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医馆的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顾言放下手中的白瓷碗,碗底还残留着些许药汁的痕迹。那股温热的暖流仍在他的胃里缓缓扩散,带来一种久违的舒适感。
“这服药会在接下来的8个小时内持续发挥作用。”苏半夏接过空碗,声音平和,“现在,我们需要谈谈下一个的问题。”
她走到诊桌旁,取出一张空白的问诊单。纸张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米白色,与她素净的手指相得益彰。
“虽然急性症状缓解了,但你的身体就像一棵长期缺水的树。”她执笔蘸墨,笔尖在砚台上轻轻转动,“表面的枯黄可以很快改善,但根部的损伤需要系统调理。”
顾言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在她温和却专业的目光下,他感觉自己像一本被缓缓打开的书,每一页的褶皱都被细心抚平。
“首先,我需要了解你近期的生活状况。”她抬眼看他,眼神专注却不带压迫,“最近睡眠怎么样?除了昨天晚上,平时一般几点休息?”
“凌晨一两点是常态。”他如实回答,“有的时候更晚一些。”
笔尖在纸上沙沙移动,她记录的样子让顾言想起那些在实验室里认真记录数据的科研人员。只是她研究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人。
“饮食呢?一日三餐规律吗?”
“工作忙的时候,常常忘记吃饭。”
“以什么为主?”
“咖啡,外卖,偶尔喝酒应酬。”
她轻轻点头,继续问道:“最近情绪怎么样?会不会很容易烦躁,或者突然觉得压力很大?”
这个问题让顾言微微一怔。多年来,已经很少有人关心他的情绪状态。
在工作上,情绪是最需要被严格管理的;在团队面前,他的情绪是必须隐藏的弱点。
“还好。”他习惯性地回答,却在看到她清澈的目光时改了口,“确实有的时候觉得...绷得很紧。”
这个细微的坦白,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
她认真记录着,偶尔会追问细节:“这种紧绷感,主要集中在哪个时段?饭后会不会加重?和睡眠质量有关吗?”
问题一个接一个,从生理症状到心理状态,从饮食偏好到工作节奏。她不像是在进行简单的问诊,更像是在绘制一幅关于他生活的精细地图。
问诊持续了将近半小时。当最后一个问题结束时,她放下笔,将写满的纸张轻轻推到两人中间。
“根据你的情况,我制定了一个调理方案。”她的指尖轻点纸面,“分为三个阶段。”
顾言低头细看。纸上字迹清秀工整,条理分明:
第一阶段(1-2周):重点缓解当前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每日一剂汤药,配合三次针灸。
第二阶段(3-4周):巩固疗效,调理脾胃功能。调整药方,配合艾灸,开始饮食调理。
第三阶段(5-8周):全面恢复,建立健康作息。逐步减少用药,以食疗和运动为主。
每个阶段都标注了具体的目标和注意事项。在方案最后,她还列出了一份详细的“禁忌清单”:
??
禁止咖啡、酒精、冷饮
禁止熬夜(10点必须就寝)
禁止空腹工作超过两小时
禁止高油高辣食物
禁止持续久坐超过三小时
??
这份方案的细致程度超出了顾言的预期。它不仅考虑到了药物的治疗,还涵盖了比如作息、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就像一份为他量身定制的生命修复指南。
“中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她解释道,“药物只是帮你打开通道,真正的修复要靠日常的积累。”
顾言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缘。这份方案意味着他要彻底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放弃咖啡因的支撑,告别熬夜工作的习惯,学会在固定的时间用餐...
“我知道这些要求不容易。”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但是你的身体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如果继续透支,下一次可能就不是胃痛这么简单了。”
窗外的阳光又移动了几分,照在药柜的铜环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泽。医馆里飘着淡淡的药香,与清晨的空气混合成一种令人安心的味道。
顾言想起昨晚的痛苦,想起这些年来越发频繁的偏头痛,想起那个总是处在崩溃边缘的自己。然后,他看向眼前这份详尽的方案,看向这个在深夜为他开门、清晨为他熬药的女医生。
“我明白了。”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迎上她的视线,“就按这个来吧。”
她微微一笑,那笑容像晨光一样温和:“好。那我们就从今天开始。”
当她起身去准备第一剂药时,顾言的目光仍停留在那份问诊单上。那些工整的字迹不仅记录着他的症状,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他开启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充满药香的清晨,在一间古朴的医馆里,他第一次认真思考:也许真的该停下来,倾听身体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