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3章 扬花助粉

作者:小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赤岭的新岁晨光刚掠过麦穗顶端,我已循着花粉特有的微甜气息,踏过田垄间干爽的泥土,奔向共耕区的核心地块。距“固秆催节”不过二十日,田里的作物已悄然迈入扬花期:麦区的麦穗完全抽出,颖壳微微张开,淡黄色的花药悬在穗间,风过时便有细小的花粉簌簌飘落,空气里满是清新的甜香;青稞区的穗苞也彻底舒展,淡紫色的花丝从颖壳中探出,沾着晨露的花粉轻轻颤动,仿佛一碰就会散开。唐蕃的军民们提着授粉工具、扛着灌溉器具赶来,汉地的竹制摇粉竿堆在田边,吐蕃的保墒草席铺在埂上,田埂的木牌已换成记录扬花情况的新刻版,处处都透着对“花齐粉足、灌浆饱满”的期盼与用心。


    我的鼻尖凑近麦区的穗部,嗅到花粉的清甜气息,还敏锐捕捉到一丝微弱的“滞涩味”——那是部分麦穗因颖壳闭合过紧,花粉难以散出的信号,若授粉不足,灌浆后会出现瘪粒。大唐的农师正站在田垄间,手指轻轻拨动麦穗,观察花粉散落情况,对围拢的军民说:“中原农耕素有‘扬花靠粉传’的说法,如今花粉娇嫩,遇雨易黏结,遇旱易干枯,咱们用中原的‘摇粉助授法’,竹竿轻摇麦穗,让花粉均匀散落,比单纯靠风传粉更全面;你们吐蕃的‘羊毛刷拂粉法’,用软毛刷轻扫穗部,能帮闭合颖壳的麦穗散粉,比摇竿更细致。另外,扬花期需补‘扬花肥’,咱们中原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叶面,能促花粉饱满;你们吐蕃的腐熟酥油渣肥混水浇根,肥效温和不烧花,两种法子结合,才能保证授粉质量!”


    吐蕃老农握着绑着羊毛刷的竹竿,刷毛已梳理得柔软蓬松,他用生涩却笃定的汉文回应:“羊毛刷已按麦穗大小修剪好,不会损伤颖壳;还做了‘花粉检测木盘’——白色木盘接花粉,能看清花粉量多少,比用手接准。刚才我看青稞区北边的穗子花丝发蔫,怕是花粉快干枯了,咱们先给那片拂粉吧?”我立刻奔向青稞区北边,用前爪轻轻托起一穗发蔫的青稞——颖壳间的花粉已有些结块,花丝失去光泽,便用爪子在穗旁的泥土上压出圆形印记,示意此处急需助粉。


    军民们见状立刻行动,大唐农卒举起竹制摇粉竿,隔着植株轻轻晃动,动作轻柔得像怕碰落花药;吐蕃牧民则握着羊毛刷,顺着穗子生长方向轻扫,刷过之处,结块的花粉渐渐散开。农卒刚摇完一垄,我又在一株颖壳闭合的麦穗旁停下,用鼻尖轻碰颖壳——里面的花粉还很饱满,只是颖壳未完全张开,便低吼一声示意。农师连忙过来,用指尖轻轻剥开颖壳:“多亏白泽大人!这种‘闭颖穗’藏得深,光靠摇粉传不到,有它帮忙咱们的助粉才不会漏。”


    “白泽大人,帮着看看哪片麦区该浇扬花水了!”大唐的农妇在田埂上招手,手里还提着测墒的土铲。扬花期需土壤湿润却不涝,干旱会导致花粉干枯,我的嗅觉能分辨土壤湿度——湿润土气息温润,干旱土气息燥烈。我沿着麦区田垄穿梭,在一处土壤泛白、踩上去发硬的区域停下,用爪子轻轻扒开土层——表层土已干至半寸深,便对着农妇低吼,同时用爪子扒出干土示意缺水。


