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会议刚结束,沈莘莱逆着人流推开会议室的门,空调机的冷风让人打了个寒颤,岳林坐在前排,往后靠在椅背上,像是刚刚争执过,现在心情一般。几位教授已经起身离开,横长的落地窗帘被拉开,后排的座位渐渐空落下来,岳林一个人坐着,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瞥了一眼逆流过来的沈莘莱,岳林抽了会烟,一垂头,烟灰的灰烬点在烟灰盘上。
“这个月份,北京已经进入了风沙季,”岳林道,“还是一起来的,感情还这么好吗?”
“不是……”不确定岳林了不了解军管所的近况,沈莘莱道,“是有点事。”
“时间真浪漫。偶然断开的线,在足够漫长的时空点上,也总能链接上两面的端点。”岳林把烟掐灭了,看向沈莘莱和她身后的何一帆。
沈莘莱静默了半秒,北方的天气和南方完全不同,现在却像是回到了几年前,还在南科大的校园里,她作为讲师,给予她的指导,在某个瞬间,将她拉入另一个想象的维度。
“沈研,做好自己的事,中研所的职务工作是你该做的,除了职务内的要求,不管是军工还是军管,她们没有理由要求你去做什么。形式上的要求和强迫,完全是无理由的自大和无耻。某些组织就是这么不可救药。”
岳林合上桌上的文件,随手扔进了垃圾处理箱,像是扔掉了缠绕她的负累。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拒绝。”
“当然可以,你有这个权利。无论在哪里,你的个人意愿都该得到尊重。她们也非常清楚,所以才用询问的方式引诱和胁迫我们的研究员,还有其他的项目参与者,我想你应该已经知道她们的言行有多么无耻。”
“岳林主任,我想知道,为什么我的参考资料会包含某些实验项目的二级保密资料,您真的介调了保密资料吗?为什么您对我的研究项目怀着这么大的热情,我很疑惑,也很好奇。”这个疑问在心里藏得太久,终于能说出来。沈莘莱直言不讳,丝毫没有掩藏的意思。
“我曾经指导过的学生需要帮助,那么我就帮助,就这么简单,别想太复杂了,我没那么无可救药。没人能想到一个研究性的论文会有什么麻烦。”
沈莘莱哑然:“主任,我没这种意思,在军管所了解到这一点,我很好奇。”
“什么意思都没意思,和她们纠缠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神经质,你是做研究的,别把自己当成特务分子,”岳林点了多媒体的屏显操作,“看过所里的新项目吗?”
“刚过来,没来得及。”
“半年前的项目,和你副主任做的,我和她都觉得很有挑战性,”岳林指尖点向屏显的启动指示,将模型数据清空,重新调整了数据指标,问道,“会操作系统模型吗?”
“在高移有过培训。”
“挺好。”岳林向一边侧身让了让,沈莘莱靠在另一边的位置,确定沈莘莱的视线移动到屏显上,岳林在空白项目内创建了一项实验组,复制基本数据指标,再次创建另一项对照组,这次调整了差距20±的变动值,再次复制创建一项干扰组,调整差距大约70+。
“看明白了吗?”
“OK”
岳林将一组数据调入模型中,运行中的实验组保持不变,沈莘莱看着实验组的波动数据检测,岳林又将实验组的数据复制出了两个组,三组并列,“理解了吗?”
“需要这么多实验组吗?”
“你先看。”第二组数据被引入,对照组的数值仍是保持不动,岳林将对照组与实验组1并列到同一轨道运行,对运行中波动数据进行一次检测,又将实验组2引入相同轨道,再次检测运行中的波动数据,最后一组实验组3引入轨道时,进行最后一次的波动检测。
“看出来了吗?”岳林将三组数据调到同一平面上。三组数据中,唯一一组对照组在实验组1中的波动极小,当轨道中加入实验组2时,对照组的变动数值产生5±的变动,当加入实验组3时,对照组的变动数值稍稍变动。不同的是,轨道中每加入新的一组数据,轨道内原有的项目组都会依次产生波动,波动值由远及近,依次变大。
“距离的波动影响?”沈莘莱疑惑地问。
“除了基本现象以外,波动的特性呢?”
