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章 夏夜的风

作者:作者盘盘爱水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夏日的午后,闷热无风,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土地庙里更是如同蒸笼,只有从破损门窗透进的几缕光柱,能勉强切割开凝滞的、带着霉味的热浪。


    刘平盘腿坐在角落的干草铺上,面前摊开着几本……不,那甚至不能称之为书,只是些用麻绳粗糙捆扎起来的、颜色发黄发黑的竹简和几卷边缘磨损严重的帛书。这是他父亲——一个也曾读过几年书、最终却病死在求医路上的乡村识字人——留下的仅存遗物。其中,就有一部残缺不全的《黄帝内经》,还有几卷不知名郎中所着的、字迹模糊的医方杂论。


    他正对着一卷竹简上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皱紧了眉头,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划过,嘴里无声地念念有词。这些文辞对他而言,太过古奥艰深,如同天书。


    肖雯雯坐在他对面稍远些的地方,避开了阳光直射。她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模样,仿佛周遭的酷热与她无关。她看着刘平苦恼的样子,目光在他手边那些原始的、承载着这个时代医学智慧的载体上扫过。


    “有何不解?”她开口,声音打破了庙里令人昏昏欲睡的沉寂。


    刘平抬起头,擦了把额头的汗,有些沮丧地指着竹简:“恩人,这上面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还有‘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我,我好像明白一点,又好像完全不明白。” 他挠了挠头,“张大夫以前给人看病,也常说谁谁‘阴虚火旺’,谁谁‘寒气入体’,可到底怎么分辨呢?”


    他困惑的,是中医最核心,也最抽象的基础理论。这对于一个习惯了直观、具象思维的少年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肖雯雯沉默了片刻。她的生物芯片里储存着跨越数千年的、经过系统梳理和验证的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对古代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解析。直接灌输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的完整体系,显然不现实,也超出了这个时代刘平的认知范围。


    她需要一种方法,一种能将未来知识“翻译”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并能被有效应用的方法。


    她站起身,走到庙堂中央那片光斑下。阳光照在她灰色的粗布衣裙上,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晕。


    “取水来。”她吩咐。


    刘平虽然不解,还是立刻跑去,用陶碗从水缸里舀了半碗清水,小心地端过来。


    肖雯雯接过陶碗,将其置于阳光之下。清澈的水在碗中微微荡漾,反射着粼粼波光。


    “看这碗水。”她指着碗,“若将此水,比作人体。”


    刘平的视线立刻牢牢锁住那碗水。


    “水之状态,可分寒热。”她开始用最直观的比喻,“置于烈日下暴晒,水会渐温,乃至滚烫,此可理解为‘阳盛’或‘实热’,人便会面红、身热、口渴、烦躁。” 她用手在碗口上方模拟阳光照射。


    刘平眼睛一亮,似乎抓到了什么。


    “若将此碗置于阴冷井中,或加入冰块,”她继续,声音平稳如常,“水会变凉,乃至结冰,此可理解为‘阴盛’或‘寒盛’,人便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喜暖。” 她用手虚掩碗口,模拟阴冷环境。


    “而那‘阴平阳秘’,”她的手指轻轻点在水面,“便是此水不冷不热,温度宜人,波澜不惊。如同一个人,身体康健,不寒不热,精力充沛。”


    刘平盯着那碗看似普通的水,嘴巴微微张着,仿佛第一次认识它一般。恩人没有引经据典,没有玄之又玄的术语,只是用一碗水,就将那晦涩的“阴阳”变得触手可及!


    “原来……是这样比的!”他喃喃道,眼中充满了豁然开朗的兴奋。


    “再看。”肖雯雯没有停下,她拾起地上一点尘土,极少量地撒入水中,清水顿时显得有些浑浊,“此如同外邪入侵,或体内秽物积聚,水道不通,水便浑浊。对应人体,可见小便黄赤、舌苔厚腻、疮痈肿毒,此多为‘湿热’或‘实邪’阻滞之象。”


    她又拿起一根细小的枯枝,在水里轻轻搅动,激起小小的漩涡和涟漪:“此如同情志不舒,气机逆乱。人便会感到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可理解为‘气滞’。”


    她停下动作,看着水中慢慢沉淀的尘土和逐渐平息的涟漪:“治病之道,有时如同让此水复归于清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浊者清之,堵者通之。用药,或用针石导引,无非是助其恢复自身‘阴平阳秘’之态。”


    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在刘平面前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不再仅仅死记硬背草药的功效,而是开始模糊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药,要用在不同的“水”的状态上。


    “我……我好像有点懂了!”他激动地看着肖雯雯,又看看那碗已经恢复平静的水,只觉得脑子里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知识点,似乎被一根无形的线串了起来。


