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0章 萧绰等人踏入花园后,符太后起身笑脸相迎:妹妹你来了

作者:孙苏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御苑闲谈定人心


    大庆殿的宴饮终了时,日头已斜斜西沉,金辉透过殿宇飞檐,在宫道石板上投下绵长的影子。萧绰携着延寿女、观音女,在内侍的指引下往偏殿暂歇,韩德让则随几位大周大臣留下,商议盟约的初步章程。走在宫道上,两侧古柏苍劲,枝桠交错如黛色屏风,偶有晚风吹过,带来草木的清芬,驱散了殿内檀香的厚重。


    “母亲,大周的皇宫真壮观。”观音女牵着萧绰的衣袖,目光好奇地掠过廊下悬挂的宫灯,那些绘着缠枝莲纹的灯罩,在暮色中泛着暖黄的光晕。她年方十二,眉眼间尚带着孩童的纯真,一路行来,对这陌生宫苑的一切都充满兴致。


    延寿女比妹妹年长三岁,性子更为沉稳,只是望着远处错落的殿阁,轻声道:“这般气派,却也透着肃穆,想来平日里规矩定然不少。”她自幼跟着萧绰颠沛,见惯了军营的肃杀与蓟南城的质朴,面对这般皇家威仪,难免生出几分拘谨。


    萧绰拍了拍两个女儿的手,温声道:“既入他人宫闱,守规矩是应当的,但也不必过分拘谨。符太后与陛下皆是明事理之人,不会为难我们。”她目光扫过沿途的侍卫与宫人,见他们神色平和,并无审视或轻视,心中稍安。方才朝堂之上的博弈虽已落下帷幕,但盟约未定,前路仍有变数,她不得不时时留心。


    行至偏殿门口,内侍恭敬地躬身:“萧后娘娘,两位公主,此处便是暂歇之所,若有任何需求,只需吩咐门外宫人。”


    萧绰颔首致谢,带着女儿们步入殿内。殿中陈设简洁却不失雅致,雕花梨木桌案上摆放着青瓷花瓶,插着几枝新鲜的白梅,暗香浮动。窗外便是一片开阔的庭院,种着几株玉兰,枝繁叶茂,想来春日花开时定是皎洁如雪。


    歇了约莫半个时辰,萧绰见两个女儿气色渐缓,便提议道:“殿内闷得慌,不如我们四处走走,也好熟悉一下宫苑景致。”她心中其实另有盘算,方才从大庆殿出来时,见沿途宫人往来从容,并无往日朝堂忙碌后的急促,想来今日之事已暂告一段落,或许能借着游园之机,再多探探大周的虚实,也让女儿们放松些心情。


    延寿女与观音女自然应允,三人简单整理了衣饰,便轻步走出偏殿。因不欲惊动他人,萧绰并未唤宫人跟随,只凭着来时的记忆,沿着宫道缓缓前行。沿途渐渐远离了核心殿宇,宫人的身影愈发稀少,草木的气息却愈发浓郁。


    转过一道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处极大的后花园,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曲折,两侧种满了奇花异草,此时虽非盛春,却也有月季、秋菊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引得蜂蝶飞舞。远处有一汪池塘,水面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枝条垂入水中,搅碎了水中的云影。池塘中央建有一座六角亭,亭内摆着石桌石凳,隐约可见有人影端坐。


    “母亲,那里有人。”观音女轻声提醒,目光望向亭中。


    萧绰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亭中端坐的正是符太后,柴宗训坐在她身侧,另有几位衣着华贵的妇人相伴,想来是宫中的嫔妃或宗室女眷。她心中微动,没想到竟会在此处巧遇,正要斟酌是否上前见礼,亭中的符太后已然望见了她们,当即笑着起身,扬声道:“妹妹你来了!”


    声音温婉亲切,全无朝堂之上的威仪,倒真如自家姐妹相见一般。萧绰心中一暖,连忙携着女儿们走上前,躬身行礼:“臣妾参见太后,参见陛下。”延寿女与观音女也紧随其后,盈盈下拜。


    “快起身,无需多礼。”符太后快步上前,亲自扶起萧绰,拉着她的手往亭中走,“方才宴上只顾着商议正事,倒没来得及与妹妹好好说说话。我瞧着殿中烦闷,便带着陛下和几位妹妹来园中透透气,没想到竟这般巧,刚好遇上你。”


    柴宗训也起身见礼,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萧后快请坐,园中景致尚可,正好歇歇脚。”


    萧绰谢过落座,目光扫过亭中众人,见她们神色友善,并无敌意,心中的拘谨又淡了几分。观音女与延寿女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目光好奇地打量着亭外的景致,偶尔与几位宗室女眷的目光相遇,也会腼腆地颔首致意。


    “妹妹瞧着,这后花园的景致如何?”符太后端起桌上的茶盏,递给萧绰,“这是今年新采的雨前龙井,妹妹尝尝。”


    萧绰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润的瓷壁,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浅啜一口,甘醇爽口,回味无穷。她放下茶盏,笑道:“景致清雅,茶香醇厚,多谢太后款待。臣妾一路走来,见宫中往来从容,想来今日朝堂诸事已毕?”


