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在黑暗的隧道中穿行,车窗上映出她略显疲惫的脸,但那双杏眼里,先前弥漫的迷茫和泪水已被一丝坚定的微光取代。黄知璟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
“拒绝是常态,接受是惊喜。”她心里重复着他这句话,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了一下。是啊,被拒绝三次算什么?
回到位于城市一隅的出租屋,这是一个小小的单间,虽然简陋,但被她布置得十分温馨,墙上贴满了各种音乐海报和她的手写谱稿,角落立着一把略显陈旧的木吉他,琴箱上还有道不小心磕出来的印子。
她放下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重新播放那首被王总监否定的demo。
旋律流淌出来,是她为外公写的歌。歌词里记录着外公年轻时在渝城的故事,夏夜江边的晚风,冬日的火锅香,还有外公亲手种的花。她原本觉得旋律真挚就可以了,可这会儿,耳边同时响着王总监“缺乏流行元素”的批评,和那个男人说的“像在温柔地讲故事”,她忽然听出了点别的东西。
“也许,这里可以加点城市的声音采样?”她咬着指甲,自言自语,“副歌的节奏是不是太平了?”
她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胃部传来一阵轻微的痉挛,才想起自己中午只吃了冰激凌,以及一杯陌生人给的热水。她揉了揉胃,眼前浮现出黄知璟皱眉的样子。
“真是个奇怪的人。”苏念瑾小声嘀咕,“自己身处困境,却还有余力去关心一个陌生女孩的胃。”
她给自己煮了碗清汤挂面,热汤下肚,身子也随之暖和起来。她忍不住想到了黄知璟,现在是不是还在为资金发愁?他那样的人,大概不会轻易认输吧。
就在她出神之际,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王总监的回复。
苏念瑾心跳漏了一拍,小心翼翼点开。
“苏小姐,你的坚持让我有些意外。这样吧,下周我们公司有一个面向新人作曲家的内部遴选会,主题是‘城市与记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准备一首符合主题的新歌小样过来。不管怎样,至少是个展示的机会。详情稍后我邮件发你。”
苏念瑾的心脏怦怦直跳,激动得差点打翻面前的碗。她表达了感谢后迫不及待地打开邮箱,等待着那封决定她下一步命运的邮件。
邮件提示音清脆地响起,打破了出租屋深夜的宁静。
苏念瑾几乎是扑到电脑前,点开了那封来自王总监的邮件。邮件内容很详细,列出了遴选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一些基本要求。她的目光牢牢锁在“星海娱乐大厦”这个地址上,心脏跳动频率加快。机会,真的来了。
与此同时,黄知璟正坐在自己公司的会议室里。
会议的气氛并不比午后的咖啡厅轻松多少。财务总监李强,脸色凝重地展示着最新的财务报表。
“黄总,下季度的资金缺口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大。原本谈好的那笔投资落空,对我们的现金流是致命打击,供应商那边的款项不能再拖了,还有……员工的工资……”李强没有说下去,但在座的人都明白。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这间由旧厂房改造的办公室,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心血和梦想。从最初只有他们三四个人,挤在十几平方的房间里,吃住都在公司,到后来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团队扩大到二十几人,搬进了这个更宽敞的场地。他们以为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却没想到市场环境突变,新一轮的融资如此艰难。
“我知道大家都很困难。”黄知璟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听不出太多波澜,“困难,我们不是第一次遇到。还记得我们刚起步的时候吗?连打印合同的纸都要省着用。”
在座的几位老战友脸上露出了些许回忆的神情,紧绷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点。
“老李,”黄知璟看向财务总监,“供应商那边我去谈,争取延长账期。员工的工资,无论如何必须准时发放,这是底线。先从我个人的账户里划。”
“黄总,那你……”李强欲言又止。他知道黄知璟为了公司,房子都押出去了。
“我没事。”黄知璟摆摆手,“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只要我们核心业务还在,团队没散,就还有机会。接下来,我们要集中所有资源,攻克‘曙光计划’那个项目,那是我们翻盘的机会。”
