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私塾论道,锋芒初露

作者:浮生相思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翌日天微亮,晨雾还未散尽,沈清辞便已站在苏府门前。青衫沾着些许露水,身姿挺拔如松,远远望见苏云卿提着食盒走来,眸中瞬间漾起暖意。


    “清辞哥哥,久等了。”苏云卿身着月白襦裙,发间系着浅蓝丝带,步履轻快如蝶。食盒里是温热的莲子羹和酥饼,“今早特意多做了些,你读书辛苦,路上也能垫垫肚子。”


    沈清辞接过食盒,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背,下意识拢了拢她的衣袖:“晨间风凉,怎么不多穿件衣裳?”说话间,已将自己外搭的薄衫解下,轻轻搭在她肩头。


    两人并肩而行,沿着青石板路往城西白鹿私塾走去。晨雾渐散,阳光穿透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落在两人相携的手上,暖意融融。


    白鹿私塾的周先生,是前朝翰林学士,因看不惯官场污浊辞官归隐,教书育人十余年,门下弟子遍布上京。他最是赏识沈清辞的才思与苏云卿的聪慧,常说二人是“璞玉浑金,前途不可限量”。


    今日课业讲《孙子兵法》,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时,周先生放下书卷,目光扫过满堂学子:“如今匈奴屡犯边境,我朝将士虽奋勇抵抗,却屡屡失利。诸位且说说,当如何破局?”


    话音刚落,学子们便纷纷议论起来。


    “自然是增派兵力,多派精兵良将镇守边境!”


    “我觉得该加固城墙,深挖护城河,让匈奴无计可施!”


    “不如和亲求和,换边境安宁?”


    众说纷纭,却多是纸上谈兵。周先生微微摇头,最终将目光定格在沈清辞身上:“清辞,你且说说你的见解。”


    沈清辞起身,身姿端正,神色沉稳。他略一沉吟,朗声道:“先生,学生以为,匈奴屡犯得逞,病根不在兵力寡众,而在内外两弊。”


    “其一,吏治**。军饷粮草层层克扣,将士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何来战力?其二,边防松散。堡垒年久失修,士兵缺乏训练,遇敌便溃。其三,民心离散。边境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官府却无安抚之策,若军民离心,纵有百万大军,亦难守疆土。”


    他语速平缓,条理清晰,每一句都切中要害。


    “故而破局之法,当从三端入手:一整吏治,严惩贪腐,确保军饷粮草足额送达;二强边防,修缮堡垒,强化士兵训练,提升战力;三安民心,减免边境赋税,设救济粮仓,让百姓安居乐业,与军队同心御敌。”


    一番话毕,私塾内鸦雀无声。周先生眼中精光乍现,捋着花白胡须连连点头:“好!好一个‘内外兼治,民心为基’!清辞此论,切中要害,远超同龄人之见!”


    其他学子也纷纷侧目,看向沈清辞的目光中满是敬佩。苏云卿坐在一旁,肩头还搭着他的青衫,鼻尖萦绕着淡淡的墨香与皂角味,看着他侃侃而谈的模样,嘴角不自觉扬起温柔的笑意。


    课后,周先生单独留下沈清辞,递给他一卷泛黄的兵书:“此乃我当年随军时所记,你且拿去研读。你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有忧国忧民之心,科举之后,当为朝廷栋梁,莫负这身才华,莫负天下百姓。”


    沈清辞双手接过兵书,郑重躬身:“学生谨记先生教诲,不敢有负。”


    离开私塾时,夕阳已西斜。苏云卿提着空食盒,与沈清辞并肩而行。


    “清辞哥哥,你今日说得真好。”她仰头看着他,眼中满是崇拜,“周先生都对你赞不绝口呢。”


    沈清辞低头看向她,晚霞映照下,她的脸颊泛着淡淡的红晕,格外娇俏。他抬手,轻轻拂去她发间沾染的草叶,柔声道:“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日后若真能入仕,定要将今日所言,一一付诸实践。”


    “我相信你。”苏云卿重重点头,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无论将来你去往何方,我都会陪着你。”


    晚风拂过,吹动两人的衣袂,将轻声细语揉进暮色里。前路漫漫,却因这份并肩同行的约定,变得格外明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