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组会给练瑶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而且,根据方教授的要求,一个月之后,她要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什么阴影?在艰巨的任务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她重振精神,刷了大量的科研贴,迷惘地踏上了征途。
她的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了解课题组大方向。围绕秦、邹、祝三位师兄的研究方向,搜索3-5篇综述性论文进行阅读;
第二步,确定小方向。做好文献阅读笔记,梳理领域热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三步,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移花接木三选一。
小方向确定后,思考是选择用新方法研究老问题,还是用老方法研究新问题,或者是用解决A问题的方法解决B问题。
第四步,粗写出研究方案。
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势必是在文献的海洋里漂流。
却没想到自己坐的不是游艇,而是木舟。
她那艘小木舟,才下水,便搁浅在了第一步。
坐在电脑前,打开Arxiv,点开第一篇文献。
摘要里的每个单词她都认识,但连成句子,其含义却像坠入了量子叠加态,在她理解与不理解之间疯狂震荡。
一阵烦躁上涌,她离开房间,下楼骑着喜德盛,围着翠湖天地一圈圈地绕,仿佛这样就能串联起那些自成一派的单词。
可是,等再回到卧室,文献还似一片没有尽头的灰色雪原,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却找不到任何方向。
笔记本上只有零星的晦涩术语,像雪原上几棵枯树的残影,更显荒凉。
她皱着眉头,只有一个想法:傻子能读研吗?
又笑着摆摆头,她才不是傻子,只是万事开头难而已。
关上电脑,她拿过手机。
看到社交网站上同样无措痛苦的电子同门后,她的内心多少平衡了一些。
她就说嘛!她进北华大学又不是走的后门,还是有点实力在身上的。
人只要心态正确了,做什么都得心应手。
这不,她刷动态刷着刷着,就刷到了一条心理学知识:飞轮效应。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很难,再坚持一下,只要过了临界点,就会变得平稳顺利。前面看似笨拙的努力,都会变成后面的推力。」
这碗鸡汤来得恰是时候。
她想到一开始练习定车时,双脚一离地,腿就抖得像筛子。怪过车,怨过鞋,从来没想过是因为自己每次练习时间太短。
某天她花了一个下午,只练定车。终于赶在食堂开饭前,掌握了这个炫酷技能。
不就是读文献吗?慢慢啃呗!一天读不懂就两天,两天没理清就三天,三天还不行……那就得试试别的办法了!
等等!
她突然看到一条评论。
「把文献甩给AI,跟它说,我是导师,你是学生,请用通俗的语言向我汇报一下文献内容。」
她瞳孔一震,猛地坐直身体。
妙啊!她居然忘了这是二十一世纪!这是科技改变未来的时代啊!
唤醒AI,她立马把文献甩给了这个二进制学生。
练瑶一边嚼着山楂条,一边刷着手机等AI的汇报。
微信消息突然弹出。
她点开,郁临深?
四条消息,居然还是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