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章 讲台

作者:林语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清华大学附中的一间空教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白板前那个穿着校服的少年身上。


    叶濯缨,十二岁,清华大一学生,刚刚入选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手捧“高教杯”载誉归来。而此刻,他正做着一件在旁人看来更加“疯狂”的事——在B站开设《高等数学》课程。


    第一课:ε-δ,不是天书是语法


    第一个视频的标题很朴素:【12岁清华生的高数笔记】第一期:从ε-δ语言开始理解极限。


    镜头前的叶濯缨没有任何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觉得ε-δ语言很抽象,像在玩文字游戏。”他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语气却冷静得像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其实它只是数学的‘语法’,告诉你怎样把‘无限接近’这句话写清楚。”


    他转身,在白板上流畅地写下那个让无数大学生头疼的定义:


    \forall \varepsilon > 0, \exists \delta > 0, \text{ s.t. } 0 < |x - a| < \delta \Rightarrow |f(x) - L| < \varepsilon


    “你看,它不过是在说:不管你要多接近(ε),我都能找到一个范围(δ),让函数值在这个范围内足够听话。”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随手画了一个带有震荡点的函数图像,用红笔标出关键位置,然后一步步拆解如何构造δ。整个过程没有炫技,只有清晰的逻辑推进,仿佛在带领观众完成一次严谨的思维探险。


    视频最后,他放下笔,看向镜头:“ε-δ不是考试的工具,它是你理解‘连续’的开始。而连续,是微积分的起点。”


    这条视频在发布12小时后冲上B站全站热门,弹幕彻底沸腾:


    · “我大一学了一年没懂,他12岁讲得我秒懂?”


    · “这逻辑链……我跪了”


    · “叶神,你是我唯一的神!”


    · “清华附中校服是本体吗?”


    第二课:微分方程,预测未来的语言


    三天后,第二个视频发布。背景换成了清华大学实验室的一角,他身后是一面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墙。


    “微分方程,是数学对‘变化’的描述。”他开门见山,“从天体运动到传染病传播,它都在背后默默工作。”


    他选了一个经典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frac{dy}{dt}   P(t)y = Q(t)


    “很多人背公式,但我想带你看看它为什么长这样。”他从“如何让左边变成乘积的导数”这个直觉出发,自然地引出“积分因子”的概念,完整推导出通解公式。过程中,他偶尔会停顿,说:“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乘这个 e^{\int P(t)dt} ?”


    这种互动式的讲解方式,让弹幕再次疯狂:


    · “他甚至在等我们思考……”


    · “我居然在B站上懂了积分因子!”


    · “这推导比我们教授讲得还优雅”


    · “他才十二岁???”


    视频结尾,他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这个方法是‘高教杯’决赛我用过的,不过那道题是三维的。”


    青云初现:150万粉丝的“叶神”


    两个视频在发布48小时内,播放量分别突破800万和600万,直接冲上全站热门第一。评论区除了“膜拜”和“泪目”,还出现了大量高校学生、中学竞赛党、甚至大学教师的专业讨论。


    更让人惊叹的是,叶濯缨没有回复任何评论,却在视频简介中写了一行小字:


    “数学是语言,我只是在翻译。欢迎来到我的频道。”


    这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格局,让他的粉丝数在一周内突破150万。


    有细心的网友截取了他视频中一闪而过的笔记本封面,上面手写着一行清秀的字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风,得自己造。”


    十二岁的叶濯缨,就这样在清华园的教室里,用两支马克笔、一面白板,为自己造出了第一阵“好风”。而这阵风,即将吹向更远的地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