    符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妹妹心思细腻。今日召集群臣,主要便是为了接待妹妹一行,商议结盟之事。虽未最终拟定盟约,但大体方向已然定下,余下的便是细则商讨,有几位大臣留下与韩大人对接,倒也无需陛下与我多费心思。”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其实大周自先帝登基以来,便一直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朝堂之上向来不尚繁文缛节,能简则简,只为让百官能专心理政,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柴宗训接口道:“萧后有所不知,朕与太后素来不喜铺张,也不愿让宫中琐事烦扰朝堂。如今中原安定,民生渐富,这便是最大的政绩。至于那些虚耗民力的繁文缛节,能免则免。”


    萧绰心中暗赞,这般务实的治国之道,难怪大周能在短短数年之内便国泰民安。她想起蓟南城这些年的治理,亦是效仿中原的休养生息之策,才得以让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心中更添了几分认同感:“陛下与太后英明。百姓所求,不过是安宁富足,朝堂清明,无需那些表面功夫。臣妾在蓟南城时,也常对属下说,为政者,当以民心为重,其余皆是末节。”


    “妹妹所言极是。”符太后握着萧绰的手,眼中满是欣赏,“我听闻妹妹在蓟南城推行汉辽通婚,减税减负,各族百姓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实在难得。想来妹妹在治理之道上,定有不少心得。”


    提及蓟南城的治理,萧绰眼中泛起光彩,语气也愈发恳切:“臣妾不过是顺势而为。蓟南城各族杂居,若不能一视同仁,难免生出嫌隙。汉人有汉人的习俗,契丹人有契丹人的传统,渤海、奚族亦各有其规,臣妾所能做的,便是尊重各族习俗,消除偏见,让大家明白,无论出身何种族群,皆是为了生存与安宁,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她顿了顿,想起那些在蓟南城出生的混血孩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通婚便是最好的法子。汉家女子温婉贤淑,契丹女子爽朗率真,结为连理之后,两家便成了亲人,往日的隔阂自然烟消云散。孩子们从小一起长大,说着同样的话,吃着同样的饭,哪里还会记得族群的差异?”


    亭中几位宗室女眷闻言,纷纷点头称赞。一位身着粉色宫装的妇人笑道:“萧后娘娘说得真好。我家中有位侄女,便嫁了一位契丹商人,如今夫妻和睦,日子过得十分红火。那契丹姑爷为人豪爽,对岳家更是孝顺,半点没有传闻中契丹人的凶悍。”


    “是啊,”另一位妇人接口道,“往日总听人说契丹人茹毛饮血,凶残暴戾,如今听萧后娘娘一说,再想想身边见过的契丹人,才知都是传言误人。各族百姓,皆是父母生养,心性本无不同,不过是环境所致罢了。”


    萧绰闻言,心中甚是欣慰:“夫人所言极是。耶律璟的暴政,让世人对契丹族多有误解,臣妾此次前来,不仅是为了结盟伐辽,也是想让中原百姓知道,契丹族中,亦有渴望安宁、崇尚仁爱的人。只要消除偏见,各族便能和睦共处。”


    符太后叹了口气:“可惜世人往往被成见所困,想要消除误解,并非易事。不过妹妹放心,大周定会鼎力支持你。待盟约签订后,我们便昭告天下,讲述蓟南城的故事,让各族百姓都知晓,和平共处才是长久之道。”


    柴宗训也道:“朕打算下旨,允许契丹、渤海、奚等各族百姓自由往来中原,经商置业,与汉人一视同仁。只要遵守大周律法,便享有同等的权利。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各族自然亲如一家。”


    萧绰闻言,心中感动不已,起身躬身行礼:“陛下与太后宅心仁厚,臣妾代各族百姓多谢陛下与太后。若能如此,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妹妹快坐下,不必多礼。”符太后连忙扶起她,笑道,“你我姐妹相称,何须如此见外?再说,这也是为了大周的长治久安,并非单单为了各族百姓。”她话锋一转,看向一旁的延寿女与观音女,眼中满是慈爱,“这两位便是妹妹的千金吧?瞧着这般端庄秀丽,真是好模样。”


    被符太后这般夸赞,延寿女与观音女脸颊微红,躬身道:“谢太后谬赞。”


    “不必拘谨。”符太后拉过观音女的手,见她指尖纤细,掌心却带着薄茧,心中微动,“想来两位公主在蓟南城,也跟着妹妹受了不少苦。”


