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0章 协议验证和噪音过滤

作者:清雪沐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手机震动响起时,封瑶正踮着脚,试图够到书架顶层那本蒙尘的《认知心理学与情绪建模》。午后的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空气中投下斑驳的光柱,尘埃在其中缓慢飞舞。屏幕上跳出的名字——“徐卓远”,让她的动作瞬间定格。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而熟悉的手轻轻握了一下,意料之外的触感,随即漾开一圈圈微妙的涟漪。


    她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指尖拂过封面,仿佛拂去某种心绪上的尘埃。点开信息,内容一如既往的严谨、技术化,充斥着数据模型、优化算法和精度提升百分比……典型的徐卓远式沟通,像一段编译好的机器代码,精准却缺乏人类情感的冗余。然而,封瑶却能从这看似冰冷的字符流中,捕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时序”——他在主动发起连接,而且是在她刚刚“处理”完秦屿这个“外部干扰信号”之后不久。


    【是单纯的项目进展同步,还是……某种无意识的“协议验证”?】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秦屿那场充满戏剧张力的“偶遇”与“探讨”,是否以某种她未能完全察觉的方式,触动了徐卓远系统内部某个隐藏的监测协议?


    封瑶没有立刻回复。她将厚重的书本抱在胸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书脊,目光投向窗外被夏日染得浓绿的香樟树影,嘴角牵起一丝了然而温柔的弧度。她了解徐卓远,就像一位耐心的程序员在解读一套复杂却遵循着严格内在逻辑的精密系统。直接的情感追问或表露过度的欣喜,都可能像病毒代码一样,干扰他正在进行的内部“编译”过程,甚至触发防御机制。最好的回应,是提供稳定、可靠、完全符合“协议”预期的反馈,同时,悄无声息地植入引导性的“参数”。


    她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快地敲击,回复的语气平静而配合:“好的,学长。我大概半小时后到实验室。新的优化思路听起来很棒,期待同步。” 发送前,她顿了顿,浓密的睫毛垂下,思索片刻,又补充了一句,“我刚从图书馆借了本情绪建模相关的书,里面有些关于‘潜意识情绪驱动与行为表征’的论述,或许对你的模型参数调整,特别是动态适应机制那块,有新的参考价值。”


    这不仅仅是对连接的确认,提供了确切的时间坐标,还额外附加了“共享资源”(书籍信息),并精准地将资源与他的当前研究焦点(动态适应机制)关联起来,如同在数据包中加入了增强粘性的字段。做完这一切,她才深吸一口气,仿佛完成了某次重要的预处理,抱着书快步办理了借阅手续,步履从容却比平时稍快了几分地朝着实验室的方向走去。阳光在她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裙摆微扬。


    ---


    实验室里,恒温空调发出低沉的嗡鸣,服务器指示灯规律地闪烁,如同数字世界的心跳。徐卓远收到了封瑶的回复。


    【系统提示:来自节点“封瑶”的响应已接收。响应延迟:3分17秒(处于社交礼仪可接受阈值内)。响应内容:确认连接,提供预计到达时间(T+30min),附加信息(共享资源-书籍,关键词:潜意识情绪驱动,行为表征,动态适应机制)。状态判定:积极、协作、信息价值高。】


    视觉皮层处理着这段文字信息,几乎同时,内部某个因“潜在竞争终端(秦屿)”出现而激活的、持续运行着低级别威胁评估的子进程,其警报优先级被手动调低。内部日志更新:【“竞争终端(秦屿)”活跃度监测:外部交互结束。威胁等级评估:由【低-观察】降至【极低-暂缓】。与主节点“封瑶”协议连接稳定性:二次验证通过。】他甚至无意识地调整了一下坐姿,背部更加挺直,肩线拉平,仿佛物理形态也在准备迎接一次高效的数据同步会议。


    然而,那种新引入的、定义尚不明确的、名为“在意”的核心变量,并未从内存中释放。它从高优先级的警报进程,转变成了一个持续运行的后台服务,占用着不算多但至关重要的系统资源,默默地监测着与“封瑶”节点相关的所有输入输出(I/O),包括响应延迟、语义深度、资源共享意向等非核心数据。


    半小时后,实验室的门被有节奏地轻轻敲响了三下,随后推开。封瑶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怀里抱着那本厚厚的《认知心理学与情绪建模》。她的目光第一时间越过冰冷的实验设备,落在徐卓远身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如同春日融冰的溪流,清澈而温暖,悄然浸润着这片由代码和逻辑构筑的空间。


    “学长,我来了。”