    肖雯雯看着他发亮的眼睛,知道自己的“翻译”起了效果。她没有表露情绪,只是继续道:“此仅为粗浅比喻,人体复杂,远非一碗水可比。需反复观察,仔细体会,临证时综合判断,不可生搬硬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是!恩人,我记下了!”刘平用力点头,将那碗水端到眼前,看了又看,仿佛里面藏着无尽的奥秘。


    接下来的教学,肖雯雯便时常运用这种“未来式解析”与“古代实践”结合的方法。


    她讲解“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时,不再拘泥于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循环,而是将其与脏腑的实际功能联系起来。比如,“肝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她会解释为肝脏如同树木生长,需要顺畅的环境,负责调畅人体气机的流通,若情绪抑郁(如同树木被压制),则气机不畅,可能导致胁痛、抑郁;“心属火,主血脉,藏神”,她会解释为心脏如同火焰,推动血液运行,并提供精神活动的能量,若心火过旺,则面赤、口舌生疮、烦躁失眠。


    她甚至开始引入一些极其基础的、超越时代的卫生观念。在讲解伤口感染时,她不再仅仅强调“秽物”,而是更明确地指出:“有些伤病,并非仅仅源于肉眼可见的污秽,更可能由肉眼不可见的、极其微小的‘虫蛊’(她借用这个时代的概念指代细菌和病毒)引起,它们可通过接触、呼吸传入人体。故而,隔离重症,掩埋或焚烧病死牲畜,至关重要。”


    刘平听得似懂非懂,但“微小虫蛊”的说法,比模糊的“邪毒”或“秽气”更让他感到具体,也更能理解为何恩人如此强调“洁净”。


    这天,村里一个猎户在追逐猎物时不慎从山坡滚落,被尖锐的树枝划开了大腿,伤口颇深,血流如注,被人抬到土地庙时已经面色苍白。


    众人慌乱之际,刘平在肖雯雯平静的目光示意下,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


    他先是按照肖雯雯教导的,用大量煮沸冷却的盐水(加入了微量消毒剂)反复冲洗伤口,冲掉泥沙和肉眼可见的污物。猎户疼得龇牙咧嘴,但看着刘平沉稳(至少表面上是)的动作,和旁边那位沉默的“女神医”,硬是忍住了没叫出声。


    接着,刘平取出肖雯雯提前准备好的、伪装成“特效金疮药”的强效止血粉和抗菌凝胶,均匀撒敷在伤口上。然后,他拿起那套自己练习过无数次的“鱼刺针”和“羊肠线”,开始缝合。


    他的手依旧有些抖,额头上汗水涔涔。但这一次,他脑中清晰地回响着恩人关于“水”的比喻——要清除“浊物”(污血和潜在感染),要恢复“水道”(破损的血管和组织),要让伤口这片“小天地”恢复平和。


    他努力稳住呼吸,回忆着肖雯雯带着他手腕缝合时的力道和角度,一针,一线,虽然缓慢,却比之前任何一次练习都要沉稳和准确。


    周围围观的村民屏息静气,看着这个半大孩子进行着他们从未见过的、精细得如同女红般的操作,眼中充满了惊异和一丝敬畏。


    终于,伤口被整齐地闭合。刘平又用干净的(经过消毒处理的)布条仔细包扎好。整个过程,肖雯雯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几天后,猎户的伤口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肿溃烂,反而愈合良好,高热也未发生。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附近村落。


    刘平,“小神医”的名头,彻底坐实了。连之前那位断言刘王氏必死的张大夫,再次路过村子时,看刘平的眼神都复杂了许多,甚至私下向人打听,那土地庙的女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刘平自己,则在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中,自信心悄然增长。他依然无比崇敬肖雯雯,但在崇敬之外,开始萌生出一股源自自身能力的底气。


    他依然会每天跑来土地庙,将最好吃的野果留给肖雯雯,会因为她一个简单的“可”或“嗯”而开心半天。但他看向她的眼神里,除了依赖和感激,似乎又多了一点别的东西——一种渴望被认可,渴望能真正站在她身边,与她并肩而立的憧憬。


    肖雯雯记录着刘平的每一次进步,分析着他的学习曲线和临床应用数据。一切都在朝着提升目标时代个体医疗水平、传播基础卫生观念的正向方向发展。


    非常理想。


    只是,当她偶尔看到刘平因为成功救治病人而露出的、混合着疲惫与自豪的灿烂笑容时,当她感受到少年那双越来越坚定的眼睛里,除了求知欲,还逐渐沉淀下来的、属于医者的责任感时……


    她关闭任务日志的速度,似乎比往常慢了零点几秒。


    庙外,夏夜的风终于带来一丝凉意,吹动了破旧的门窗,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喜欢快穿之我是时空管理员请大家收藏:()快穿之我是时空管理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