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的新岁晨露沾在麦穗上,折射出籽粒灌浆的温润光泽,我已踏着田垄间的软土,奔向共耕区的核心地块。距“扬花助粉”不过半月,田里的作物已正式进入灌浆期:麦区的麦穗褪去花影,颖壳渐渐收紧,从基部向上慢慢变得沉实,用手轻捏,能感受到内里籽粒饱满的触感;青稞区的穗部也愈发厚重,颖壳从淡绿转为浅黄,风过时株身晃动的幅度变小,每一株都透着“负重生长”的沉稳。唐蕃的军民们提着灌浆肥桶、扛着遮阳草帘赶来,汉地的腐熟豆饼液装在陶瓮里,吐蕃的骨粉肥裹在油纸中,田埂的木牌上刻满了每日灌浆进度的记录,处处都透着对“粒饱籽沉、无瘪无空”的期盼与坚守。
我的鼻尖凑近麦区的穗部,嗅到籽粒发育的清甜气息,还敏锐捕捉到一丝微弱的“空瘪味”——那是部分麦穗因养分供给不足,籽粒灌浆缓慢的信号,若不及时补肥,成熟后便是瘪粒。大唐的农师正蹲在田垄间,指尖轻捏麦穗中部,感受籽粒的饱满度,对围拢的军民说:“中原农耕素有‘灌浆重养份’的说法,如今籽粒正积贮淀粉,养分消耗极快,咱们用中原的‘叶面喷肥法’,将稀释的豆饼液喷在叶片上,吸收快又不烧穗;你们吐蕃的骨粉肥富含磷钙,混在土中追施根部,能让籽粒更饱满,比单纯喷叶面肥更持久。另外,灌浆期怕极端温度,咱们用中原的遮阳草帘,正午高温时盖住地块边缘,避免籽粒灼伤;你们吐蕃的夜间覆草法,用干麦草铺在田垄,能保温防霜,两种法子结合,才能保证灌浆质量!”
吐蕃老农捧着油纸包的骨粉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显然对灌浆管护格外上心,他用生涩却清晰的汉文回应:“骨粉已磨成细粉,按‘一斤骨粉兑十斤土’拌好了,肥效温和;还做了‘籽粒测饱木模’——用木片刻出标准籽粒的大小,对比着看灌浆情况,比用手捏准。刚才我看青稞区西边的几株穗部偏轻,怕是灌浆慢,咱们先给那片补肥吧?”我立刻奔向青稞区西边,用前爪轻轻托起一穗青稞——颖壳虽已收紧,但重量明显偏轻,便用爪子在穗旁的泥土上压出十字印记,示意此处急需补肥。
军民们见状立刻行动,大唐农卒提着喷壶,将豆饼液均匀喷在叶片背面,动作轻柔得怕溅到颖壳上;吐蕃牧民则用小铲在植株根部挖浅穴,将骨粉肥小心埋入,再用土轻轻覆盖。农卒刚喷完一垄,我又在一株麦穗旁停下,用鼻尖轻碰颖壳——里面的籽粒虽在灌浆,但发育速度偏慢,便低吼一声示意。农师连忙过来,用小刀轻轻划开一粒颖壳:“多亏白泽大人!这种‘慢灌粒’藏在穗中间,光看外表根本发现不了,有它帮忙咱们的补肥才能精准到每一株。”
“白泽大人,帮着看看哪片麦区需要遮阳!”大唐的农妇在田埂上招手,手里还抱着遮阳草帘。正午高温时,地块边缘的麦穗易被晒得颖壳发脆,影响灌浆,我的视觉能轻易分辨——被晒得偏热的麦穗,颖壳颜色会比其他区域略深。我沿着麦区边缘穿梭,在一处颖壳泛着浅褐的区域停下,用身体轻轻挡住正午的阳光,同时用爪子在地上压出方形印记,示意此处需铺草帘。
农妇们立刻抱着草帘赶来,吐蕃老农也跟过来,教她们“斜铺草帘法”:“草帘别完全盖死,留半尺缝隙透光,这样既遮阳又不影响光合作用;你们正午铺,傍晚就得收,咱们吐蕃的老规矩,灌浆期的作物得‘见光透气’才长得好。”我趴在草帘旁,若有风吹动草帘露出空隙,就用爪子轻轻将草帘拉回原位,农妇笑着说:“有白泽大人当‘遮阳监督员’,咱们的麦穗肯定不会被晒伤!”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补肥与控温同步推进,田间一派忙碌却有序的景象。大唐农师正教吐蕃牧民分辨灌浆质量:“好的灌浆粒,捏着饱满有弹性,颖壳紧实不松动;要是捏着发软、颖壳发空,就是灌浆不足,得重点补肥。”吐蕃老农则拉着大唐农卒,教他们制作“保温麦草堆”:“把干麦草捆成小捆,堆在地块四角,夜间温度低时铺开,比零散铺草更省力气;你们的喷肥壶用完要洗干净,别把残留的肥液带到其他地块。”