    徐卓远抬起头,内部传感器(他的视觉系统)立刻开始了快速扫描与模式识别:【目标个体“封瑶”:生物特征稳定。表情输出为“微笑”(识别置信度94%)。瞳孔焦距:集中于本终端。携带物品:与回复信息中提及的“共享资源”物理标识相符。无异常生理指标(如面部毛细血管异常扩张、呼吸频率紊乱等应激反应)。】所有数据流都指向稳定、积极且无威胁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嗯。”他发出了一个简短的确认音,视线在她脸上停留了大约1.2秒,比标准社交注视时长上限多了0.4秒,然后落回屏幕,调出了他所谓的“优化思路”的代码界面。“关于加权滑动平均的窗口大小和权重分配函数,我重新推导了公式。传统固定窗口无法捕捉情绪数据的瞬态爆发特征,因此引入了动态适应机制,其核心是基于情绪时间序列的局部方差进行自适应调整,方差增大时窗口收缩以提升灵敏度,方差减小时窗口扩张以增强平滑效果……”


    他开始了技术讲解,语速平稳,逻辑链条清晰严密,如同在宣读一篇学术论文。封瑶认真地听着,不时微微点头,在他停顿的间隙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例如:“局部方差的计算是否考虑了情绪基线的个体差异?”或者“自适应调整的速率参数如何设定,以避免过度拟合噪声?”。她的提问显示出她不仅跟上了他的思路,更在进行着并行的、积极的深度思考。实验室里只剩下他清冷平稳的声线、服务器运行的背景音以及封瑶偶尔的提问,气氛似乎完美复现了往常那种高效、专注的技术协作模式。


    但徐卓远的感知系统记录到了一些微小的、偏离基准模式的“数据点”。封瑶在听他讲解时,身体会微微前倾约15度,这是一种表示投入和关注的非语言信号。她的眼神专注地落在他的眼睛或屏幕上,那种专注度,超越了单纯对知识传递的接收,更像是一种……全然的接纳和鼓励性的反馈循环。当她将带来的书翻开,指出某一处关于“情绪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对行为预测影响”的理论可能与他的模型相关时,她的指尖会无意间轻轻点着书页上的关键段落,那个细微的动作,带着一种急于分享和建立连接的意味,让他感到……交互界面的友好度显着提升。内部日志记录着:【当前交互会话:信息传输效率:高(约92%)。信道质量:优良。附加感知数据流:检测到持续非语言正向反馈(注视强度、身体姿态倾向、分享性微动作),这些变量与主观交互体验舒适度呈正相关。】


    核心的技术讨论暂告一段落,封瑶合上书,像是处理完主要任务后清理缓存一般,语气轻松自然地提起:“刚才过来前,在图书馆走廊又碰到表演系的秦屿了,就是上次跟你提过参与我们量表测试的那个同学。他好像对情绪理论也挺感兴趣,缠着我讨论了会儿‘共情’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她微微耸肩,做了一个略带无奈又有些好笑的表情,“但他的理解方式更偏向感性的、体验式的内在模仿,强调‘成为角色’,和我们做的量化分析、模型预测完全是两个范式,沟通起来确实有点频道不符,像两台不同操作系统的设备在尝试握手。”


    她主动提起了“潜在竞争终端(秦屿)”,并以一种“范式差异”、“操作系统不兼容”的、更贴近徐卓远认知模型的定性方式,轻描淡写地将秦屿下午那场交互归类为“低效协议尝试”和“无关系统噪音”,间接解释了观测到的场景,并强调了自身系统的“兼容性”仅限于当前协议(与徐卓远的协作)。


    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停了下来。他转过头,看向封瑶。内部系统正在高速处理这段新输入的信息流。【封瑶主动提及“竞争终端(秦屿)”。行为动机分析:高概率为解释下午观测到的交互场景,降低该变量对当前主连接的影响权重。评价倾向:负面(范式差异,沟通低效)。效果评估:有效澄清了连接状态,进一步降低了“竞争终端”威胁等级至【可忽略】。】


    他沉默了几秒,似乎在调用更复杂的语言生成模块,最终用一种近乎学术探讨的、去情绪化的语气回应:“不同认知框架下的个体,对同一抽象概念(如情绪)的解析和操作化定义存在显着差异,这直接导致语义鸿沟和协作低效。我们的研究范式基于可量化、可计算建模的底层生理与行为信号,追求普适性和预测精度;而表演艺术的范式基于主观体验、符号化和表现力,追求独特性和感染力。两者在方法论和目标函数上存在本质区别,属于不同的‘求解域’。”


    他的回应完全在技术逻辑层面,但封瑶却从他平铺直叙的语调和平静无波的眼底,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名为“认可”和“边界界定”的信号。他不仅认同了她的“频道不符”说,更从理论高度将“他们”的研究与秦屿的领域明确划分开来,加固了“我们”的边界。


