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章 如何定义国家(二)

作者:是我老猫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哈特福德。


    清廷出洋肄业局监督吴子登,在1880年上任,作为一名典型的传统士人,他从未离开过“天朝”,直到奉命前来监督这群“留美幼童”。


    起因是朝中争论不休,正监督陈兰彬和副监督容闳已势同水火,于是新任命他前往接替陈兰彬。


    而他眼前所见,已经不是水土不服可以形容,简直是“经史错乱”。


    他所接管的,是一个他无法理解的世界。


    他的前任陈兰彬,乃至留美幼童倡议者容闳,似乎都在纵容一场渎职与背叛。


    他看到的是一群剪掉了辫子、或将辫子盘在头顶藏在西式礼帽下的叛逆。


    看到的是一群穿着剪裁合体的法兰绒运动服、在草地上追逐皮球、高声用英语呼喊“Play Ball!”的野蛮人。


    在哈特福德的“大清国驻美教育使团”总部,他更是被一张合影刺痛了,


    那些少年,詹天佑、黄开甲、梁敦彦等人,组成了名为“东方人”的棒球队,神态倨傲,与美国人无异。


    他走进这群学生的课堂,听到的不是《圣谕广训》,而是拉丁文法和微积分。他发现这些本应“凭中国十三经、二十一史,以纯正其心志”的少年,如今对中文所知甚少,也无心学习。他们非但中文荒疏,甚至达到了厌弃儒学的地步。


    更不可饶恕的,是他们沾染西俗、离经叛道。他们与美国女同学过从甚密,在教堂里参加礼拜,甚至有人信奉耶稣。


    容闳多次与他争辩,这个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认为这些都是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是吸收西方科技文化的代价。


    但他自己,孔孟之道的扞卫者,看到的只有“变且初服”——他们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外国人。


    他必须行动。他要向北京的王爷和大臣们揭露这场骗局。


    去年末,奏折抵达了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吴子登上奏,他认为,这项耗费巨资,甚至动用关税银两的计划,非但没有为大清培养出忠君爱国的栋梁,反而是在为外国增丁口之数。


    “他们应被立即召回,并在回国后受到严格看管。”


    北京的“顽固派”势力终于等到了他们需要的弹药。


    朝廷内部的争论尘埃落定。


    光绪七年,正式的谕旨下达:出洋肄业局,裁撤。所有学生,即刻归国。


    这场历时十年、寄托了曾国藩、李鸿章无尽希望的教育之路,戛然而止。


    ——————————————————


    旧金山港。


    太平洋邮轮公司的“阿拉斯加”拉响了汽笛,准备启程横渡太平洋,前往上海。


    第一批返回的留美幼童站在甲板上,目送着他们生活了近十年的“第二故乡”缓缓消失在视线里。


    詹天佑情绪难明。他刚刚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科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


    尽管他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但内心早已在计划。


    美国因铁路而强盛,他亲眼目睹了太平洋铁路的奇迹。


    他想,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就能为大清国造出同样的铁路,甚至是更好的铁路。


    在他身边,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邝景扬。


    他学的是矿业和土木工程。


    不远处,是唐绍仪和梁敦彦,黄开甲等等,情绪都很复杂。


    一边是离开美国寄宿家庭的悲伤——那些新英格兰地区的家庭曾给予他们真挚的欢迎和关爱 ,另一边,是回归祖国、效力国家的兴奋与憧憬。


    詹天佑的思绪回到了几个月前,当召回令抵达哈特福德时,他的洋父亲和他的教授四处奔走,甚至试图游说美国政府介入。


    可惜,什么也改变不了,


    他们的美国监护人、那些视他们如己出的美国家庭,在港口为他们哭泣送行。


    《纽约时报》等多家报纸为他们的召回鸣不平,称之为“清政府的愚昧与倒退”。


    但现在,那些声音都远了。


    悲伤过后,也有振奋,他们坚信,祖国正张开双臂,等待他们这批优秀的毕业生,回去开创矿山、铁路、电报和新式海军。


    航行是漫长而压抑的。


    他们以为自己是凯旋的工程师。


    他们不知道,在吴子登的报告抵达后,他们已经被重新定义为文化上的囚犯。


    ——————————————————


    上海,黄浦江,吴淞口。


    邮轮鸣响了悠长的汽笛,缓缓靠向码头。


    詹天佑、唐绍仪、黄开甲和其余的九十多名学生,穿上了他们最好的西装。


    这些西装是他们在美国的最后时刻,旧金山华人总会找了唐人街最好的裁缝为他们定做的。他们仔细地打理着领结,擦亮了皮鞋。挤在栏杆边,兴奋地眺望着码头。


    上海,这个他们中少部分人的故乡,这个大清国最繁华的口岸。


    或许他们内心也在期待着。


    他们期待着一场欢迎仪式。也许不是盛大的,但至少是体面的。


    他们期望看到总理衙门的官员,或是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的代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们期望看到“欢迎大清国出洋肄业局学生归国”的横幅。他们期望看到李鸿章总督的代表,来迎接他们这些国家自强运动的先锋。


