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章 秋潭影

作者:钱阿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秋意渐深,澄音馆庭院内的梧桐叶已染上浅黄,偶有几片随风旋落,悄无声息地覆在青石板上。容澈坐于窗下,面前摊开的并非经史子集,而是一本看似寻常的《乐府诗集》。他指尖拂过书页,目光沉静,仿佛沉浸在那些古老歌谣的意境之中。


    高盛再次到来,此番未带任何器物,只捧着一卷用明黄绫子包裹的物事,神色较往日更为恭谨。


    “殿下,王爷偶得前朝书法大家褚承嗣的一幅真迹《秋兴赋》,知殿下雅好文墨,特命奴才送来,请殿下赏鉴。”


    绫子解开,露出一幅略有年代感的卷轴。缓缓展开,笔力遒劲潇洒,墨色酣畅淋漓,确是真迹无疑,价值连城。这份“赏鉴”,与其说是馈赠,不如说是一场更为精巧的试探。褚承嗣此人,在前朝以气节著称,其字亦带孤高风骨。


    容澈起身,目光落在字迹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欣赏与惊叹。“褚公真迹,神采飞扬,果然名不虚传。王爷厚赠,容澈受之有愧。”他并未急于触碰画卷,只是细细观摩,片刻后,才似不经意般轻声道,“观此笔意,洒脱不羁,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适。只可惜,如今山河动荡,边关不宁,此等心境,终究是奢望了。”


    他将话题从书法本身,引向了家国时局,语气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感慨,眼神却清澈地望向高盛,仿佛只是随口一言。


    高盛笑容不变,躬身道:“殿下心怀天下,王爷知晓,必感欣慰。王爷亦常言,字如其人,观字可知风骨。殿下觉得,褚公之风骨,在于避世,还是在于……有所不为?”


    此话机锋暗藏,直指容澈方才那句“奢望”是意在避世,还是另有所指。


    容澈闻言,唇角微扬,露出一抹清淡如菊的笑意,他伸出修长的手指,虚悬于画卷之上,沿着某个字的笔走势轻轻勾勒,并不触及纸面。“风骨在心,不在形迹。褚公笔下纵有闲云野鹤之姿,内里藏的,未必不是忧国忧民之思。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高总管,你说是不是?”


    他避开了直接的答案,以虚对虚,将问题巧妙地反弹回去,言语间既抬高了谢玄“字如其人”的观点,又将自己的立场包裹在模棱两可的玄机之中。


    ———


    擎苍阁内,谢玄听着高盛一字不差的回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冰冷的兵符。


    “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他低声重复着容澈的话,眼中神色变幻莫测。这话答得滴水不漏,既像是表明自己安分守己,又像是暗示自己等待时机。这个容澈,每次对话,都像是在精心编织一层又一层的迷雾。


    “他观摩字迹时,神情如何?”


    “回王爷,极为专注,似沉浸其中。手指虚划,颇有几分行家姿态。”


    “可有临摹之意?”


    “未曾表露,只赏鉴片刻,便让奴才收好了。”


    谢玄挥退高盛,目光落在窗外。秋日天空高远,却带着一丝肃杀。容澈对书法确有见识,那份欣赏不似作伪。但他最后那几句关于“风骨”与“有为无为”的话,才是真正的重点。他在借褚承嗣的字,向自己传递某种信息?还是仅仅为了掩饰真实意图?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宣纸,提笔蘸墨,却久久未落笔。脑海中浮现的,竟是容澈那双沉静如秋潭的眼眸。那潭水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波澜?


    ———


    澄音馆内,字画已被妥善收好。容澈独立窗前,看着庭中落叶纷飞。方才与高盛那一番言语交锋,看似平淡,实则耗费心神。谢玄送字画的用意,他心知肚明。他必须接招,却又不能接得太明显。


    他回到书案前,并未临摹那幅《秋兴赋》,而是铺开一张普通的宣纸,默写起一首词句婉约、毫不涉及时政的《鹧鸪天》。笔迹依旧工稳,不见锋芒。


    写至“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时,他的笔尖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这般旖旎风光,与他此刻身处之境,何其遥远。他搁下笔,看着未干的墨迹,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疲惫,旋即又被深沉的平静取代。


    他知道,谢玄此刻必然也在揣测他的一言一行。这场无声的较量,如同深海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内里却汹涌澎湃,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


    秋风穿过半开的窗,带来一阵凉意,也带来了远处校场上士兵操练的、隐约的呼喝声。在这繁华与危机并存的王府深处,他如同一片秋叶,看似随风飘零,实则根系深扎,于无声处,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