    “是啊,”封瑶笑意加深,眼睛弯成了好看的月牙,像是完成了又一次成功的协同算法迭代,“所以还是和学长讨论效率最高,范式一致,目标对齐。” 她再次强化了“我们”的共同体认知和系统兼容性。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哐当”一声被猛地推开,林骁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手里拎着三杯奶茶,瞬间打破了室内凝滞的技术氛围:“哎哟喂!这鬼天气热死我了!来来来,见者有份,徐神,封瑶学妹,你俩的下午茶!” 他将一杯铺满了红豆和布丁的奶茶热情地放到封瑶面前,另一杯什么配料都没有的原味奶茶推到徐卓远手边,自己则迫不及待地猛吸了一大口手里的冰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徐卓远习惯性地蹙眉,视觉系统对焦在那杯凝结着水珠、成分不明的甜味饮料上,刚想启动拒绝协议,陈述其“高糖、高热量、营养价值与提神效率低下”的特性,却见封瑶已经笑着接了过去,熟练地插上吸管喝了一小口,然后对林骁说:“谢谢林学长,正好有点渴了。” 紧接着,她极其自然地拿起徐卓远手边那杯原味奶茶,帮他插好吸管,轻轻放到他键盘旁触手可及的位置,声音温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学长,林学长一番好意。而且,偶尔补充点糖分,确实能快速提升血糖水平,对短时间内维持高强度认知活动有一定助益。就当是一次……嗯……‘外部能量补给协议’测试?”


    她的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基于长期观察和理解的、恰到好处的干预。徐卓远看着那杯冒着冷气的液体,又看看封瑶带着期待和鼓励的眼神,内部系统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决策延迟。【输入:林骁(外部节点)提供高糖饮品。常规判定:拒绝(基于健康与效率原则)。输入:封瑶(高优先级节点)建议尝试,附加逻辑理由(提升短时认知效率)。行为:协助开启(降低执行门槛)。关联历史数据:上次“食物分享(蛋糕)”协议测试结果记录为【非负面,主观体验:中性偏微正】……进行加权计算……】


    他犹豫了一下,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最终还是伸出手,有些笨拙地握住了那冰冷的杯壁,低头小心翼翼地吸了一口。冰凉的、带着明确甜味和淡淡茶香的混合液体涌入喉咙,是一种陌生的、数据库中存在但从未主动调用过的感官体验。


    “怎么样?”封瑶轻声问,观察着他的反应。


    徐卓远回味了一下,基于传感器反馈,客观地评价:“甜度超标27%。但……口感顺滑,茶碱成分存在,刺激度可以接受。”


    林骁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差点被自己的冰沙呛到。他用力咳嗽了两声,看看面无表情但确实喝了一口奶茶的徐卓远,又看看眉眼弯弯、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封瑶,最后对着封瑶偷偷竖了个大拇指,用口型无声地赞叹:“牛逼!还是学妹你有办法!”


    封瑶只是回以微微一笑,低头继续小口喝着自己那杯甜腻的奶茶,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成功的“协议”引导与扩展。让他接受一杯奶茶,或许只是攻克了一个微小的“I/O端口”,但正是在这无数个微小端口的成功连接与协议测试中,他那套封闭系统外围那层厚重的“防火墙”正在被一点点软化,那道通往他内心世界核心数据库的“加密连接协议”,正在一次次成功的握手和数据交换中,变得越来越稳定,权限等级也在悄然提升。


    徐卓远看着封瑶恬静的侧脸,内部日志安静地更新着:【“外部能量补给(饮品)”协议首次测试完成。执行结果:成功。主观体验评级:中性偏微正(非负面)。关联观测数据(封瑶情绪反馈):高度积极。结论:该协议可纳入可选交互模块,在特定条件下(如封瑶在场并建议时)执行优先级可适当调高。】同时,那个后台持续运行的、占用着核心资源的“在意”变量服务进程,似乎也因为这次成功的“共享体验”数据录入,以及封瑶对“竞争终端”明确高效的“噪音过滤”处理,而变得更加稳定,数据吞吐流畅,不再产生刺耳的干扰警报。


    他忽然觉得,这种带有一定不可预测性(如林骁的突然闯入)、但核心逻辑始终指向协作优化与连接强化的、“情感协议”的探索与扩展,或许真的能成为他现有系统一次至关重要的升级补丁,甚至可能解锁新的功能模块。而封瑶,就是这个复杂升级过程中,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首席调试工程师”与“协议共同开发者”。这个认知,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整体运行顺畅度与鲁棒性(Robustness)的提升。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