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7章 新的蓝图,“天眼”开眸!

作者:临晚不晚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星河二号”稳定运行的嗡鸣声,如同“星火”研究所强劲而平稳的心跳,日夜不息。


    这声音传入秦念耳中,是慰藉,更是催征的号角。


    她知道,在这看似平稳的运行之下,是无数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和愈发紧迫的国家需求。停滞,即是落后。


    郑文渊带来的关于境外某个与“环球动力”关系密切的顶级学术机构启动“认知地平线”基础研究计划的风声,以及“泰山”首长那句沉甸甸的“未来五到十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力’?


    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的询问,像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层层紧迫的涟漪。


    对手已在布局更前沿的基础研究,我们绝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追赶。


    她没有选择召开大规模会议,而是将苏清河、李文军、吴思远这三位核心骨干请到了自己那间堆满资料、墙上挂满复杂架构图的办公室。


    这里更安静,也更适合进行一场决定未来方向的头脑风暴。


    墙上,一张巨大的国家地图旁,新挂上了一张西南地区的详细等高线图,一个醒目的、带着决断意味的红圈,清晰地标记在“风啸岭”的位置。


    “苏老师,李工,吴工,”秦念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她的声音沉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千钧重担压于肩也依旧岿然不动的沉稳,


    “‘星河二号’成了,我们打赢了一场关键战役。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时间,国家更对我们寄予厚望。


    我们不能,也绝不敢躺在功劳簿上。”


    她走到地图前,修长的手指精准地点在“风啸岭”那个红圈上,目光如炬,扫过在场三人:


    “总部已在严密论证一个代号‘守望者’的远程预警雷达系统,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天眼’。


    一期工程的选址,这里,是目前技术分析和战略推演下的最优解,但同时也是风险最大、挑战最艰巨的选择。”


    苏清河扶了扶厚厚的眼镜,镜片后睿智而沧桑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地图上那崎岖的等高线和标注的气候、地质数据:“风啸岭……战略位置没得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若能在此立足,我们的预警纵深可向前推进数百公里,意义重大。”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这里气候之恶劣,远超常人想象,强风、雷暴、冬季冰雪封山;地质结构复杂,存在活动断裂带;


    后勤保障线路漫长而脆弱。


    把这只关乎国运的‘眼睛’放在这里,是步险棋,也是步不得不走的妙棋。


    成功了,利在千秋;若有闪失……”他摇了摇头,未尽之语里充满了担忧。


    “险棋才值得下,也才能下出水平!”


    李文军接口道,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眉头微锁,已然进入了技术思考状态,


    “但苏老说的对,这险,首先就险在技术实现上。如此恶劣的环境,对雷达本身的性能、长期运行的可靠性、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尤其是信号处理能力,面对未来可能的海量目标信息和复杂电磁干扰,我们现有的技术储备,特别是实时处理能力,恐怕……”他顿了顿,留下一个令人深思的省略号,目光投向秦念,也扫过旁边的吴思远。


    吴思远一直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模拟着某种数据流。


    听到这里,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李工所言极是。


    硬件瓶颈或许我们可以想办法突破,但算法效率,尤其是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数据规模和实时性要求,是关键。我们能不能……在‘星河二号’的现有架构上做更深度的文章?


    比如,不再仅仅依赖通用的计算核心,而是为特定的、最耗时的雷达信号处理任务,设计专用的计算单元?


    就像一支舰队,不仅要有强大的旗舰,还要有配备特殊装备的护卫舰、驱逐舰,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秦念眼中闪过一丝极为赞许的光芒,吴思远的想法与她意识空间中某个剧烈闪烁的、关于“异构计算”的知识碎片不谋而合,甚至提供了一种更贴近这个时代工程实践的理解方式。


    “吴工的想法非常精彩,直指核心!”


    她毫不犹豫地肯定道,随即走到旁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唰唰几下画出一个简化的系统框图,


    “这就是未来计算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异构融合。让通用的‘星河’核心,负责复杂的任务调度、逻辑判断和全局控制,如同大脑;


    而专用的‘加速’单元,则专注于海量、规则性强的信号数据‘粗加工’和最底层的数学运算,如同高度条件反射的神经末梢。


    但这绝不仅仅是硬件设计的问题,它需要软件和硬件的深度协同,从算法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如何拆解、如何映射到不同的计算单元上。”


    她放下粉笔,粉尘在从窗户透进的阳光中飞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她的目光再次扫过被她的话语所吸引、陷入深思的三人,抛出了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具体的构想:


    “而这——为‘天眼’打造专属的算力引擎,仅仅是我们‘星火’下一步宏伟蓝图的一部分。综合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能力,我设想了三个主攻方向——”


    她用充满画面感和战略前瞻性的语言,将脑海中的蓝图娓娓道来:


    “一方面,是‘星河’自身的进化与超越。


    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我们内部可以称之为‘星河三号’。


    它的‘大脑’应该更聪明,更懂得自我管理和优化,能智能地协调CPU、专用加速单元等不同类型‘算力’的工作,高效应对像预警雷达这样数据潮汐般涌来、要求瞬息万变的任务。它的核心目标,是在国家最急需的战略计算任务上,


    实现相比‘星河二号’一个数量级——也就是十倍以上的有效算力提升!快到能够实时捕捉、并精准分析数千公里外一闪而过的、高速机动目标的细微轨迹;


    快到能够将全球气候的月尺度预测模拟时间,从数周缩短到几天!”