    码头上,人头攒动,有洋人、商贩、苦力,还有看热闹的市民。


    但,没有人来迎接他们。


    汽笛声、缆绳的摩擦声、苦力的号子声……一切都嘈杂不堪,唯独没有他们期待的欢迎声。


    邮轮停稳了。舷梯放下。学生们拎着手提行李,依次走下。


    他们站在码头上,九十多名穿着西装、面带困惑的年轻人,在堆积如山的货物和好奇的目光中,显得格格不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没有官员。没有马车。没有欢迎。


    不知过了多久,几个身影从码头的人群中慢吞吞地挤了过来。


    为首的是一个穿着中式褂子、神情茫然的先生。


    他走上前,打量着这群“假洋鬼子”,犹豫地开口:“哪位是……吴监督?”


    吴子登监督早已先行一步,处理他的公务去了。


    这个陆先生显然对自己接过的任务毫无准备。


    他手里捏着一份名单,开始费力地清点人数。


    他似乎完全不明白眼前这些是什么人。在他眼里,他们不是耶鲁的工程师或哥伦比亚的学者,他们只是一批货物,是上海道台大人交代他接一下的“麻烦”。


    “都到齐了?”他用不耐烦的上海话问。


    学生们用英语和广东话互相询问,最后用生硬的官话回答:“齐了。”


    “跟我来。”陆先生叹了口气,转身招了招手。


    ——————————————


    陆先生为他们准备的“交通工具”出现了。


    不是他们在美国乘坐的舒适马车,也不是官员应乘坐的大轿,甚至不是普通的马车。


    那是几十辆独轮推车。


    这种车,在上海,是用来运送蔬菜瓜果、货物,或是最底层苦力的交通工具。


    学生们震惊了。


    “我们要坐这个?”唐绍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开玩笑吗?(Are you kidding?)”一个刚从耶鲁毕业的学生脱口而出。


    陆先生翻了个白眼:“啰嗦什么?上车!行李也放上去。”


    在陆先生的催促和码头苦力的推搡下,这群新英格兰的绅士们,狼狈地爬上了那些吱吱作响的独轮车,每辆车挤上两个人,旁边堆着他们的皮箱。


    一场“游行”开始了。


    独轮车队,吱吱嘎嘎地驶离了码头,进入了上海繁华的租界。


    这立刻引起了轰动。


    看热闹的人群迅速聚集起来。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滑稽的场面——一群穿着“洋服”的中国人,却像待宰的牲口一样被装在独轮车里。


    他们的西装,成了最大的笑柄。


    “假洋鬼子!”


    “看,假洋鬼子!”


    “辫子呢?他们的辫子呢?”


    “听说在番邦信了教,连祖宗都不要了!”


    “朝廷花钱养了一群反骨仔……”


    “看他们的样子!!”


    嘲笑声,混杂着独轮车刺耳的“吱嘎”声,钻进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


    他们在美国的十年,是赞誉,喜爱和尊重的十年。


    他们是洋父母的心头宝,是划船队的主力,是棒球队的明星,是学术奖项的获得者。


    而此刻,在他们引以为豪的祖国,在他们准备奉献一切的土地上,他们成了被公开羞辱的小丑。


    詹天佑坐在车上,紧抿着嘴唇。他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彻骨的冰冷。


    真正的耻辱,发生在一个检查站——法租界的边界。


    几辆独轮车因为没有通行证被拦下了。


    “下来!下来!”租界的巡捕呵斥道。


    陆先生束手无策,最后只得严厉呵斥他们下车。


    这些耶鲁和哥伦比亚的毕业生,穿着西装,扛起沉重的皮箱,在同胞的嘲笑声中步行穿过法租界。


    陆先生带他们到了上海道台衙门。


    这里没有宿舍,没有欢迎晚宴。


    从后门进入,七拐八绕之后,到了一个院子,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是四个大字:“求知书院” 。


    这个“求知书院”,是上海洋务局临时设立的收容所,一个用于安抚舆论和安置他们的临时机构。


    他们被赶了进去。里面是空荡荡的大通铺。


    没有床垫的木板,发给他们的,是肮脏发臭的被子,不知道从哪个仓库临时翻出来。


    这个国家的意志,正在被忠实地执行。水兵在门外巡逻,防止这些国家斥巨资培养的精英逃跑。


    四天里,他们从震惊,到愤怒,再到绝望。


    ——————————————


    第四天后,迎接他们的,不是会见,而是提审。


    “三个人一列,跟我走!”


