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文件带来的振奋,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星火”研究所核心层心中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更庞大的压力已如乌云般笼罩下来。
时间不等人。
秦念的行动快得惊人。
立项文件下达四十八小时后,一支精干的先遣勘察小队已集结完毕。
成员包括技术总负责秦念、结构专家张海洋、电磁专家李文军,以及两位总部指派的顶尖地质与气象专家。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国宝级的苏清河院士也坚持要亲自前往。
“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到走不动路的时候。”
苏清河摆摆手,制止了秦念和赵康的劝阻,他的眼神锐利而坚定,
“风啸岭的电磁环境和地质构造是‘天眼’的根基,不去亲眼看看,光靠数据,我心里不踏实。
别把我当瓷娃娃,搞科研的,脚底没泥怎么行?”
赵康见苏老心意已决,知道再劝无益,只能看向秦念:“秦工,苏老和整个团队的安全,就交给你和陆野同志了!
万事小心,数据要拿回来,人更要平安回来!”
陆野率领的一个班“利剑”突击队精锐,负责全程护卫,他们如同沉默的影子, 快速融入队伍,眼神警惕地扫视着一切。
目标——风啸岭!
出发前夜,秦念在整理装备时,苏清河敲开了她的房门。
他没有多言,只是将一本边角磨损严重、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电磁波传播理论与复杂环境效应》旧书郑重地塞到她手里。
“风啸岭,我年轻的时候跟着勘探队去过外围。”
苏清河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那里的磁场很‘邪性’,气流也乱。
这本书里的笔记,是我这些年对一些特殊环境下电磁现象的点滴思考,或许能给你们提供点思路。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这种开天辟地的头。
稳住心神,胆大心细,我们前线见。”
秦念重重点头,将书小心地贴身收好。
这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传承。
前往风啸岭的路途,本身就是一场严酷的考验。
时值盛夏,但通往深山的简易公路却异常崎岖颠簸。卡车在坑洼的路面上剧烈摇晃,车厢里弥漫着尘土和汽油混合的味道。
随着海拔不断攀升,茂密的针叶林逐渐被低矮的灌丛和裸露的岩石取代。
空气并未因海拔升高而变得凉爽,反而带着一种闷热的潮气。
浓重的山雾如同巨大的白色幕布,时聚时散,能见度骤降。
更可怕的是山风,毫无征兆地从峡谷中呼啸而出,带着尖锐的哨音,疯狂地撕扯着卡车的篷布,试图将整辆车掀翻。
“这鬼地方!这风……简直像妖怪在嚎!”
一名年轻的地质专家死死抓住车厢栏杆,脸色发白地抱怨。他刚从地质大学毕业不久,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极端环境的历练。
张海洋脸色凝重,他利用车辆短暂停歇的间隙,顶着狂风将便携式气象站伸出车外。
仪器屏幕上跳跃的数据让他眉头越锁越紧:“平均风速七级,阵风超过九级!湿度百分之八十五!气压变化剧烈!
这地方的气候太极端了,常规的建筑材料和高强度钢,在这种长期大风和高湿环境下,疲劳寿命会大打折扣!”
李文军则更关心无形的敌人。他手持特制的宽频段频谱仪,屏幕上的信号图谱杂乱得如同暴风雨中的海面,背景噪声强度远超平原地区数倍。
“复杂电磁环境确认存在大量未知干扰源,频段覆盖很广。
这不仅仅是对接收灵敏度的挑战,更可能对雷达发射机本身造成谐波干扰和能量反射!
我们需要更详细的本地频谱特性分析,否则‘天眼’可能变成‘瞎子’甚至‘自残’!”
