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府的夏日,溽热难耐,蝉鸣聒噪。然而在韩府官邸的书房内,墨兰心静如水,正细细翻阅着苏娘子呈上的账册。窗外芭蕉叶卷,绿意浓稠,映得她沉静的侧颜愈发清冽。
---
一、 沈府再宴 兰心探微
时近中秋,沈家老夫人七十大寿的请柬送至韩府。墨兰备下一份厚礼,除却寻常寿礼,更有一卷她亲笔誊抄的《金刚经》,字迹清逸工整,隐含静气。
寿宴当日,沈府宾客盈门。墨兰与韩络同往,她今日穿着一身藕荷色罗裙,发间只簪一枚羊脂玉兰,通身气度沉静温婉,在一众珠光宝气的女眷中,反显得格外出尘。
席间,沈家大夫人特意将墨兰引至主桌,与几位本地望族的夫人同席。话题自然引至丝织行情,一位王姓夫人叹道:“近年苏杭势头猛,咱们江宁的绸缎,在外头的名声倒不如往年响亮了。”
墨兰执壶为几位夫人续上清茶,声音温和:“妾身浅见,江宁丝绸底蕴深厚,工艺精湛,非他处可比。若能博采众长,在花样新颖、用料讲究上再下功夫,何愁名声不显?譬如沈家的‘云锦’与‘永昌绸缎庄’近来推出的‘雨过天青’系列,便颇得汴京贵人们喜爱。”
她这话既捧了沈家,又点出“锦云轩”与沈家的合作已初见成效,更暗示了京城的风向。几位夫人皆是精明人,闻言不由得多看了墨兰几眼。沈大夫人笑道:“韩夫人见识不凡,难怪‘锦云轩’在夫人手下,短短时日便能做得风生水起。”
墨兰谦逊垂眸:“不过是倚仗各位夫人抬爱,及沈家诸位同行帮衬罢了。妾身只望江宁丝绸能越来越好,大家一同受益。”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显了实力,又全了礼数,更表明了合作共赢的态度,令在座诸人心中各有思量。
---
二、 产业深耕 暗蓄实力
寿宴归来,墨兰召苏娘子细问。
“与沈家合作的那批‘雨过天青’苏缎,销路如何?”
苏娘子面露喜色:“回夫人,首批货已售罄,汴京、临安皆有追加订单。沈家那边也主动提出,希望加大收购量,花样由我们定。”
“嗯,”墨兰颔首,“可适当让利,巩固与沈家的关系。但我们自己的根本不能丢,那些手艺好的小织户,要继续维系,工钱结算要及时,花样可让他们多尝试,好的,我们高价收。”
“奴婢明白。”
与此同时,墨兰授意青竹,将信息网络的触角向更深更广处延伸。不仅限于市井流言、官场动向,更开始留意起江宁府的漕运账目、粮食仓储、乃至驻军换防(明面信息)等情。她深知,经济与军事,乃是乱世立足之本,即便如今太平,也当时时留意,以备不时之需。
墨松在管理“积善堂”外,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物资采买。墨兰让他试着从“惠丰号”的渠道,采购一批江宁紧缺的北地药材,锻炼其统筹与议价能力。那几名核心护卫,除了日常护卫,也开始轮流派往各地押运重要货物,增加实战经验,并绘制简略的行路图。
---
三、 风浪初试 兰指定波
这日,吴娘子从汴京来信,提及一桩麻烦。原是“惠丰号”一批运往北地的货物,在徐州地界遭了水匪,虽货物损失不大,却有两名护卫受了伤,当地官府敷衍,迟迟未能破案。
墨兰阅信,眸光一凝。她沉吟片刻,并未惊慌,反而觉得这是一次检验自身力量的机会。
她亲自修书两封。一封给吴娘子,令其不惜重金,抚恤受伤护卫,并请名医诊治;同时,让她动用这些年积累的官眷人脉,向徐州通判夫人递话,委婉施压。
另一封密信,则交予护卫首领,令他带两名好手,携重金秘密前往徐州,一方面打点当地漕帮、衙役,搜集线索;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实地勘察徐州至江宁一线的水路治安与地理形势。
不过半月,消息传回。徐州官府在“上峰关注”下,“迅速”破案,擒获几名匪徒(实为替罪羊),赔偿了部分损失。更重要的是,护卫首领带回了一份详尽的徐州至江宁水路情况及沿途势力分布图,远比官驿地图更为实用。
墨兰看着那幅地图,心中暗忖:看来,这支护卫力量,日后或可担当更多“特殊”任务。她吩咐下去,对此次前往徐州的护卫予以重赏。
---
四、 静水深流 根基深植
秋意渐浓,墨兰在江宁已稳坐一年。表面看来,她依旧是那位深居简出、与人为善的通判夫人。然而,只有她身边最核心的几人知道,夫人手中的力量,已悄然渗透至江宁的丝织行业,构建起一张初具规模的信息网络,更拥有一支忠诚且渐显锋芒的护卫队伍。
韩络的仕途在江宁颇为顺遂,知府对其颇为倚重。这里少不了墨兰在幕后为他梳理官场关系、提供决策参考的功劳。夫妻二人,一明一暗,将韩家在江宁的根基打得愈发坚实。
夜色中,墨兰独立窗前,望着庭中月色如霜。她想起离京前埋下的诸多暗手,如今在江宁这片更广阔的天地,正一一破土发芽。慈幼堂的善名是护身符,产业的扩张是钱袋子,信息网络是耳目,护卫力量是拳脚,而官眷身份与夫君仕途,则是这一切的保障与平台。
她深知,眼下仍需隐忍,仍需深耕。但一种掌控自身命运的底气,已在她心中悄然滋长。如同院中那株老梅,于严寒中默默积蓄力量,只待寒冬过去,便可绽放满树芳华。
兰台之势,已初现峥嵘。
---
(第422章 完)
喜欢综影视:青莲渡请大家收藏:()综影视:青莲渡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