    他们像犯人一样,被兵勇押解着,再次穿过看热闹的衙门里的人,走进了道台衙门的大堂。


    大堂上,坐着道台李瑞棻,和一众冷眼旁观的官员。


    “你可还记得《孝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的辫子为何如此短?”


    “听说你已信奉洋教?”


    “看看尔等,言笑动作,皆与外国人无异!”


    学生们用他们半生不熟的官话,夹杂着英语单词,徒劳地辩解着。他们试图解释什么是“土木工程”,什么是“法律”,什么是现代国家。


    而官员们,只是冷漠地在名单上做着记号。


    这些耗费了百万银两培养的专业人才,被当作货品一样,随意地分发了。


    他们的专业、他们的梦想、他们十年的所学,在此刻被彻底清零。


    “头批21名均送往上海电报局,二、三批由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留用23名,50名分拨天津水师、机器、鱼雷、电报、医馆等处。”


    当詹天佑的名字被念到时,他忍不住站了出来。


    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学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成员,美国本年度最优秀的铁路工程毕业生之一。


    “詹天佑,”官员宣布,“派往福州船政学堂。”


    詹天佑愣了一下。福州船政学堂,那是海军学校。


    “敢问大人,学生所学……是土木工程,专攻铁路。去船政学堂,所任何职?”


    宣布命令的官员抬起头,用一种看待白痴的眼神看着他。


    “到了那里,自然是学习舰船驾驶。”


    学习……驾驶舰船。


    詹天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荒谬。他这个设计铁路、开凿隧道的工程师,要去学习如何驾驶一艘船。


    他试图最后一次努力:“大人,铁路与舰船,并非一事……”


    官员打断了他,


    “铁路与舰船,不都是洋玩意儿吗?”


    “我问你,你认为朝廷这样的安排有何不妥?”


    同样的命运,落在了唐国安身上。


    他在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并因拉丁文作文获奖。他被召回国后,被分配到了天津,衙门下令,让他和另外七名学生改行……学习医学。


    法律、医学、铁路、驾驶……在这些大清官员看来,都一样。


    詹天佑领走了他的“判决书”。他没有再争辩。


    他已经明白,在1881年,在上海,他们什么都不是。


    他们只是一群穿着“不合时宜”的西装、坐着独轮车、扛着自己行李、被关押在这里、并被随意发配去学习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无家可归的“假洋鬼子”。


    “尔等在外洋所学,朝廷尚需察看。在此期间,须重习国文,恪守礼教,以去外洋浮伪之习……”


    ————————————————————————————


    陈九穿着一身黑色长衫,拄着拐杖坐在椅子上,专注地看着面前小炉上“咕嘟”作响的沸水。


    他作为夏威夷国王的顾问,近几日都在天津港。


    卡拉卡瓦国王正式向李鸿章提出,希望扩大并鼓励中国向夏威夷移民。他强调夏威夷可以为华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并以陈九的华人总会为例,说明了契约华工在夏威夷的合理待遇,


    李鸿章代表清廷,对国王和夏威夷政府给予在夏威夷的华工的公平待遇表示感谢,言语之间多次称赞国王和陈九的合作。


    容闳坐在他对面。


    这位大清国的四品大员,此刻却显得心神不宁。西装依旧体面,但掩不住那股从骨子里透出的疲惫与幻灭,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


    他一生的理想,连同那120名幼童的命运,都在这一年,被东西两个大国联手碾得粉碎。


    “容先生,喝茶。”


    陈九将一杯茶汤推到容闳面前,容闳接过,终于打破了沉默。


    “近几日,夏威夷国王所提护侨与通商诸事,中堂已原则应允。更赞誉陈兄,深明大义,不忘根本。”


    “陈兄,恭喜。兄以华商之身,得中堂如此垂青,国王这般倚重。”


    “中堂今日未与兄言及留美幼童之事?”陈九反问。


    “提及了。”


    容闳神色转肃,“国王盛赞美国之学,中堂只哼了一声,道:‘惜乎橘逾淮为枳。’显然已经非常不满。”


    容闳突然抓住陈九手臂,此刻眼中尽是恳求,


    “陈兄,我知召回之旨难违,第一批已经回国。他们抵沪后……吴嘉善等将其送至沪上求知书院,严加管束……”


    他不假思索,吐出极重之言:


    “此乃监禁!是缚凤凰于鸡笼,行再教化!他们要毁掉这些孩子!”


