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8章 深意

作者:豆禾米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离开“山河无恙”书肆,一行人并未引起任何注意,悄无声息地转入通往镇安坊的街巷。越靠近李师师所在的区域,环境愈发清幽,与方才书肆所在的街市恍若两个世界。


    高墙深院,竹影婆娑,偶尔有丝竹管弦之声从某座宅院内隐隐传出,更添几分静谧与神秘。


    李师师的居所并非想象中车马盈门、喧闹非凡的青楼楚馆,而是一处看似低调,实则处处透着不凡的独立院落。


    粉墙黛瓦,门庭并不阔气,但门前清扫得一尘不染,两侧种植着翠竹,在夜色中随风轻曳,沙沙作响。


    然而,就在这看似宁静雅致的表象下,荣安那经过特工训练的敏锐感官,立刻捕捉到了多处不对劲的地方。


    在院墙拐角的阴影里,对面宅院二楼的窗隙后,甚至不远处一株枝叶茂密的老槐树上,她都感觉到了若有若无的、收敛得极好的气息。这些暗哨的布防位置专业而刁钻,形成了交叉视野,几乎覆盖了院落周围的所有死角,其水准远超寻常豪门的护卫,更非风月场所应有。


    巷口偶尔经过的更夫、远处看似醉酒蹒跚的汉子,他们的步伐、节奏、以及目光扫过院落时的角度,都带着一种训练有素的协调感。这绝非巧合。


    晏执礼上前叩门,并非随意敲击,而是三长两短,带有特定韵律。门扉无声开启,开门的是一名容貌普通、眼神却异常清亮的侍女,她见到皇帝和晏执礼,并未显露过多惊讶,只是默默躬身退开,动作轻盈利落,显然也非普通婢女。


    这一切都印证了荣安之前的猜测——此地,绝非简单的风流窟,而是皇帝设在宫外的一处重要秘密据点,李师师,也绝不仅仅是帝王的红颜知己,更是这条秘密情报线上至关重要的核心人物!


    踏入院中,更是别有洞天。


    庭院不大,却布局精巧,假山池塘,回廊曲折,处处透着主人的品味与匠心。厅堂内灯火通明,陈设典雅,焚着清雅的香薰,与书肆密室的古老沉郁形成鲜明对比。


    而当荣安的目光扫过厅堂墙壁时,她的心跳不由得漏了一拍!


    堂中央最显眼的位置,赫然挂着几幅笔法精湛、意境撩人的画作。


    那画风,那人物勾勒的独特韵味,她再熟悉不过——正是出自她“山河无恙”笔下的作品!


    而且,挂出来的这几幅,并非她那些最大胆直白的“代表作”,反而是系列中较为含蓄、注重氛围营造、带有几分“欲语还休”意味的精品,如《月下箫声》、《荷塘私语》等。


    画中男女衣袂飘飘,神情暧昧,眼神拉丝,虽无赤裸场面,但那流淌的情欲和引人遐想的叙事感,反而比直白的春宫图更具挑逗性和……隐蔽的传递信息的能力?


    荣安瞬间明悟!


    李师师选择悬挂这些画,绝非仅仅因为其艺术价值或香艳成分。


    这些画作,很可能也扮演着某种角色——或是用来试探访客的反应,或是作为某种接头的信物,或者其画面本身,就隐藏着需要特定方式解读的密语!


    自己当初为了赚钱和伪装而画的这些“小黄图”,竟然阴差阳错地,被用在了帝国最隐秘的战线上?


    这荒谬的现实让她一时有些恍惚。


    “官家来了。”


    一个清越柔婉的声音从内间传来。


    珠帘轻响,李师师袅袅娜娜地走了出来。她已换下了表演时的华服,穿着一身素雅的居家常服,未施粉黛,却更显天生丽质,清艳脱俗。


    她对着皇帝盈盈一礼,目光平静,带着尊重,却并无寻常女子面对帝王的惶恐或谄媚。


    随即,她又对晏执礼和荣安微微颔首,目光在掠过荣安时,似乎停留了那么一瞬,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深意。


    “师师不必多礼。”


    皇帝摆了摆手,很自然地在上首坐下,神态放松,仿佛回到了某个可以卸下部分面具的地方。


    侍女奉上香茗后便悄然退下,并关上了厅门。


    屋内只剩下皇帝、李师师、晏执礼和荣安四人。


    皇帝没有绕圈子,直接切入正题,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朕此次前来,有两件要紧事。”


    李师师静静聆听,姿态娴雅。


    “第一件,”


    皇帝的声音低沉:“张择端……失踪了。”


    荣安心头一震!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刚刚她才见过其真迹的画院待诏,竟然失踪了?