    观音女摇摇头,眼神坚定:“能跟着母亲,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不算吃苦。”


    延寿女也道:“母亲教导我们,身为女子,亦当有担当。蓟南城的百姓待我们极好,能与他们一同守护家园,是我们的福气。”


    符太后闻言,更是赞许:“妹妹教女有方。这般有担当的女子,将来定能有大作为。”她看向萧绰,“我宫中也有几位宗室女孩,年岁与两位公主相仿,明日便让她们来与两位公主作伴,也好让她们学学两位公主的胆识与气度。”


    “多谢太后厚爱。”萧绰连忙致谢,心中明白,这是符太后有意拉近彼此的关系,让两国的盟约不仅止于朝堂,更能深入到子女辈,这份心思,让她愈发感激。


    几人在亭中闲谈许久,从子女教育聊到各族习俗,从农桑水利谈到诗词歌赋。萧绰发现,符太后不仅心思聪慧,见识不凡,且对各族文化都颇有了解,谈起契丹族的游牧习俗时,竟能说出不少门道,显然是做过功课的。而柴宗训虽年少,却博闻强识,对经史子集如数家珍,谈起治国之道时,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然不像个十三岁的少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然暗了下来,宫人们提着宫灯赶来,在小径两侧点亮,暖黄的光晕将花园笼罩在一片温馨之中。符太后笑道:“不知不觉竟聊了这么久,夜色已深,妹妹与两位公主一路劳顿,也该回去歇息了。明日我们再细谈盟约细则,也让孩子们好好聚聚。”


    萧绰起身告辞:“多谢太后今日款待,臣妾与女儿们受益匪浅。”


    “自家姐妹,何须言谢。”符太后亲自送她们到月洞门处,握着萧绰的手道,“妹妹放心,大周定不会负你。明日商议盟约,我与陛下定会秉持公平公正之心,既保大周利益,也护辽国各族百姓周全。”


    “臣妾信得过太后与陛下。”萧绰深深一揖。


    带着女儿们往偏殿走去,身后的宫灯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归途。观音女轻声道:“母亲,符太后真好,大周的陛下也很和善。”


    延寿女也点头:“是啊,他们不像传闻中那般威严可怖,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萧绰回头看了看两个女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便是人心。以真诚待人,方能换来真诚相待。大周君臣皆是明事理之人,只要我们坚守盟约,诚心相待,两国定能永结盟好,各族百姓也能长久安宁。”


    她抬头望向夜空,繁星满天,月色皎洁。心中那悬着的巨石,在与符太后的闲谈中,又落下了几分。她知道,这场跨越族群的结盟,不仅需要朝堂之上的博弈,更需要人心之间的交融。而今日这后花园中的闲谈,便是人心交融的开端。


    回到偏殿时,韩德让已等候在殿外,见她们回来,连忙上前问道:“娘娘与两位公主此行顺利?”


    萧绰点头笑道:“一切安好。符太后与陛下待人亲和,宫中氛围也十分和睦。盟约之事,大体方向已定,明日便可细谈细则。”她将后花园中的谈话简略告知韩德让,语气中难掩喜悦。


    韩德让闻言,心中大喜:“如此甚好!娘娘此番博弈,不仅为辽国争取到了生路,更为各族百姓谋得了太平,实在是功德无量。”


    “这并非我一人之功。”萧绰摇头道,“若不是符太后与陛下深明大义,体恤民心,若不是蓟南城百姓的鼎力支持,若不是你与将士们的忠心辅佐,我断无可能走到今日。”她看向韩德让,眼中满是感激,“这些年,辛苦你了。”


    韩德让心中一暖,躬身道:“能为娘娘效力,能为各族百姓谋福,是属下的荣幸。属下只愿早日看到盟约签订,耶律璟暴政终结,天下太平。”


    萧绰颔首,目光望向窗外的月色,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一日,很快便会到来。”


    夜色渐深,宫苑内一片寂静,唯有风吹草木的沙沙声,与远处偶尔传来的更鼓声。萧绰躺在床榻上,却无丝毫睡意,今日朝堂之上的唇枪舌剑,后花园中的坦诚相待,一一在脑海中浮现。她知道,明日的盟约细则商议,定然不会一帆风顺,大周的大臣们或许还会提出诸多要求,耶律璟的党羽也可能从中作梗,但她心中已然有了底气。


    只要坚守“留地不留暴,安民不安逆”的初心,只要秉持真诚相待的原则,只要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再多的困难,她也能一一克服。她想起符太后那句“你我姐妹相称”,想起柴宗训眼中的沉稳与睿智,想起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殿内,温柔而坚定。萧绰知道,她的传奇,才刚刚开始。而这段以人情定生死、以诚意换太平的故事,终将被载入史册,成为跨越族群、守护安宁的千古佳话。


    喜欢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请大家收藏:()燕云望:后周与辽的未战之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