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联姻余温尚存,叶家老宅的书香墨韵中又添了一抹理性的光辉。十二岁的叶濯缨,在新年伊始,便以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再次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学术荣誉的殿堂之上。
一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杯)的决赛现场却气氛热烈,暖意融融。能进入最终角逐的,无不是来自各大顶尖高校的数学尖子,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或凝神思索,或奋笔疾书,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竞争气息。
然而,在这群至少年长他十岁的竞争者中,一个身影显得格外突兀——叶濯缨。他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身姿依旧挺直,穿着清华的校服,面容稚嫩,却带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沉静。他没有左顾右盼,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紧张,只是安静地看着桌上的试卷,仿佛周遭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监考老师和其他参赛者最初也难免投去好奇甚至略带质疑的目光,但当他拿起笔,开始在答题纸上流畅书写时,那些目光逐渐变成了惊愕与难以置信。
决赛题目难度极高,涉及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拓扑学等研究生层次的深刻内容,考验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许多资深参赛者都在某些题目上蹙眉停顿,苦苦思索。
而叶濯缨的笔尖几乎未曾停歇。
他的解题过程简洁、优美,如同他下棋时的落子,精准地直击问题核心。一些需要繁复计算才能迂回接近的答案,他往往能通过巧妙的变换和深刻的洞察,找到一条简洁的路径,几步之内便抵达终点。他的草稿纸上异常干净,只有寥寥数笔关键推导,大部分演算似乎都在他那远超常人的大脑中瞬间完成。
交卷铃声响起时,叶濯缨平静地放下笔,如同完成了一次普通的课堂练习。
成绩公布,毫无悬念。叶濯缨以绝对高分,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杯)一等奖。当颁奖嘉宾念出“清华大学,叶濯缨”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充满了对这位年仅十二岁少年的敬佩与叹服。
“高教杯”的含金量在学术界毋庸置疑。叶濯缨的夺冠,瞬间在清华校内乃至全国高校圈引发了新一轮的轰动。
“十二岁拿高教杯一等奖?!这真的是人类吗?”
“我导师说他那道拓扑题的解法,他想了半天才看懂……”
“叶神这是要横扫所有数学奖项的节奏啊!”
“给跪了,原来我和学神之间的差距,比我和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还大……”
清华大学的官网和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第一时间发布了喜讯,配图是叶濯缨在颁奖典礼上手捧奖杯的照片。照片上的少年,依旧没什么夸张的表情,只是眼神比平时更亮了一些,仿佛蕴含着对未知数学世界更深沉的探索**。
叶家自然也为之骄傲。叶守拙和程宥文看着小儿子取得的成就,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叶濯舟更是直接包下了一家高级餐厅为弟弟庆祝,顾兆和也特意到场,送上了一份珍贵的数学古籍影印本作为贺礼。
面对如潮的赞誉,叶濯缨的反应依旧平淡。他将奖杯随手放在书架上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与之前的围棋奖杯并列。对他而言,奖项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之美更深一层的体悟,以及那种攻克难关后纯粹的心智愉悦。
他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领奖后的第二天,便准时出现在清华的图书馆和实验室,继续他日常的学习和研究。仿佛“高教杯”折桂,只是他探索之旅中一个顺理成章的路标,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方——那片属于高斯、属于拉马努金、属于所有数学先驱们曾经仰望并试图征服的璀璨星空。
十二岁的数学之星已然升起,光华夺目。而在那光华之下,是叶濯缨永不满足、向着真理深处不断迈进的、沉静而坚定的步伐。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年龄,从来不是衡量智慧与成就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