    农妇们立刻推着灌溉水车赶来,吐蕃老农也跟过来,教她们用“滴灌润墒法”:“把竹管戳出小孔,顺着垄沟摆好,水流慢慢渗进土里,比大水漫灌更保粉,不会把花粉冲掉;你们浇完水要铺草席,咱们吐蕃的老法子,草席能减少水分蒸发,比光晒着强。”我趴在灌溉区旁,看着她们摆放竹管,若发现某处竹管漏水冲向穗部,就用身体轻轻挡住水流,农妇笑着说:“有白泽大人当‘灌溉安全员’,咱们的扬花水肯定浇得又匀又安全!”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助粉与灌溉同步推进,田间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大唐农师正教吐蕃牧民分辨有效花粉:“新鲜的花粉呈淡黄色,散落时像细沙;要是变成褐色、一捏就碎,就是失活了,得重点给这片区助粉。”吐蕃老农则拉着大唐农卒,教他们制作“保墒草席”:“麦草和羊毛混编的草席最管用,麦草保水,羊毛透气,铺在根部周围,既不会闷根,又能锁住水分;你们的摇粉竿用完要擦干净,别把不同地块的花粉弄混。”


    田埂旁,军民们还在补施扬花肥——大唐农卒背着喷雾器,将稀释后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均匀喷在叶面,“叶面吸收快,能及时给花粉补营养”;吐蕃牧民则将酥油渣肥捣碎,混着水浇在根部,“这种肥不会沾到花上,比叶面肥更放心”。我跟着他们在田间走动,看到一株麦穗被肥液沾到,便用爪子轻轻拂去,农师连忙说:“多亏白泽大人!花粉沾到肥液就失活了,有它帮忙咱们的肥才能施得精准。”


    “该记录扬花进度了!”大唐的粮官高声喊道。按唐蕃农耕传统,扬花期需每日记录开花率与花粉质量,掌握授粉情况。军民们立刻围到木牌旁,大唐农卒用毛笔在木简上写“麦区开花率七成,花粉饱满;青稞区开花率六成五,已助粉补墒”;吐蕃牧民则用刀在旁边刻下对应的吐蕃文,还把花粉检测木盘摆在一旁比对,确保记录准确。我凑过去,用鼻尖轻碰木简上的字迹,粮官笑着说:“连白泽大人都来把关,咱们的记录肯定错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午后的阳光变得温暖,助粉与灌溉工作已近尾声。麦区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花粉簌簌飘落,落在铺好的草席上形成一层淡黄;青稞区的花丝重新恢复光泽,沾着的花粉清晰可见。我跟着军民们在地块间走动,看着扬花的麦穗、湿润的土壤,鼻尖萦绕着花粉的清甜气息,心里满是踏实——这扬花期的关键管护,总算是稳妥了。


    傍晚的共耕区渐渐安静,夕阳把麦穗染成金红色。大唐农卒邀请吐蕃牧民:“去驿站吃‘扬花暖身餐’!用新收的豌豆做汤,配着青稞馍,暖和又讨个‘花繁果丰’的好彩头。”农师们则在田头插上新的木牌,用汉蕃两种文字写着“每日查花粉、隔日补墒情”,明确后续管护重点。我跟着他们往驿站走,回头望去,夕阳下的麦穗随风轻摇,花粉在光中飞舞,像撒落的碎金。


    夜幕降临时,村落的篝火燃了起来。军民们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豌豆汤,讨论着后续计划:“明天要再检查一遍花粉活性,要是有失活的,得赶紧补助粉”“后天得看看土壤墒情,扬花期可不能缺水”。我趴在篝火旁,听着他们的对话,看着火光映在记录扬花情况的木简上,那些文字都是丰收的伏笔。


    回到驿馆时,大唐农师正在写扬花期简报,详细记录着助粉面积与墒情情况,要送往长安;吐蕃农官则把花粉检测木盘与木简整理好,准备送往逻些。我趴在文书房的案边,看着他们笔下的文字——汉文的“花齐粉足”与吐蕃文的“授粉顺利”,虽文字不同,却都传递着同样的安心。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不懂摇粉的力度、灌溉的水量,但我能清晰感受到这份“扬花助粉”里的协作与用心——大唐的竹竿与吐蕃的羊毛刷互补,管护方法融合两地智慧,军民们的动作默契无间。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花粉慢慢完成授粉、麦穗渐渐孕育籽粒,听着农师们讨论后续的灌浆期管护计划,见证唐蕃的盟约在这农耕的烟火气中,如田里的扬花麦穗般愈发饱满牢固。


    喜欢白虎御唐:龙阙血鉴请大家收藏:()白虎御唐:龙阙血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