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第三章 论道珞珈山

作者:愿为小相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自“老通城”那晚之后,珞珈山的春日,在江馨眼中似乎又添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她照常上课、去图书馆、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但思绪的某个角落,总会不经意地浮现出那个穿着挺括西装、谈吐从容的身影。


    她原以为见面只是兄长安排下的一次寻常相识,过后便会各自归于人海。没想到,几天后的午后,她在图书馆查阅教育学的资料时,熟悉的声音在身旁低低响起。


    “江小姐,这么巧。”


    江馨抬头,看见张飞洋站在过道旁,手里拿着两本厚重的医学期刊,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似乎对她的出现也有些意外。


    “张医生。”江馨放下笔,站起身,礼貌地回应,“您来查资料?”


    “是,找些最新的外科文献。”张飞洋扬了扬手中的期刊,目光落在江馨摊开在桌上的书籍和写满娟秀字迹的笔记本上,“江小姐在做功课?”


    “在准备一篇关于战时民众教育的论文。”江馨如实相告。


    张飞洋眼中流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战时教育?这是个很重要也很有挑战的课题。不知江小姐的主要观点是?”


    或许是那晚的交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或许是张飞洋的态度始终真诚而平等,江馨没有过多拘束,简要地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战时的教育不应中断,反而应更注重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生存技能和坚韧意志,尤其是对流离失所的儿童。


    张飞洋听得很专注,不时提出几个深刻的问题,或表达自己的赞同。他的见解往往一针见血,显示出广博的学识和独到的眼光。两人站在图书馆安静的书架间,低声交谈了许久,直到管理员的咳嗽声提醒他们注意音量。


    “这里说话不太方便,”张飞洋略带歉意地压低声音,“不知江小姐论文资料可查得差不多了?若是方便,不如出去走走?珞珈山的春日景色正好,边走边聊,或许思路更开阔。”


    提议有些突然,但江馨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听着鸟鸣,又感受到对方言辞间的恳切,犹豫片刻,便点了点头:“也好。”


    四月的珞珈山,绿意葱茏,生机勃勃。山径两旁,晚樱还未完全凋谢,与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交织在一起。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


    两人沿着较为僻静的山路缓缓而行,起初,话题还围绕着江馨的论文展开,但不知不觉,便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张医生认为,在当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救国’之道?”江馨抛出了盘旋在她心中许久的问题。她想知道,受过西方顶尖教育、拥有精湛医术的精英,如何看待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张飞洋没有立即回答,他放慢脚步,目光望向远处山脚下若隐若现的长江江面,沉吟了片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若在回国前,我或许会毫不犹豫地说,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我们落后太多,亟需现代化的知识与技术来强健体魄、发展经济。”


    “那现在呢?”江馨追问,她能感觉到他话里的转折。


    “现在……”张飞洋轻轻吁了口气,语气变得有些沉重,“我亲眼见了太多。在伤兵医院,我能用手术刀取出子弹,缝合伤口,挽救一个个具体的生命。这很重要,也让我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价值。但有时候,我会想,我救活一个士兵,他伤愈后重返战场,可能下一刻又会倒在另一颗子弹下。而制造子弹和创伤的根源,又是什么?仅仅靠医术,甚至靠发展实业,似乎并不能真正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他的话语里带着深切的困惑与无力感,让江馨有些意外。她原以为,像他这样背景的人,会更笃信技术和精英的力量。


    “我哥哥常说,”江馨轻声接话,声音在山间的清风里显得格外清晰,“身体的创伤易治,人心的痼疾难医。若不能唤醒亿万民众,革除旧弊,建立起真正独立、自由、富强的新国家,那么任何局部的改良,都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江馨说这话时,眼神明亮而坚定,与平日里温婉的外表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这是哥哥江铭常对她讲起的道理,已深深植根于她的心中。


    张飞洋停下脚步,转过身,认真地注视着江馨。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不再是医生看待病人的专业审视,也不是绅士对待女士的礼貌欣赏,而是对等的、思想层面的探究与震动。


    “唤醒民众……革除旧弊……”他重复着这几个字,若有所思,“江小姐,不,我可以冒昧地称呼你江馨吗?你的见解,令我惊讶,也令我深思。说实话,在国外时,留学生们也常常激烈辩论这些问题,但往往流于空谈。回国后,见到真实的苦难与复杂,反而有时会感到迷茫。今日听你一席话,倒让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他突然提出直接称呼她的名字,江馨脸颊微热,却没有反感,反而觉得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尊重。她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张医生。”


    “你也不必总是张医生这般客气了,叫我飞洋就好。”他微笑起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恰好落在他脸上,柔和了略显冷峻的线条。


    “飞洋……兄。”江馨从善如流,却在称呼后加了个“兄”字,既表示了亲近,又守着一定的分寸。


    张飞洋笑了笑,没有在意这个细节,继续刚才的话题:“所以,你认为教育,尤其是启迪民智的教育,是‘医心’的关键?”


    “我认为是基础之一。”江馨边走边说,语气平和却坚定,“一个国家,不能只有少数精英醒着,而大多数民众浑浑噩噩。哥哥说过,力量源于民众。只有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明白为何而战、为何而生,才能凝聚起真正不可战胜的力量。这需要教育,需要宣传,需要一点一滴地去改变。”


    她顿了顿,看向张飞洋:“而飞洋兄你所做的,救治伤兵,保全国家的卫士,同样是至关重要、直接有力的贡献。身体的创伤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再崇高的理想也会随之湮灭。你们的工作,是在为这个国家的血脉续命。”


    她的话语,既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又充满了对对方工作的理解与尊重。她没有简单地褒扬或贬低任何一种救国路径,而是看到了它们各自的价值与内在联系。


    张飞洋静静地听着,心中涌动久违的激荡。他接触过许多女性,其中不乏才华横溢者,但像江馨,既有传统闺秀的温婉得体,又拥有清晰深刻的思想,并能如此坦诚、平等地与他进行精神层面交流的,实属罕见。她不像激进的青年空喊口号,也不像某些固守深闺的小姐不谙世事。她的坚韧和觉悟,是内化于言行之中的,像山间清泉,沉静而富有力量。


    “你说得对。”他由衷地说,“或许,‘医身’与‘医心’本就一体两面,缺一不可。能听到你这样清醒的声音,是我的荣幸。”


    他的称赞发自内心,目光温暖。两人相视一笑,先前的些许陌生感荡然无存。基于相互理解和思想共鸣的亲近感,在春日山间的漫步中滋生。


    他们继续向上攀登,话题也更加随意起来。张飞洋会说起在国外求学的趣事见闻,江馨则分享校园里的点滴和流亡路上的经历。笑声时不时在山间回荡。


    快到山顶时,有一处视野极佳的平台。两人并肩站立,俯瞰着蜿蜒东去的长江,以及江对岸的汉口、汉阳。山河壮阔,但在那一大片灰蒙蒙的建筑上空,似乎总笼罩着无形的战争阴云。


    “不知道这样的景色,还能安宁多久。”江馨轻叹道。


    张飞洋沉默了片刻,声音低沉而坚定:“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尽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无论结果如何,无愧于心便好。”


    江馨转头看他,看到他眼中映着山河的光影。心中微微一动,难以言喻的信任与契合感,悄然扎根。


    下山的路,似乎比上山时轻快了许多。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他们都隐约感觉到,偶然的“论道”,仿佛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桥的另一端,是未知,却也是彼此眼中闪烁的、微光闪烁的星火。


    [竖耳兔头]来了来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三章 论道珞珈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