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6章 主力部队齐登船,启征程征澳洲西

作者:炸天帮炸子鸡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青岚港的晨雾还未散尽,码头已被密密麻麻的人影与旗帜覆盖。两万精锐步兵列成二十个整齐的方阵,玄色铠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五千名后勤工匠扛着工具与物资,在方阵侧后形成流动的灰蓝色人潮,五百名郑和水手则站在五艘主力战船的甲板上,蓝色短褂如海浪般起伏。海风卷着旌旗猎猎作响,“华夏”二字的大旗在最高的桅杆上舒展,将整个港口的气氛烘托得庄严而热烈。


    天宇身着银色甲胄,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一张张坚毅的脸庞。从决定西征到今日启程,整整三个月,粮草、军械、航线、补给点……无数细节在他脑海中反复推演,如今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刻。他身旁的韩信按着腰间佩剑,铠甲的金属部件随着呼吸微微起伏,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此刻眼神锐利如鹰,正低声向副将们交代最后的注意事项。


    “时辰到!”司号兵吹响了出征的号角,悠长的号声穿透晨雾,在港口上空回荡。韩信大步走到台前,拔出佩剑直指西方,声音洪亮如雷:“将士们!此次西征,关乎华夏城万里基业!我等需严守军纪,船行则同舟共济,登陆则协同作战,先控弗里曼特尔港,再稳墨累河防线,一步一脚印,将华夏的旗帜插遍澳洲西海岸!若有退缩者,军法从事!若有立功者,重赏不吝!”


    “愿随将军死战!不负主公!”两万步兵齐声呐喊,声浪撞在船坞的岩壁上,激起层层回声,连停靠的战船都微微震颤。士兵们手中的长枪与盾牌碰撞在一起,发出“哐当”的巨响,汇成一片钢铁的洪流。


    一、有序登船:如臂使指的协作


    登船指令下达后,整个港口立刻变成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韩信采用“梯次登船法”,将两万步兵分为五批,每批四千,按“主力舰-运输船-辅助船”的顺序依次登船,避免拥挤混乱。


    第一批登船的是先锋营,由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他们背着弓弩、腰挎短刀,步伐沉稳地走上跳板,甲板上的郑和水手早已清空通道,在船舷两侧伸手接应。一名年轻士兵踏上战船时脚下一滑,身旁的老兵伸手一拽,顺势将他推向前方:“站稳了!这船板可比陆地滑得多!”水手们见状,立刻用麻布在跳板上铺了一层防滑垫,动作麻利得不留一丝空隙。


    后勤工匠的登船更显章法。他们按“工具-物资-给养”分类,先将攻城锤、投石机零件等重型器械通过滑轮吊上运输船,再搬运粮草袋与药箱,最后才是自己的行囊。负责粮草的老工匠李福根站在码头,拿着账本核对:“三号运输船,糙米三千石、压缩干粮一千包……没错,放行!”每艘船的物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连盐巴的数量都精确到斤两。


    王海站在“破浪号”的船楼顶端,用望远镜观察各船的登船进度。他身旁的信号兵不时挥舞彩旗:绿旗表示“登船顺利”,黄旗表示“稍作等待”,红旗则是“出现异常”。半个时辰过去,五艘主力舰已各载满八百名士兵,甲板上的士兵按“五行五列”的阵型肃立,连铠甲的反光角度都几乎一致。


    “主公您看,”王海指着下方,“先锋营已在各船完成列队,再过一个时辰,全军可登船完毕。”天宇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运输船的甲板上,工匠们正将最后一批药箱固定在舱底,用麻绳捆扎的结都是标准的“双套结”——这种结在颠簸中不易松动,是郑和水手特意教给工匠的技巧。


    二、物资装载:细节处见真章


    与士兵登船同步进行的,是物资装载。码头边缘架设了十座简易传送带,由两名工匠摇动转轮,将粮袋、水桶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向运输船的货舱。这种传送带是李诫特意改良的,倾斜角度恰好与船舷匹配,每刻钟可输送三十石粮食,比人工搬运效率提升三倍。


    “小心火药桶!”负责军械的副将高声提醒。十名水手抬着密封的火药桶走上跳板,桶身裹着三层防潮油布,桶底还垫着厚厚的稻草。登船后,水手们将火药桶整齐码放在货舱最内侧,与粮食舱之间隔着木板与沙土——这是预防火灾的关键措施,哪怕粮食意外起火,也能延缓火势蔓延。


    医疗物资的装载更显精细。军医带着学徒,将治疗外伤的金疮药、预防中暑的藿香散、止泻的黄连丸分门别类,装入特制的木箱。木箱内铺着油纸,每层药品间夹着干燥的艾草,既能防潮,又能驱虫。“这箱是急救包,”军医在箱外贴上火漆标记,“放在船舱最上层,方便取用。”


    最让人惊叹的是“活体物资”的装载。两千头肉牛被分成二十群,由牧夫赶着走上特制的“牲畜跳板”——这种跳板比普通跳板宽三尺,表面钉着防滑的铜钉。水手们在运输船的前舱隔出围栏,铺上干草,肉牛上船后立刻被系上缰绳,避免颠簸中受惊。牧夫老王拍着一头公牛的脖颈笑道:“这些家伙比士兵还听话,知道上船有草料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正午时分,所有物资装载完毕。五艘主力舰的炮位旁堆满了炮弹,运输船的货舱被粮草与器械塞满,连辅助船的甲板上都捆扎着备用的帆索与木料。韩信登上“破浪号”检查,指尖划过码放整齐的粮袋:“每袋粮食都标了日期,先装的先用,避免过期。这细节做得好。”王海笑着应答:“都是按主公的嘱咐,凡事多算一步。”