    容闳放开手,忍不住焦灼踱步:“他们这些人名为察看,补习国文!天晓得要关到几时!陈兄,你在檀香山之糖业、旧金山的船行、港澳南洋的商号,岂不正需通晓西文、西律、西艺之才?”


    他转向陈九,目光灼热:“兆荣,由你出面!你得中堂信重,之前又合作过饥民转运之事。上一禀帖,就言你的海外华人总会和商号急需此类人才。聘他们!十个,不,五个亦可!”


    “用度我来!”容闳自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此为我全部积蓄。我替你支薪!只求莫让他们烂在沪上那书院或者不合他们专业的商号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房间内死寂一片。


    陈九凝视几近崩溃的友人,长叹一声。


    “纯甫,且坐。”


    “你以为,我今日与中堂所谈为何?”


    “非为通商?”


    “通商,仅为表象。内里是,中堂欲用我此人。”


    容闳一怔:“此言何意?”


    “中堂对我在夏威夷和国王合作的模式颇有兴趣。可惜对我这海外致公堂堂主的身份,始终存有疑虑。”


    “中堂自有其考量。”


    陈九声线低沉,“纯甫,你我皆明白人。岂以为中堂不知那些孩子的价值?他比谁都清楚。同意召回,乃政治妥协。那些孩子,此刻非是人才,他们是朝中改革派与清流角力的筹码。”


    “吴嘉善折上如何写?‘剪辫易服,入奉洋教,不受约束’。字字诛心。”


    “如今,”陈九紧盯着容闳,“朝野皆在观望。中堂必须将这些问题学生接回,置于稳妥处改造。沪上求知书院,即是他给朝廷的交代。”


    “在此关头,”陈九字字清晰,“我,一海外华商,海外乱党,香港华人总会如今也深陷英国人的问责之中,方才陪同洋人国王入津之人,去向他要这些政治犯?你猜中堂,朝中会作何想?”


    “朝中会想,我陈九,欲将这些不忠不孝的假洋鬼子,带离掌控,携往化外之地,任其继续堕落!”


    “这恰是坐实吴嘉善之弹劾!”


    “那我……”容闳瘫坐椅中,面如死灰。


    “故而,纯甫,”陈九走回他面前,沉声道,“我不能聘他们。我,一介海外华商,无此资格”


    他略顿,话锋一转:“除非……我不再是纯粹的华商。”


    容闳猛地抬头。


    “中堂暗示,他支持我开办远洋贸易公司和天津糖业总局。但有一条件,须为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容闳咀嚼此词。


    “是。”


    “我出资本,我营业务。然他须派督办,须奏报朝廷备案,须归北洋节制。我,陈九,必须从海外商人,化为李中堂体系内之人,成官督商办之商号主事。”


    “惟其如此,我才不是外人。方为朝中的自己人。”


    “如你见过的唐廷枢,他早年在香港接受英语教育,长期担任英国最大洋行——怡和洋行的总买办,长达十年(1863-1873),八年前,中堂创办轮船招商局,唐廷枢应募辞去怡和洋行的优厚职位,加入招商局。三年前,中堂创办开平矿务局,旨在为北洋海军和轮船招商局提供燃料。唐廷枢同时兼任开平矿务局总办。”


    “海外华商的身份不是问题,唯独我兼任致公堂堂主,为朝中忌惮,所以我决意让阿福出面,在国内创办官督商号。”


    “待到那时,”


    陈九轻拍容闳肩头,“我不再是聘请他们。而是上一公文,奉调数个学生至朝中控制的商号中,充任译员或管事。”


    容闳全然怔住。他耗尽半生心力,想绕过这僵固的清廷体制,自外为其注入新血。


    而陈九给出的答案是,必先成为此体制一部分。


    “可……何至于此!”


    “他们只是孩子!所学是工程、律法、格致!他们只想报效国家!分至商行效力,有何不可?!”


    陈九默然看着他。


    “纯甫,你仍是不懂。”


    他轻声道,“在此地,做何事并不紧要。紧要的是,你是谁的人。”


    “留美幼童中,不乏学业未完成者,我会去试探中堂的想法, 如果官督商办的事顺利进行,容我后续操作,让一批孩子重新返美完成学业。”


    容闳沉默稍许,喝下凉茶,


    “此事我承你的情,日后必有回报。”


    喜欢九两金请大家收藏:()九两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