田埂旁,军民们还在监测土壤湿度——大唐农卒用土铲挖开根部土壤,“灌浆期土壤要润而不涝,见干就浇小水”;吐蕃牧民则用羊毛毡堵住水渠缺口,“咱们的滴灌法不能停,让水分慢慢渗进土里,比大水漫灌更利于养分吸收”。我跟着他们在水渠旁走动,看到一处水渠漏水导致根部积水,便用身体轻轻挡住漏水处,同时低吼示意,农卒立刻用羊毛毡修补:“多亏白泽大人!灌浆期积水会烂根,有它帮忙咱们的灌溉肯定精准!”
“该记录灌浆进度了!”大唐的粮官高声喊道。按唐蕃农耕传统,灌浆期每日都要记录籽粒饱满度,掌握发育情况。军民们立刻围到木牌旁,大唐农卒用毛笔在木简上写“麦区灌浆率八成,籽粒饱满;青稞区灌浆率七成五,已补肥两次”;吐蕃牧民则用刀在旁边刻下对应的吐蕃文,还拿出籽粒测饱木模比对,确保记录准确。我凑过去,用鼻尖轻碰木简上的字迹,粮官笑着说:“连白泽大人都来把关,咱们的记录肯定错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午后的阳光变得炽热,补肥与控温工作仍在继续。麦区的叶片上沾着晶莹的豆饼液,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青稞区的根部埋好骨粉肥,土表铺着薄薄的麦草。我跟着军民们在地块间走动,看着沉实的麦穗、湿润的土壤,鼻尖萦绕着籽粒灌浆的清甜气息,心里满是踏实——这灌浆期的关键管护,总算是稳妥了。
傍晚的共耕区渐渐安静,夕阳把麦穗染成金褐色。大唐农卒邀请吐蕃牧民:“去驿站吃‘灌浆暖身餐’!用冬储的小米熬粥,配着烤羊肉,暖和又补力气,好应对明天的管护。”农师们则在田头插上新的木牌,用汉蕃两种文字写着“每日查灌浆、早晚测温湿”,明确后续管护重点。我跟着他们往驿站走,回头望去,夕阳下的麦穗沉甸甸地垂着,每一株都透着丰收的希望。
夜幕降临时,村落的篝火燃了起来。军民们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讨论着后续计划:“明天要再检查一遍籽粒饱满度,要是还有灌浆慢的,得加大补肥量”“后天正午温度高,要提前把遮阳草帘备好”。我趴在篝火旁,听着他们的对话,看着火光映在记录灌浆情况的木简上,那些刻痕都是即将丰收的见证。
回到驿馆时,大唐农师正在写灌浆期简报,详细记录着补肥面积与籽粒发育情况,要送往长安;吐蕃农官则把籽粒测饱木模与木简整理好,准备送往逻些。我趴在文书房的案边,看着他们笔下的文字——汉文的“籽粒饱满”与吐蕃文的“灌浆顺利”,虽文字不同,却都传递着同样的安心与喜悦。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不懂喷肥的浓度、遮阳的时机,但我能清晰感受到这份“饱粒灌浆”里的协作与用心——大唐的豆饼液与吐蕃的骨粉肥互补,管护方法融合两地智慧,军民们的动作默契无间。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籽粒慢慢成熟、麦穗渐渐变黄,听着农师们讨论后续的收割计划,见证唐蕃的盟约在这农耕的烟火气中,如田里灌浆的麦穗般,愈发沉实牢固,等待着丰收时刻的到来。
喜欢白虎御唐:龙阙血鉴请大家收藏:()白虎御唐:龙阙血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