    “十倍?!”苏清河忍不住低呼出声,呼吸微微急促起来。


    他不是怀疑,而是被这个宏伟目标所震撼。这绝非简单的处理器堆砌,这意味着从底层架构、互联技术、存储系统到系统软件,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


    他仿佛看到了无数个需要攻克的理论难关和技术堡垒。


    “还有就是这只即将落子于风啸岭的‘国之重眼’。”秦念的手指再次重重敲在地图的红圈上,发出笃定的声响,


    “‘天眼’项目,将是我们‘星火’未来几年乃至十年内,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为之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雷达阵面,更是一个能实时处理海量回波信息、在强杂波和恶意干扰中精准锁定、识别、跟踪目标的‘超级神经中枢’。


    这不仅是造一台雷达,更是构建一个从边疆战略前哨直通国家决策心脏的、高效可靠的预警网络。


    而‘星河’系列提供的强大算力,就是滋养这条敏感而强健神经的、奔流不息的血液。


    算力与感知,将在这里深度融合,成为国家防空反导体系的基石。”


    她的描述,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变得清晰而富有使命感。李文军和吴思远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沉甸甸的责任。


    “另外一个就是,”秦念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她的同事们,语气中带着一种引导未来的自信,“我们要创造一个强大的‘专家助手’系统。


    它不是一个实体机器人,而是一套深度嵌入在‘星河’强大算力之中的、高度智能化的软件程序系统。


    它能学习、归纳、融合我们顶尖工程师、科学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思路和策略,能基于海量历史数据和物理模型,


    帮助科研人员在浩如烟海的设计方案和参数组合中,快速定位瓶颈、筛选最优解,甚至提出人类专家都未曾想到的、更优化的技术路径。


    目标是将高端芯片的设计迭代、复杂飞行器的气动模拟优化等关键研发过程的时间,从动辄数月,缩短到以周、甚至以天为单位!”


    秦念的描述,没有晦涩的术语列表,只有清晰震撼的目标、激动人心的远景和可感知的成效。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远处工地的施工声和几人有些粗重的呼吸声。


    苏清河仿佛看到了毕生追求的科研效率的极致;


    李文军脑中已经开始勾勒异构计算架构的细节;吴思远则对那“专家助手”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考着如何实现“机器学习”这一核心。


    “念念,你这格局……你这眼光……”苏清河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极度的兴奋与认可,


    “这是真正把算力从辅助科研的工具,提升到了支撑国家战略、赋能千行百业的国力基石的高度!好啊!太好了!


    我这把老骨头,说什么也得跟着你再拼一把,看看咱们到底能把这基石打到多深、多牢!”


    李文军用力点头,镜片后的目光充满了斗志:“秦工,方向明确了,剩下的就是干!异构架构的理论基础我们需要立刻深化,专用加速单元的指令集和微架构需要提前规划!”


    吴思远也深吸一口气,开口道:“秦工,您提到的‘专家助手’系统,其核心在于让机器具备从数据和经验中学习、归纳并辅助决策的能力。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相对成熟的数学优化理论和模式识别领域入手,先搭建一个原型,在‘天眼’的算法优化和‘星河’自身的运维调优上先行试用。”


    “这正是我想看到的!”秦念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团队的反应让她信心倍增,“这三个方向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天眼’的需求牵引着‘星河’的进化,‘星河’的算力支撑着‘专家助手’的成长,而‘专家助手’又反过来优化‘天眼’的算法和‘星河’的效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就是我们‘星火’未来的技术闭环!”


    “这只是我们初步确定的战略方向。”


    秦念的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冷静与务实,“前路必定布满荆棘,需要我们凝心聚力,一步步去跋涉,一个个难关去攻克。


    但今天,这个方向必须定下来,凝聚我们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决心与国家的迫切期待,第二天,郑文渊便亲自来到秦念的办公室,脸色凝重而庄严,将一份标注着“绝密·特急”的红头文件,郑重地放在了她的桌上。


    文件正式批准了“天眼”远程预警雷达系统一期工程(代号“守望者”)的立项。


    更让秦念心头一凛的是,文件中明确指示:由“星火”技术应用研究所承担“天眼”系统核心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单元的研制任务,秦念同志担任该分系统总设计师。


    与此同时,文件还附有一份“泰山”首长亲笔签发的、对西南前线大捷及“星河二号”成功的高度肯定与表彰令。


    表彰令的措辞极其罕见,其中一句写道:“……‘星火’之光,已呈燎原之势。尔等以科技为剑,铸盾国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望再接再厉,为国家铸就更多‘定海神针’!”


    “定海神针”!这四个字,如同洪钟大吕,在秦念心头震响。


    这既是无上的荣光,肯定了他们过去的成绩;更是如山岳般沉重的责任,压在了她和她所领导的“星火”团队肩上。


    郑文渊看着秦念,语重心长:“念念,总部把‘天眼’最核心的‘大脑’交给了我们,这是信任,也是考验。


    ‘泰山’首长的期望,你也看到了。下一步,怎么走,就看你们的了。”


    秦念深吸一口气,拿起那份沉甸甸的立项文件,指尖感受到纸张的微凉,也感受到了其承载的分量。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墙上地图那个醒目的红圈,眼神锐利如出鞘之剑,坚定如磐石。


    “请组织放心,‘星火’保证完成任务!”


    她知道,一场关乎国家天空安全、比研发“星河二号”更加艰难、牵扯更广、意义更深远的史诗级攻坚,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她,已然站在了这场攻坚战的最前沿。


    喜欢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请大家收藏:()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