    三、扬帆起航:向着未知的海岸


    “起锚!升帆!”随着韩信的指令,五艘主力舰率先行动。水手们转动绞盘,沉重的铁锚带着链条“哗啦”一声浮出水面,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成一片碎金。主帆在风力作用下缓缓升起,巨大的帆布如白鲸展鳍,将战船缓缓推向深海。


    运输船与辅助船紧随其后,三十艘船只组成的舰队在海面上展开,形成一个巨大的“雁形阵”,“破浪号”位于阵眼,如雁首般引领方向。码头上的百姓挥舞着手臂,有人高喊“平安归来”,有人燃放鞭炮,红色的纸屑落在海面上,随波逐流向西漂去。


    天宇站在高台上,望着舰队渐渐驶远。韩信站在“破浪号”的船首,向他抱拳行礼,甲胄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天宇举起手臂,用力挥了挥,声音顺着海风传向远方:“谨慎航行!稳扎稳打!我在华夏城等你们的捷报!”


    “请主公放心!”舰队上的回应声浪如潮,五百名水手同时调整帆缆,战船的速度渐渐加快,帆影在水面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如同一支离弦的箭,射向西方的海平面。


    四、航行途中:秩序井然的征程


    舰队按A线航线前进,每日的行程都精确到时辰。清晨,导航队的水手会根据星象与罗盘确定方位,在海图上标注当日的航线;午时,各船会靠得稍近,通过旗语交换信息——“航向偏北一度,需微调”“三号运输船淡水充足”“发现鱼群,可捕捞补充”;黄昏则会放慢速度,保持警惕,防备可能的海盗或礁石。


    水手们的操控精准得如同教科书。遇着逆风时,王海下令“之字航行”,战船沿着斜线前进,既借风力,又不偏离航向;经过暗礁区时,导航队的老水手赵五会站在船首,用竹竿探测水深,口中不停报数:“左舷三丈深,右舷两丈五……”士兵们则趴在船舷边,紧盯着水面下的阴影,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示警。


    士兵们在船上的生活同样规律。每日卯时,号角声准时响起,士兵们在甲板上列队操练,从扎马步到刺杀动作,一招一式都毫不含糊。狭窄的甲板上,两千人同时出拳,竟听不到一丝杂乱的脚步声。韩信巡视时,见一名士兵的刺杀动作稍有变形,立刻上前纠正:“出枪要快如闪电,收枪要稳如泰山,在船上更要练这股劲!”


    后勤工匠们也没闲着。他们每日检查器械,给投石机的转轴上油,修补磨损的盾牌,甚至在船舱里开辟了“临时工坊”,将损坏的箭簇重新熔炼锻造。李福根带着几个老工匠,按“每日消耗表”分发粮食,早中晚三餐定量供应,既保证士兵体力,又避免浪费。


    航行第五日,舰队遭遇了一场小规模的风暴。乌云压得极低,海浪拍打着船舷,溅起的水花打湿了甲板。王海站在舵旁,大声下达指令:“主帆降一半!舵向偏右三度!”水手们在风雨中奔跑,拉紧帆缆的号子声穿透雨幕;士兵们则用身体顶住摇晃的粮袋,防止物资滑动;工匠们扛着木板,迅速封堵漏水的船舱缝隙。


    半个时辰后,风暴过境,海面重归平静。检查损失时,仅两艘运输船的帆索略有磨损,物资与人员无一损伤。韩信望着被雨水冲刷得愈发鲜亮的铠甲,对身边的将领说:“这般秩序与韧性,就算遇上更大的风浪,咱也能扛过去。”


    五、承前岛补给:远航中的休整


    第十日清晨,了望哨高喊:“前方发现陆地!是承前岛!”士兵们纷纷涌上甲板,只见一座月牙形的岛屿出现在海平面上,丘陵顶部的防御胸墙与仓库的屋顶清晰可见,岛上飘扬的“华夏”旗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舰队按演练流程驶入月牙湾,岛上的驻守士兵立刻升起绿色信号旗。战船依次停靠码头,跳板搭稳后,士兵们有序下船休整,后勤工匠则开始搬运物资——补充淡水、更换磨损的帆索、领取新的箭簇。


    承前岛的仓库里,驻守百夫长向韩信汇报:“岛上一切安好,淡水充足,粮草无损耗,三日前还击退了一群试图登岛的土着,没费什么力气。”韩信查看仓库的粮袋,见每袋都完好无损,防潮措施到位,满意地点头:“你们守得好,这补给点就是咱的定心丸。”


    士兵们在岛上的空地上操练,呼吸着陆地上的空气,动作比在船上更舒展;水手们则借着休整的机会检修船只,将船底附着的海草清理干净;工匠们升起铁匠炉,修补在风暴中略有变形的兵器。岛上的临时菜地里,青菜已长出嫩叶,李福根让人采摘了些,给各船送去补充维生素。


    休整一日后,舰队再次起航。离开承前岛时,岛上的驻守士兵列队相送,与船上的将士们互相挥手致意。王海调整了航线,按预案向B线偏移少许——根据最新的洋流报告,这条路线能提前半日抵达西澳。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舰队的帆上,将海面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韩信站在“破浪号”的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近的西方海平面,手中的佩剑在余晖中闪着光。他知道,再过五日,舰队就将抵达澳洲西海岸,一场新的征战即将开始。但看着身边秩序井然的队伍,看着水手们精准操控的战船,他心中充满了底气。


    这支跨越海域的远征军,带着华夏城的期望与实力,正向着未知的土地稳步前进。他们的帆影,不仅是航线的标记,更是一个文明开拓进取的象征。而远方的弗里曼特尔港,已在暮色中等待着他们的到来,等待着见证华夏旗帜的升起。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