苏清河默默听着,时而眯眼感受着风的方向和湿度变化,时而抬头望向雾蒙蒙的山巅,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划动着什么,似乎在心算着复杂的公式。
秦念默不作声,走在队伍最前面。
她的【环境信息素捕捉与分析】能力已悄然开启到最大功率。
大量细微到极致的信息如同潮水般涌入她的意识:
空气中水汽分子在不同海拔和地形下的凝聚规律、岩石缝隙中某种特殊磁性矿物散发的微弱但持续的辐射扰动、气流穿过特定嶙峋山脊时产生的、能让人内脏共振的低频次声波……
这些庞杂的信息流在她的脑海中与系统知识库内储存的全球各种极端环境数据进行着飞速的比对、建模、推演。
她的大脑如同一台超高效的生物计算机,处理着常人无法感知的数据。
“不是简单的恶劣,”秦念在心中默念,“这里的风、水、岩石、磁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充满‘恶意’的生态系统。
它在排斥,或者说,在考验任何外来者。”
徒步攀爬最后一段近乎垂直的岩壁时,暴雨不期而至。
豆大的雨点被狂风裹挟着,如同子弹般打在脸上,生疼。能见度几乎降为零。绳索湿滑,岩壁冰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每向上攀爬一米,都是对意志和体力的极限考验。
“利剑”队员们展现出惊人的专业素养,他们利用身体和工具,为科研人员构筑起一道相对安全的人体屏障。
陆野更是寸步不离地跟在秦念和苏清河身后,确保万无一失。
当队伍终于挣扎着登上预定建站的主峰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连见多识广的苏清河和“利剑”队员们都为之动容。
脚下是翻滚的云海,如同咆哮的白色巨兽,深不见底。
四周是茫茫雾墙,狂风在峰顶毫无阻碍地肆虐,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卷起地上的碎石和积水,形成一片混沌。几块巨大的、如同被巨斧劈砍过的黑色怪石,在浓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蛰伏的远古凶兽。
空气中弥漫着雨水、泥土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味道。
“就是这里了。”秦念的声音不大,却奇异地穿透了狂风的咆哮,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她迎风而立,雨水瞬间打湿了她的头发和外套,贴在她略显单薄却异常挺拔的身躯上。
她的目光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过这片仿佛被世界遗忘的绝域。
“未来的‘天眼’,将在此处睁开,凝视远方,洞察一切敢于来犯之敌。”
她走到一块巨大的黑色岩石旁,手指拂过表面那被无数年风刃切割出的、深达数厘米的痕迹,那痕迹冰冷而粗糙,记录着岁月的残酷。
“环境确实恶劣,恶劣到超乎想象。”秦念转过身,面对着她的队友,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决绝,
“但正因为如此,这里才是‘天眼’最好的基座!因为我们的敌人,绝不会选择风平浪静的地方对我们发动攻击!”
“风大?”她的目光看向张海洋,“我们就设计出能驯服狂风的流线型天线罩和超强支撑结构!
用动态风载计算模型,让整个基地‘随风而动’,卸掉力量,而不是硬抗!”
“天冷潮湿?”她看向李文军和负责电子系统的队员,“我们就研发耐超低温、防冷凝的密封电子舱和特种元器件!给‘天眼’的心脏穿上最保暖的‘棉衣’!”
“地质复杂,电磁环境恶劣?”她的目光最后落在苏清河和那位地质专家身上,“我们就采用深桩基础结合岩锚技术,把根扎进大地深处!
同时,苏老师,我们需要设计出能够自适应滤波、智能抗干扰的信号处理算法,让‘天眼’能在噪声的海洋里,精准捕捉到那一丝微弱的信号!”
她猛地一挥手,仿佛要劈开眼前的浓雾和风雨:“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卑微地适应环境!而是要让环境,来适应‘天眼’的需求!
如果这里的风不肯听话,那我们就把雷达站,建得比风更坚韧!如果这里的寒冷和湿气能侵蚀钢铁,那我们就创造出不会被侵蚀的‘不朽之躯’!
如果这里的电磁环境混乱如麻,那我们就做那把快刀,斩断这团乱麻!”
她的话语,如同在狂风暴雨中点燃的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瞬间驱散了队员们心头的阴霾、疲惫和那一丝潜藏的畏难情绪。
张海洋下意识地挺直了因负重和风雨而有些佝偻的腰板,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李文军推了推被雨水模糊的眼镜,眼神变得无比专注。
连那位年轻的地质专家,也用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紧紧握住了手中的地质锤。
苏清河看着秦念,眼中满是欣慰和激赏。
初步勘察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持续了三天。
每一天都是对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
他们收集了岩石样本、土壤数据、详细的风速风向变化记录、不同点位不同时间的电磁频谱快照……数据庞大而琐碎。
返程的路,因为连日的暴雨变得更加艰险,不时遇到小型滑坡和泥石流。
但每个人心中都揣着一团火,一团名为“征服”与“创造”的火。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抵达相对安全的低海拔营地,精神稍有松懈之际,一直如同猎豹般警惕的陆野突然举起拳头,打出一个凌厉的手势!
整个队伍瞬间静止,所有“利剑”队员无声散开,形成护卫圈,将科研人员护在中心,枪口指向外侧。
“有情况。”陆野的声音通过微型耳麦传入秦念和几位核心成员耳中,冰冷而镇定,
“十点钟方向,一百五十米左右,灌木异常晃动,反光规律不对。不是动物。”
秦念心头一凛。
【危机感知】能力瞬间提升到极致,她能清晰地“嗅到”空气中弥漫开的一丝若有若无的、与周围自然环境格格不入的“气味”——那是经过伪装的化学纤维、金属和一丝……冰冷的杀意。
至少有两个,不,是三个陌生的、带着明确敌意的气息,正借助地形和植被的掩护,如同毒蛇般悄无声息地向他们靠近。
风啸岭的绝密勘察,果然被盯上了!
喜欢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请大家收藏:()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