    李师师秀眉微蹙:“何时的事?可有线索?”


    “就在三日前。他告假离宫,说是回住处整理画稿,此后便再无音讯。画院、皇城司明里暗里寻了,竟似人间蒸发。”


    皇帝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偏偏是在这个时候……”


    荣安立刻将张择端的失踪与《清明上河图》真迹的秘密联系起来。是有人知道了画中的玄机,绑架了画家企图逼问?还是张择端本人因为知晓太多而遭遇不测?他的失踪,是否与海鰌船、与金人、与朝中某些势力有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第二件……”


    皇帝继续道,目光锐利地看向李师师:“‘海上之盟’……拖延至今,师师你这边,可探听到什么更深层的消息?除了童贯索要更多钱粮兵马,蔡京态度暧昧之外。”


    李师师沉吟片刻,缓缓道:“根据各方零散信息汇总,拖延的原因,恐怕比表面看到的更复杂。童贯固然想借此揽权建功,但也似乎在……待价而沽,或者说,在等待某种‘时机’。”


    “时机?”


    皇帝追问。


    “妾身怀疑,他与金人那边,或许并非铁板一块。金人催促甚急,但童贯似乎并不想完全按照金人的步调走。他可能在……利用拖延,向金人索取更多承诺,或者,在暗中进行某些……未经朝廷明议的布置。”


    李师师的话语含蓄,但信息量巨大。


    荣安在一旁听得心中波澜起伏。


    童贯在搞小动作?他想干什么?拥兵自重?还是想在与金人的合作中,为他自己谋取更大的、甚至超出皇帝控制的好处?


    李师师顿了顿,看了一眼皇帝的脸色,继续道:“此外,蔡太师那边,沉默得也有些异常。他虽未明确反对,但也未曾像以往那般积极推动。据闻,他近来看似沉迷书画享乐,实则暗中接见了数位河北、河东路的转运使及地方大族代表……似乎,在评估北伐可能对东南漕运、乃至整个北方赋税民生产生的影响。”


    蔡京在算计钱粮!


    荣安瞬间抓住了关键。


    对辽用兵,耗费巨大,钱从何来?粮从何来?一旦开战,必然加重百姓负担,也可能影响蔡京一党所掌控的财政体系和他们自身的利益。蔡京的沉默,或许并非反对盟约本身,而是在权衡利弊,确保他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不会在此过程中受损,甚至可能想趁机再捞一把!


    皇帝听着,脸色阴沉,显然这些信息与他收到的官方奏报大相径庭。


    他沉默良久,才缓缓道:“一个要权,一个要钱,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却将这军国大事,将这收复祖宗山河的夙愿,置于何地!”


    他的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怒气,也有一丝深深的疲惫。


    荣安悄悄将这些信息在脑中整合、分析。


    童贯以北伐为名,行扩张个人权势之实,甚至可能在与金人的私下接触中埋有伏笔。


    蔡京关注点在于战争对财政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态度暧昧,利益至上。


    金国那边焦急催促,但可能对童贯的拖延和宋国的效率产生严重不满与轻视。


    至于皇帝渴望收复燕云,但被权臣蒙蔽,信息不畅,对军队实际情况和外部威胁认知不足。


    而张择端的失踪,如同投入这潭浑水的一块巨石,暗示着还有一股或几股隐藏在更深处的势力,正在利用这复杂的局面,进行着不为人知的勾当。


    会是那个与李畴交手的易容人及其背后的力量吗?还是与海鰌船上的超时代诡异有关?


    皇帝今夜微服出巡,先后前往藏有《清明上河图》秘密的书肆和李师师的情报据点,其目的已然清晰。


    他试图绕过被权臣把持的常规渠道,亲自掌握最真实、最核心的情报,以应对张择端失踪带来的潜在危机,并弄清楚“海上之盟”拖延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做出最终的决策。


    荣安表面依旧沉稳,护卫职责一丝不苟,但内心深处,那两个问题如同毒蛇般缠绕不休,让她无法真正平静。


    皇帝凭什么如此信她?


    是,她是皇帝的卧底,但是她是在女真长大,这么多年,一个能在蔡京、童贯等巨鳄环伺下稳坐龙椅二十多年的君主,为什么这么相信她?皇帝绝非易与之辈,他生性多疑,善于权术平衡,这是帝王的基本素养。


    那么,他为何敢在今晚,将一个如此关键、如此致命的秘密,帝都活点地图暴露在她这个身份复杂的“小人物”面前?


    这不合常理!


