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次事件,宋绮开始真正正视尹哲华在工作上的能力。她不再将他仅仅看作一个需要自己指导和照顾的“小奶狗”男友,而是真正以一个同事、甚至是一个潜在竞争者的眼光去观察他。
她发现,尹哲华在处理项目时极有章法,逻辑清晰,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他与同事相处融洽,既不卑不亢,又懂得适当示弱寻求合作,连几个难搞的老油条对他都评价不错;
更让她惊讶的是,在他入职短短五个月后,凭借在几个小项目上的出色表现和良好的人缘,他竟然也被破格提拔为小组长,虽然职位仍在她之下,但晋升速度之快,已然引起了部门的关注。
宋绮看着在会议上从容陈述、条理分明的尹哲华,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比她小七岁的男孩,身体里蕴藏着远超她想象的才华和潜力。他并非需要她庇护的雏鸟,而是即将展翅的雄鹰。
她心中的情感,在原有的心动和依赖之外,悄然混入了一丝欣赏,甚至是一丝难以言喻的危机感。他们的关系,似乎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也更具挑战的阶段。
而那个关于方案被“窃”的风波,虽然最终以姜珊那个项目因合作方暴雷而狼狈收场(印证了尹哲华的判断),总监对宋绮当时的“失常”也并未深究,但这件事像一根刺,短暂地扎在两人之间,提醒着他们关系中存在的信任裂痕和尚未弥合的差距。
但不得不承认,越危险的事情,往往也越吸引人。宋绮对尹哲华的态度,如同坐上了一架失控的过山车,从最初的“且行且看,或许走不了多远”,到甜蜜同居后觉得“跟小鲜肉谈恋爱确实也不错”,再到如今,心底竟悄然滋生了几分难以启齿的患得患失。
她亲眼见证着尹哲华在职场上的飞速成长。他那份替她规避了风险的运营方案,其展现出的老辣和远见,像一根细小的尖刺,始终扎在她职业自尊的某个角落。她开始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这个被她一度视为“小奶狗”的男孩,绝非池中之物。
他学习能力惊人,处事圆融通透,对商业机会的嗅觉敏锐得可怕。那种“事业上终究会被他超过”的危机感,不再是遥远的臆测,而是变成了近在咫尺、可以预见的未来。这让她在欣赏之余,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更让她倍感压力的,是随着尹哲华才华展露而招蜂引蝶般涌来的关注。公司里那些原本或许没太注意他的女同事,如今看他的眼神都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和兴趣。送文件时多聊几句的,聚餐时主动坐到他身边的,甚至还有胆大的直接借着工作之名约他喝咖啡……
尹哲华虽然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并多次明确表示自己有稳定女友,但这些女人们献来的殷勤,依旧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宋绮内心潜藏的不安——她比他大七岁,这个差距,在激情退去后,在现实的比较下,会不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不安催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第一次,她如此想要主动做些什么来留住这个人,将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关系锚定下来。在她看来,一段恋爱谈到最后,无非两种结果:分手,或者结婚。前者是她此刻最恐惧的,那么后者似乎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然而,“结婚”这两个字一旦浮出水面,便像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现实的涟漪。在北京这种地方,买房安家是何等困难?双方的家庭如何看待这段“姐弟恋”?婚前的财产公证、心理调整、未来规划……无数琐碎而沉重的问题瞬间压了上来。
可每当宋绮尝试着,用看似不经意的口吻与尹哲华提及这些关于“未来”的构想,哪怕只是模糊地提到“以后”、“稳定”之类的字眼,总会被他用一种温柔却坚定的方式完美跳过。
他或许会用一个深吻堵住她的嘴,或许会立刻转移话题,兴致勃勃地规划起周末的短途旅行,或许会用那双依旧清澈的小鹿眼,饱含爱意却又带着一丝不解地望着她,仿佛在问:“我们现在这样不好吗?”
他并非不爱她。恰恰相反,他对她的情感和需要似乎越发浓郁。下班后的拥抱更加用力,生活中的体贴有增无减,每晚都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热情,想要与她肌肤相亲,紧紧缠绕,仿佛要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确认彼此的存在。
可宋绮却渐渐受不了这种看不到希望的缠绵。身体的亲密无间,反而衬托出心灵在某些关键议题上的遥远。她毕竟不再是二十出头可以只管享受当下、不计后果的小姑娘了。
“大龄剩女”的社会标签像无形的枷锁,周围的舆论压力(无论真实存在还是她自我投射)都在不断提醒她:要么一心拼事业,成为无可指摘的女强人;要么好好结婚,组建家庭,走上“正轨”。她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洒脱地游离于这两种路径之外,但尹哲华的出现,打乱了一切。
这个男人,不,这个男孩——她有时还是会下意识地这样想——他确实前途无量,也确实对她真诚无比。可偏偏在“承诺未来”这件事上,他吝啬得让她心慌。
她试图为他开脱:他毕竟才二十三岁,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婚姻、家庭、责任,这些词汇或许太过沉重,远不如眼前的激情与奋斗来得真实动人。
理解归理解,内心的焦灼却与日俱增。那种悬在半空、脚下无根的感觉,让她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