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5章 破局之光

作者:喜欢西藏马的春风雷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2021年初春,北京中芯国际研发中心的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林澈坐在长桌一侧,目光落在对面梁孟松手中那份密密麻麻的数据报告上。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切出明暗交错的光影,仿佛映照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希望。


    “林总,这是7nm制程的初步测试数据。”梁孟松的声音带着疲惫,但眼底燃烧着不屈的火焰,“当前良率已经达到80%,但我们的EUV光刻机被卡在海关三个月了。”他推了推眼镜,手指重重地点在报告上的设备清单,“没有这些核心设备,下一步研发就像在暗夜里摸象。”


    林澈接过报告,仔细审视着每一行数据。他的指尖在“国产设备替代方案”一栏轻轻敲击,突然抬头问道:“如果现在投入30亿专项基金,用于采购国产设备和联合研发,能否在年底前打通7nm全流程?”


    梁孟松愣住了,随即激动得声音发颤:“30亿?这相当于我们全年研发预算的三分之一!但问题是,北方华创的刻蚀机精度还差0.5纳米,中微公司的薄膜沉积设备良率只有……”


    “所以更要现在就投。”林澈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地上林立的塔吊,“半导体是国之重器,不能总指望别人施舍。我研究过国内设备商的潜力,北方华创的12英寸刻蚀机已经通过28nm验证,中微公司的MOCVD设备在国际上也有竞争力。只要中芯国际愿意给他们试错的机会……”


    他转身凝视梁孟松,声音斩钉截铁:“这30亿,不是捐赠,是投资。其中20亿用于采购国产设备,10亿设立联合实验室。我会亲自牵线,让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半导体这些企业都与你们建立技术共享机制。”


    会议室里响起细微的骚动。中芯国际的工程师们交头接耳,有人兴奋地记录着关键数据,有人担忧地皱着眉头。梁孟松沉默良久,突然用力拍桌:“好!有你的支持,我们不怕卡脖子。其实国产设备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差距,而是缺少量产验证的机会。只要中芯国际敢用,他们就能在实战中快速迭代!”


    接下来的三个月,一场半导体产业的“破壁行动”悄然展开。在林澈的协调下,北方华创的工程师搬进了中芯国际的研发车间,与晶圆厂的技术人员同吃同住;中微公司的最新薄膜设备在7nm试产线上进行着昼夜不停的测试;甚至远在沈阳的拓荆科技也派来了顶尖团队,就为攻克一个沉积参数的优化问题。


    “成了!成了!”某个凌晨两点,研发中心突然爆发出欢呼。梁孟松抓着最新测试数据冲进办公室,对正在查阅财报的林澈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国产刻蚀机在7nm节点上的精度达标了!虽然比ASML的慢15%,但完全可用!”


    林澈接过报告,看到那条优美的良率攀升曲线,嘴角终于浮现笑容。他走到监控屏前,注视着车间里那些穿着无尘服的工程师身影。其中有个年轻人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正靠着机台小憩——那是北方华创派来的技术骨干。


    “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林澈轻声对身后的梁孟松说,“我们赚的不是股价波动的差价,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封锁的溢价。”


    随着国产设备在中芯国际7nm研发中不断突破,资本市场很快给出强烈反应。2021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港股价格从林澈建仓时的15港元一路飙升至40港元。在澈宇科技的战报会议上,李娜指着大屏幕上的K线图汇报:“我们持有的中芯国际股份浮盈已达33.3亿,总市值53.3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投资,我们成功布局了整条半导体设备产业链。”


    陈默兴奋地补充:“北方华创这个月股价已经翻倍!我们前期布局的半导体设备组合整体收益超过80%!”


    但林澈的注意力却放在另一份报告上——中芯国际与国产设备商联合研发的14nm光刻机样机即将下线。他想起上周去车间时,梁孟松指着正在测试的国产设备说过的话:“现在欧美厂商已经开始主动联系我们,说要解除禁运。真是讽刺啊,当我们快要突破时,封锁就变成了笑话。”


    夜幕降临,林澈独自留在办公室。电脑屏幕上同时显示着两条曲线:一条是中芯国际陡峭上扬的股价走势,另一条是国产半导体设备技术指标的攀升轨迹。他在工作日志上写下:“真正的投资,是在历史转折点上与时代共赢。今天我们在7nm制程上的突破,将会在未来十年撬动万亿规模的半导体产业链。”


    窗外,北京城的霓虹勾勒出数字时代的轮廓。而在这间办公室里,一个关乎中国芯未来的战略棋局,刚刚落下了最关键的一子。


    喜欢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请大家收藏:()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