门。


    第五日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巴渝总栈的宁静。


    一队荷枪实弹的巡警闯了进来,声称接到匿名举报,云记在此“非法集会,煽动人心”,要彻查总栈。


    伙计们个个义愤填膺,眼看就要与巡警发生冲突。


    谢云亭却从后堂缓缓走出,他没有争辩,也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对为首的警长做了个“请”的手势。


    “长官深夜辛苦,外头寒气重,不如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他亲自为警长泡了一杯刚从主窑取出的“众生红”。


    那琥珀色的茶汤在灯下漾着温暖的光,馥郁的松香与蜜糖香瞬间溢满了整个屋子。


    警长本是奉命行事,此刻闻到这股仿佛能钻进骨子里的暖香,神色也不由得缓和下来。


    一杯茶下肚,谢云亭又引着他走进了旁边一间新辟出的“簿册室”。


    警长一进去就愣住了。


    只见四面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来自各村各寨的守夜日志。


    有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有的则是用炭笔画出的简陋图画,记录着火苗的大小和添柴的担数;更有甚者,是孩童用彩笔画下的夜空与星辰。


    每一张日志上,都按着鲜红的指印。


    “长官您看,”谢云亭指着满墙的日志,语气平和,“这哪里是造反?这不过是一群怕黑的老百姓,想自己给自己点一盏过夜的长明灯罢了。”


    警长看着墙上那些质朴的笔迹和手印,沉默了。


    他仿佛能看到,在无数个遥远的山村里,一双双或苍老或稚嫩的手,在寒夜中为一炉微火忙碌的景象。


    那不是阴谋,而是最卑微的希望。


    他在簿册室里站了许久,一言不发。


    临走前,他走到门口,忽然回过头,压低声音对谢云亭说了一句:“谢掌柜,明晚……我让我手下一个兄弟替岗。他老家也是种茶的,过来……也算沾个香火气。”


    第七夜,巴渝的冬雾格外浓重。


    谢云亭独自一人在云记学堂的后山校圃巡视。


    远处,几座作为教学和实验用的焙窑,正透出星星点点的红光。


    那是竹娘的女子夜巡队和几组自发前来的学生家长在值守。


    他正看得出神,忽然,通往后山的一条偏僻小径上,出现了一个微弱移动的火光。


    那火光极小,仿佛风中残烛。


    借着窑口的光,谢云亭看清了,那是一个佝偻蹒跚的身影,肩上还扛着一捆沉甸甸的松柴。


    是归种翁。那位曾将祖传茶种献给云记的老人。


    谢云亭快步迎了上去。


    老人见到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愧疚,他放下柴捆,扶着膝盖剧烈地喘息着:“谢……谢掌柜……我……我得来。”


    “老人家,您怎么来了?这么晚了,路又滑。”谢云亭扶住他。


    “我儿……我那不成器的儿子,昨夜里做了噩梦,梦见他爷爷骂他背信弃义,忘了祖宗的誓言……”老人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祭典那天,他怕官府找麻烦,没敢让家里的窑点火……我……我想,这火,不能断在我家手上。总得……总得来烧一炉,给祖宗一个交代。”


    谢云亭心中一震,扶着老人在窑口的石阶上坐下,自己则弯腰抱起那捆沾着露水的松柴,一根根亲手放入炉膛。


    火焰“轰”地一下腾起,映亮了老人沟壑纵横的脸。


    就在那一刹那,谢云亭脑海中的系统界面猛地一颤,一行新的提示悄然浮现:


    【检测到‘愧悔—补偿’型情感闭环,信义网络基础稳定性+1。】


    他望着那缕在寒风中倔强摇曳的火苗,心中一片澄明,低声自语:“原来,最怕的不是火熄灭,而是再也没有人记得来添柴。”


    远方的山坳里,仿佛是作为回应,另一点微弱的火光也悄然亮起,然后是第三点,第四点……它们在浓雾中明明灭灭,却顽强地连成了一片。


    这一夜,似乎格外安宁。


    那由无数微小善意与愧悔织成的脆弱和平,如同薄薄的暖被,覆盖了整座山谷。


    谢云亭站在窑火前,许久未动。


    连日来的焦虑,似乎第一次被这看得见的、属于人间的温度所驱散。


    他不知道,这极致的静谧,往往是风暴来临前,最深沉的那一次呼吸。


    喜欢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