沈莘莱将视线移上屏显,拉动三组项目的动态数据记录,当三组数据互相影响波动到一定值时,最后呈现出三组项目互相间的稳定状态,“项目组在初始运行时呈现涟漪式的、不连续的波动状态,波动数值由远及近进行递增,当波动时间到达定点时,三组项目数值波动在轨道内趋于稳定。”
岳林看向站在沈莘莱身后的何一帆,看起来无所事事,习惯性地想让她进行解读。触到岳林的眼神,何一帆让了让,往后靠了。
“我们早该了解的事实——时空波动携带能量。无论是共同构成三维空间的时间、空间与物质,还是地球46亿年间演化的生命体,甚至于星空间遥远而闪烁的天体,在无限空间的宇宙中,都逃不开这一点,宇宙微波背景的探讨为研究这些原始波动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一点上,时空波动本应该成为我们探索的新方向。”
“还要记录偏振图谱吗?”
“需要一项干扰组。”最后一项干扰组引入轨道,围绕平坦的轨道平面运行,逐渐靠近外围的实验组3,随着它们越来越靠近彼此,轨道平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扭曲。
岳林道:“这就是轨道的摆动。首次进入轨道时,两组相互绕行,轨道将伴随周期性摆动,当扰动不断损耗能量,轨道逐渐恢复直至合并,这时巨大的能量将穿击运行轨道中的各个区域,包括最尽头的对照组和实验组1,一小部分的能量加速到最高能量水平——”
沈莘莱的思路接上,道:“高速抛出?那不是脱轨了?”
何一帆想起两次在推介大会上听到的几点消息,似乎和眼前的这个项目融合到了一起:“我好像了解了,前几年南极站超星望远镜的联合观测,测了一个X射线,跟这项目差不多,当然我也没仔细看,现在上官网估计还能调出来。”
“是的,致密天体对的合并旋转速度极高,几乎接近广义相对论允许的上限,我们的地面仪器检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信号。天体内超高温的等离子盘使盘内物质不断旋转并释放出极为复杂的光辐射,这意味着两个巨大质量的致密天体正在宇宙中相互盘旋,它们携带抛射的能量在宇宙的时空间穿梭。”
岳林补充道:“但这样巨大的质量不可能由传统天体演化,根据目前的物理学模型,致密天体质量若超过某一极限,天体内将因内核不稳定而直接坍缩,无法形成如此庞大质量的致密天体对。”
“现在有研究进展了吗?”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升级,实测数据推翻理论的可能也不是不存在,沈莘莱问道,“有没有可能突破理论模型?”
岳林看向沈莘莱,沉默了一会,摇摇头:“宇宙的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宇宙的涟漪无时无刻不在互相波动影响。我们或许正站在理解宇宙最深层秘密的大门上。”
轨道模型中的频谱不断波动,运行中的实验组中携带的能量仍在相互影响穿击,辐射般地席卷到轨道中的每个角落。
“隔着光年的距离,也会被波及吗?”沈莘莱的思绪陷入盘旋的轨道中。
“……宇宙物质的相互作用无时无刻,每微秒都有数万亿颗幽灵粒子穿过我们的身体,只是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岳林道,“我很高兴你还保持着作为研究者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我想你能体会到物理空间中永恒未知的魅力。”
沈莘莱往后靠了靠,暂时远离了运行中的模型组:“好奇,也迷茫,我不希望我的大脑陷入神经的混乱。”
“了解的越多,相信的就会越少,你知道,了解的越少,相信的也会越多。当你拥有足够多的参考依据,你的脑神经通路只会呈现出一条简单精简的、最有效的路径。脑神经的紊乱只是因为信息缺乏。”
岳林将几项数据复制了一份,刻录进光盘:“你刚调职,先熟悉所里的项目。给你开了数据库的密匙,用密匙可以打开,记得录入你的瞳孔解锁信息,下次可以直接解锁。”
“基地数据的初代管理员是基地的研究人员:冯晓,她的记录数据也在权限里。那是基地第一批研究员保存的数据,我建议你优先了解,先看明白有关基地起始到如今的发展历程。”
沈莘莱道:“主任,我还没有具体负责的项目……我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吗?我能不能参与新项目?”
“先熟悉数据,你的头脑还是一片空白,”岳林道,“我希望你先了解足够多的信息,未来的某一天,这些陌生的讯息或许能在你的头脑里构建起一道清晰的联结。”
“尽管在我们认知之外,万物仍存在联系,以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在某个时刻,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
“但是我一头雾水,甚至不了解这些联结是什么。”
穿过岳林沉默的视线,沈莘莱似乎感受到了她想传递的语言:
“我想让你去看,我觉得你应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