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章 德阳殿风云

作者:小惠妹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庆功宴的喧嚣尚在洛阳城头缭绕,翌日清晨,南宫德阳殿内却已笼罩在一片异样的肃穆之中。


    文武百官依品阶肃立,然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色——


    有功臣的意气风发,有旧臣的忧心忡忡,更有观望者的忐忑不安。


    曹操身着朝服,腰佩太后所赐宝剑,立于御阶之下首位。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满朝公卿,如同猛虎审视着自己的领地。


    珠帘微动,何太后与少帝刘辩升座。短暂的朝仪之后,曹操向前一步,朗声道:


    “太后,陛下,臣有本奏。”


    整个德阳殿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洛阳经此大难,虽赖太后洪福、将士用命得以保全,然臣观当今局势,为社稷长治久安计,为中兴汉室大业故——”曹操声音陡然提高,


    “臣恳请迁都许县!”


    “迁都”二字如同惊雷,在德阳殿内炸响。


    短暂的死寂后,太仆鲁旭第一个出列,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激动得胡须颤抖:


    “曹公!万万不可!洛阳乃高祖所定之都,光武中兴之地,二百载基业,宗庙社稷所在!岂能轻言迁都?此乃动摇国本之举!”


    太尉杨彪也随之出列,语气沉稳但立场鲜明:


    “曹公,迁都非同小可。”


    “洛阳虽经战火,然宫室犹存,宗庙尚在。”


    “且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辐辏,若轻易弃之,恐失天下人心!”


    一时间,殿内议论纷纷,大多是对迁都之议的质疑。


    曹操神色不变,待议论声稍歇,方才缓缓踱步至殿中。


    他目光如电,扫过众臣:


    “诸公口口声声''祖宗基业''、''天下之中'',本公试问:


    董卓焚掠之时,这祖宗基业何在?十常侍祸乱宫闱之时,这天下之中可曾护得天子周全?”


    他声音陡然转厉:


    “诸公莫不是要太后与陛下,守着这一片废墟,做那亡国之君吗?”


    这番话掷地有声,许多大臣都低下了头。


    议郎许靖出列反驳:


    “曹公此言差矣!洛阳乃天下根本,岂能因一时困顿而轻弃?”


    “当年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不也定都洛阳?此乃天命所归!”


    曹操闻言大笑:


    “许议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光武皇帝定都洛阳,是因时制宜。如今天下大势已变,岂能墨守成规?”


    他大步走向殿门,手指远方:


    “诸公可敢与本公同登城楼一观?”


    “北有袁绍虎视冀州,东有袁术盘踞南阳,西有董卓败而不亡,南有刘表坐拥荆襄!”


    “洛阳已是四战之地,危如累卵!”


    太常种拂颤巍巍出列:


    “曹公,老臣在洛阳六十载,宗庙、陵寝皆在此地。若迁都许县,祖宗祭祀何以维系?此乃不孝啊!”


    曹操转身,目光炯炯:


    “种公!孝道之大,在于保全宗庙,延续国祚!”


    “若守在此地,致令社稷倾覆,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他环视众臣,声音响彻大殿:


    “在洛阳,我等是守成之臣;”


    “在许县,我等是开基之臣!”


    “诸公是要做那抱残守缺的庸臣,还是愿随本公做那中兴汉室的功臣?”


    这时,一直沉默的荀彧出列,向御阶和众臣行了一礼:


    “诸公,曹公之议,实为深谋远虑。”


    “彧近日核查府库,洛阳存粮仅够三月之用。而许县周边,沃野千里,正是屯田养兵之地。”


    他转向那些担忧礼仪的官员:


    “至于都城规制,可先以许县为行在,待天下安定,再议还都。此乃权宜之计,非弃旧都也。”


    荀彧的这番话,有理有据,让许多官员陷入了沉思。


    就在朝堂之上争论不休之际,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浑身浴血的斥候踉跄而入,嘶声禀报:


    “急报!袁绍大军已至河内,距洛阳不足二百里!”


    斥候的急报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泼入冷水,德阳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袁本初来了?”


    “河内距洛阳不过三日路程!”


    “这该如何是好?”


    刚才还义正辞严反对迁都的大臣们,此刻个个面露惊慌。


    先前慷慨陈词的鲁旭、杨彪等人也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曹操却显得格外镇定。他缓步走向那名斥候,沉声问道:“袁绍兵力几何?是何旗号?”


    “清君侧?”曹操冷笑一声,转身面向众臣。


    “诸公可听清楚了?袁本初这是要学董卓,以''清君侧''之名行篡逆之实!”


    他大步走回殿中,声音铿锵:


    “方才诸公还在争论迁都是否必要,如今袁绍大军压境,诸公是要留在洛阳坐以待毙,还是随本公移驾许县,以图后计?”


    太尉杨彪长叹一声:


    曹操环视众臣,见多数人已经动摇,便趁热打铁:


    “诸公!许县之利,本公再为诸公剖析:


    “其一,地处中原腹心,土地肥沃,易于屯田;”


    “其二,水陆通达,却无关隘束缚,进退自如;”


    他特意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员:


    “远离某些世家盘根错节之地,政令通达,再无掣肘!”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几个原本还想反对的大臣顿时噤声。


    年轻的议郎许靖仍不死心:


    “许议郎!”曹操打断他。


    “董卓方才败退,其残余势力仍在长安盘踞。此时去长安,岂不是自投罗网?”


    他走到御阶前,向珠帘后的何太后深深一揖:


    “太后明鉴!袁绍大军不日即至,迁都之事刻不容缓。”


    “臣愿以性命担保,必在许县为太后、陛下营造安稳之所,重振朝纲!”


    珠帘后沉默片刻,传来何太后清晰的声音:


    “曹爱卿忠勇体国,算无遗策。迁都之议,准奏。诸卿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太后懿旨既下,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反对。


    曹操立即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力:


    “荀彧听令!命你总揽迁都事宜,规划路线,调配物资!”


    “曹仁、曹洪!整备军马,明日清晨护送銮驾启程!”


    “典韦!率亲卫营护卫太后、陛下,不得有误!”


    一道道命令发出,整个朝廷立即高效运转起来。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洛阳城头时,一支庞大的队伍已经集结在城门外。


    銮驾华盖之下,何太后与少帝安然端坐。


    文武百官的车驾紧随其后,再后面是装载着典籍文书、金银细软的车辆,以及自愿跟随的百姓。


    曹操立马在队伍最前方,回望了一眼在晨光中巍峨依旧的洛阳城。


    这座承载着四百年汉室荣耀的帝都,此刻在他眼中,已经成为了过去的象征。


    “启程!”他挥鞭前指。


    队伍缓缓开动,如同一条长龙,向着东南方向的许县迤逦而行。


    沿途百姓扶老携幼,默默跟随,他们眼中既有离乡的哀愁,也有对新生的期盼。


    行进至午时,队伍已离洛阳三十余里。忽然前方一骑快马飞驰而来,马上斥候神色紧张: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尚未开口,身旁的关羽已然提刀勒马,丹凤眼微睁:


    “明公,关某愿往一会!”


    而另一侧的典韦更是跃跃欲试,瓮声道:


    “主公,让俺去捏碎那厮的脑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