他条理清晰地布置着任务,稳定着军心。只有他自己知道,放在桌下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压力像无形的巨石压在他的胸口,但他不能表露分毫。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他垮了,队伍就散了。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自忙碌起来。黄知璟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站在窗边,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蓉城的夜晚灯火璀璨,每一盏灯背后,或许都藏着不为人道的艰难。
他想起下午在咖啡厅遇见的那个女孩。她因为歌曲被拒而流泪,又因为一点点鼓励而重新燃起希望。那种纯粹的热爱和简单的悲喜,让他这个在商海沉浮中早已磨砺得有些坚硬的人,感到一丝久违的触动。
他拿出手机,翻到公司银行账户的余额提醒,那串数字显得格外刺眼。随后,又点开了手机里一个加密相册,里面是几张旧照片,他和战友们在部队时的合影,青涩也朝气蓬勃,还有他们创业初期,在狭小办公室里熬夜通宵后,累得直接躺在地板上睡着的画面。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他低声对自己说,这句话,他今天下午刚对苏念瑾说过,现在,更需要说给自己听。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瑾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创作状态。
“城市与记忆”这个主题,让她想到了很多。她小时候就和外公生活在渝城,初中才被父母接到了蓉城,那座城市有她全部的童年记忆。她想起家门口那棵年年开花的老槐树,想起和闺蜜林晓薇在夜市里流连忘返的夜晚,也想起外公在世时,坐在夕阳下的院子里,给她讲的那些关于故乡的故事。
记忆是城市的灵魂,而城市是记忆的容器。
她尝试将对外公的怀念与自己在渝城的成长体验交织在一起,寻找一种共鸣。旋律几经修改,歌词也反复打磨。她甚至大着胆子,在副歌部分加入了一段类似城市节奏的鼓点采样,与她原本擅长的民谣风格形成了有趣的碰撞。
林晓薇来看她,见她顶着两个黑眼圈,屋里到处都是写满音符的废纸,心疼不已:“念念,你别太拼了,身体要紧啊。”
苏念瑾抬起头,眼睛却亮得惊人:“晓薇,我觉得这次和之前不一样,我好像找到了一点感觉。”她抱起吉他,轻声弹唱了刚刚完成的主歌部分。
林晓薇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认真地说:“念念,这首歌我觉得能行。它好像既有你以前的温柔,又多了一点力量感。”
“真的吗?”苏念瑾欣喜地问。
“当然!”林晓薇用力点头,“比上次那首还好!看来你遇到的那个‘创业大叔’,不但给你打了鸡血,还给了你灵感啊?”
苏念瑾脸微微一红:“什么大叔,人家也没多大。不过他说的有些话,确实点醒了我。”
在修改歌曲的间隙,苏念瑾偶尔会想起黄知璟,但那天过于匆忙,连名字都忘了问。她有些自嘲地想,或许那天之后,他们不会再有任何交集了,他之于她,不过是人生低谷中一个善意而短暂的过客。
黄知璟这几天则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忙得脚不沾地。
他亲自拜访了几家主要的供应商,靠着过往积累的信誉和诚恳的态度,勉强争取到了一些宽限期。他约见了一些潜在的投资人,虽然收获的依旧是谨慎的观望和礼貌的拒绝居多,但他没有流露出丝毫气馁。
“曙光计划”是他们公司倾力打造的一个智能管理系统,针对的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市场前景很好,但前期研发投入巨大。现在,资金链的断裂让这个项目的后续开发岌岌可危。
这天晚上,他再次加班到深夜,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电脑屏幕上,是“曙光计划”复杂的技术架构图。
他鬼使神差地,又点开了手机里的一段录音,是那天在咖啡厅,苏念瑾轻声为他哼唱的那几句旋律。当时他悄悄按下了录音键,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或许只是因为,在那焦头烂额的一天里,那清澈温暖的歌声,是唯一让他感到片刻宁静的东西。
歌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很简单,甚至有些稚嫩,却奇异地抚平了他心头的些许焦躁。
他闭上眼,想起女孩那双带着泪光却依然明亮的眼睛,也不知道她的曲子怎么样了,如果能再见到她就好了。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想法,他被自己吓得睁了眼。
黄知璟望向窗外的夜色,目光深沉。他能为自己和公司的困境找到无数种解决方案,哪怕希望渺茫也会去尝试。但对于那个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孩,他能做的,似乎也只有这样在她可能走过的道路上,悄悄为她亮起一盏或许微不足道的灯。
他不知道这盏灯能亮多久,也不知道她是否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坚持走到灯光之下。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的公司能否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