    因为她还是皇城司的人?皇城司内部就铁板一块吗?晏执礼和李畴的心思她都摸不透。仅仅因为她的表现出色?那更像是一种能力证明,而非忠诚的保证。


    除非……


    这是一种极致的掌控与捆绑。 皇帝不是在展示信任,而是在进行一场豪赌,或者说,是一次强力的收编。他将这足以颠覆社稷的秘密展示给她,等同于将她牢牢绑上了自己的战车,让她彻底没有退路。她知道得越多,就越不可能背叛,因为背叛的代价她承受不起,任何一方势力都不会容忍知晓如此核心机密的外人。这是一种阳谋,逼她死心塌地。


    或者她身上有皇帝绝对放心的“保险”。 这个“保险”是什么?是她自己都不知道的、被皇帝牢牢握在手中的把柄?是她的身世被皇帝认为更容易控制?还是……皇帝通过某种她未知的渠道,已经确认了她的“可靠性”,甚至可能在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情况下,通过了某种“测试”?比如,海鰌船事件?


    或者她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甚至是“鱼饵”。 皇帝或许早就知道她身份复杂,与童贯、蔡京乃至金人都有若即若离的联系。将她纳入核心,展示秘密,可能就是为了通过她,向某些势力传递特定信息,或者引诱某些人出手。她是一枚被故意摆在明处的、看似重要的棋子,用以搅动更深的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更或者是她不知道参不透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无论是哪种,都意味着皇帝对她的“信任”背后,是冰冷彻骨的算计和掌控。这非但不能让她感到安心,反而让她脊背发凉。


    还有李师师的神通?情报网络的极限在哪里?


    李师师今晚透露的信息,太过惊人。童贯与金人可能并非铁板一块,蔡京在暗中计算北伐对财政和利益格局的影响……这些都属于最高层的政治博弈和军事机密,其保密等级极高。


    李师师,一个即便深受帝宠、拥有独立情报网的花魁,其能量真的能大到如此地步?能够精准刺探到童贯这等军方巨头和蔡京这等权相的核心盘算?


    这合理吗?


    这超出了荣安对古代情报工作的认知极限。


    除非……


    李师师并非单打独斗,她背后有一个极其庞大、渗透极深的秘密组织。 这个组织可能历史悠久,盘根错节,其成员遍布朝野、军队乃至后宫,能量远超皇城司。李师师只是这个组织摆在明面上的一个“接口”或重要节点。皇帝倚重的,其实是这个组织的力量。


    要么她的信息来源并非全靠刺探,更有高层的“主动泄露”。 无论是童贯还是蔡京,其集团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可能存在派系斗争,或者有人对童、蔡的作为不满,从而通过某些渠道,将信息故意泄露给李师师,以达到制衡或警示的目的。李师师的情报网,可能更像一个高层的“信息交换平台”或“告密渠道”。


    要么皇帝本人就是最重要的情报源。 皇帝通过正常的朝会、奏对、以及私下召见,本身就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他只是无法分辨其中的真伪,或者被权臣们联手蒙蔽。李师师的作用,可能是利用她接触三教九流的便利,去验证、补充、交叉比对皇帝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息,去听那些官员们在严肃场合之外、在放松状态下流露的真言。她的“分析”和“整合”能力,或许比单纯的“刺探”更重要。


    但即便如此,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童贯“待价而沽”、蔡京“算计钱粮”的画像,也绝非易事。


    这需要对这个帝国最高权力运作规则有着极深的洞察力。


    荣安以现代特工的思维代入,如果她是赵佶,绝不会将如此重要的秘密据点、如此关键的情报分析中心,如此明显地维系在一个备受瞩目的花魁身上。这太容易成为靶子了。她会设置更多的冗余、更深的掩护、更分散的节点。


    除非……李师师这里,也只是一个“展示窗口”?皇帝还有其他更隐蔽、更不为人知的渠道?李师师和她所代表的,或许只是皇帝情报体系中的一环,甚至是故意暴露出来吸引火力的那一环?


    还是说,依然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东西……


    这个念头让荣安感到一阵寒意。有什么东西,是超越了她目前所有认知框架的?是如同海鰌船上那些疑似超时代的诡异?是如同那个易容人展现出的、与李畴同源却更加恐怖的武力?还是某种……更难以言喻的、涉及这个时代深层规则的力量或组织在发挥作用?


    皇帝、李师师、李畴、童贯、蔡京、金人……还有那个神秘的易容人及其背后势力,以及若隐若现的海鰌船秘密……所有这些,似乎构成了一张她尚未完全看清的、巨大而诡异的网络。


    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突然被抛入深海的小船,看似抓住了一根稻草,但脚下却是望不见底的黑暗深渊,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庞然大物。


    这份“信任”和这些“情报”,究竟是救生索,还是……诱饵?


    喜欢半阙河山请大家收藏:()半阙河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