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人际关系

作者:执熠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走廊尽头的窃窃私语,食堂里刻意回避的眼神,微信群中欲言又止的对话——这些构成了当代校园中一幅令人窒息的社交图景。那个曾经被我们想象为纯真象牙塔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人际关系最为复杂的试验场。在这里,信任不再是友谊的基石,而成了可以被利用的弱点;真诚不再是交往的前提,而成了稀缺的奢侈品。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理疾病人数已接近1亿,相当于每14人中就有一人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一冰冷数字背后,是多少个在深夜辗转反侧的少年灵魂?是多少次被背叛后的心碎与绝望?校园,这个本应是知识圣殿与精神家园的地方,为何会演变成情感的


    “我们是朋友啊”,这句话在今天的校园语境中,常常不是情感的确认,而是索取的开始。友谊这一人类最古老、最珍贵的情感连接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异化。它不再是亚里士多德笔下“两个身体一个灵魂”的纯粹,也不再是孔子所言“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坦荡,而成了一种工具性存在——你有的,恰好是我需要的;你给的,恰好是我想取的。


    这种关系的变形不是偶然的。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竞争被无限放大,从成绩排名到课外活动,从班干部竞选到保送名额,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零和博弈的色彩。当资源有限而**无限,友谊便不可避免地沦为利益的牺牲品。那个昨天还与你分享心事的“朋友”,今天可能就为了一个名额在背后散布你的谣言;那个曾与你立下共同梦想的伙伴,明天或许就会为了一点加分而将你排除在团队之外。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种关系的异化已经蔓延到了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核心地带。青春期的自我价值感本就脆弱而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同伴的认可与接纳。当这种认可与接纳变得有条件、有代价,青少年的自我图景便开始出现裂痕。“是不是我不够好?”“为什么我总被利用?”这些自我质疑如同慢性毒药,侵蚀着一个个尚未成熟的心灵。


    如果说变质的友谊是校园人际关系中的慢性毒药,那么校园霸凌则是更为**的暴力。与□□上的伤害相比,那些无形的精神压迫——孤立、排挤、谣言、嘲讽——往往具有更长的潜伏期和更深的破坏力。


    校园霸凌的普遍性远超常人想象。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遭受校园霸凌。而在中国,根据北师大202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小学生中遭受过校园霸凌的比例高达32.4%。这意味着,几乎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霸凌的受害者。


    更令人绝望的是霸凌生态中的沉默文化。受害者不敢言说,因为害怕报复;旁观者不愿介入,因为害怕引火烧身;甚至教育者也常常选择回避,因为害怕影响学校声誉。这种多重的沉默构成了一个无形的牢笼,将受害者困在孤立无援的境地。而霸凌者的权力快感,正是建立在这种系统性沉默的基础之上。


    尤为隐蔽的是,许多霸凌行为往往以“开玩笑”“闹着玩”的形式出现,模糊了娱乐与伤害的边界。当受害者表达不满时,常常被贴上“开不起玩笑”“太敏感”的标签。这种煤气灯效应进一步瓦解了受害者的现实感,使他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是否真的是我反应过度?是否真的是我的问题?


    面对如此复杂而危险的人际环境,逃避似乎成了唯一合理的应对策略。“解决不了只能逃避”,这句话听起来悲观,却是无数学生在现实压迫下做出的无奈选择。


    这种逃避呈现出多种形态:有的学生选择物理上的疏离,独自吃饭、独来独往,用空间上的距离换取心理上的安全;有的学生则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通过网络游戏、社交媒体构建自己的平行宇宙,在那里他们可以控制人际关系的深度与长度;还有的学生发展出情感上的麻木,不再对任何人敞开心扉,将信任的可能性彻底排除在生活之外。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春期本是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关键时期。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明确指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并为成年期的“亲密对孤独”阶段做好准备。当青少年在本该学习建立亲密关系的年纪却学会了逃避与封闭,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逃避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短期内或许能提供保护,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发展和完善。那些在青春期逃避关系的人,很可能在成年后发现自己缺乏维持健康关系的能力,从而陷入更深的孤独与疏离。


    校园人际关系的恶化不能仅仅归因于个体的道德缺陷,其背后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异化。当教育被简化为分数与排名的竞争,当成功被窄化为名校与高薪的追求,人际关系又怎能不随之扭曲?


    现代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工业时代的工厂模式:标准化的流程、统一的评价、竞争性的排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具有丰富个性的生命主体,而是可以被测量、比较、排序的数据点。当人被物化,关系也就自然地被工具化。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能提供什么——优异的成绩可以被抄袭,作业的答案可以被共享,家长的社会资源可以被利用。


    同时,我们的教育中严重缺乏情感教育与冲突解决的课程。学生被要求背诵唐诗宋词、掌握数理公式,却很少有人教他们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设定期望与边界、如何在受伤后修复关系。情感文盲在人际关系中横冲直撞,留下的是一片狼藉。


    更值得深思的是,成人世界的人际模式正在不可避免地向下渗透。教师的区别对待、家长的势利眼、社会上的成功学,所有这些都在向青少年传递一个信号: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情感的背后是实用计算。在这样的环境中,纯真的友谊反而成了异常的存在。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是否还有重建的可能?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尽管这条路充满挑战。


    首先需要在微观层面重建对话的空间。在班级中创设安全的情感表达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恐惧与期待;在课程中融入社交情感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人际技能;在校园文化中倡导多元价值,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生命的相互影响、灵魂的彼此唤醒。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剩下竞争与排名,那么摇动、推动与唤醒又如何可能?


    对于身处困境的个体学生而言,或许可以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成年人,说出自己的困境;在安全的范围内,尝试一次真诚的自我表露;在感到被利用时,勇敢地设立边界。这些微小的抵抗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系统,但至少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丝喘息的空间。


    而对那些已经受到心理创伤的学生,专业的心理援助不可或缺。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自我关爱的勇敢行为。正如身体会生病一样,心灵也会受伤,都需要专业的治疗与呵护。


    校园人际关系的危机,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当我们哀悼校园中逝去的纯真时,我们也在为这个工具理性泛滥的时代默哀。真假的模糊、信任的崩塌、关系的异化,这些不仅是校园的问题,也是现代性困境的集中体现。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完全熄灭。那些在角落里悄悄传递的安慰纸条,那个在你哭泣时默默递上纸巾的手,那些在流言蜚声中依然选择相信你的眼神——这些微小的善意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这个真伪难辨的世界里,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避免受伤,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自己变得冷酷;我们或许无法彻底分辨真假,但我们可以选择守护自己内心的真实;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系统,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方寸之地开始,建造一个小小的、温暖的信任绿洲。


    毕竟,教育的最高使命,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唤醒那些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扶持的完整的人。而在这一过程中,修复被破坏的人际信任,或许是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一课。


    “我不想上学,但我不是不想学习。”越来越多青少年口中的这句话,像一根尖锐的探针,刺破了教育表面的平静,直指当下教育生态中的深层矛盾。在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学资源持续丰富的今天,厌学现象却呈现出低龄化、普遍化的趋势,与之相伴的是“退休式学习”群体的悄然扩大——部分学生虽身在课堂,却早已关闭了主动求知的阀门,只以被动应付的姿态消磨时光。祖国的花朵本该在阳光下蓬勃生长,为何却显露“凋零”之态?是教育方式的路径偏差,还是学校管理的积弊丛生?答案或许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产物。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其氛围与人际关系对孩子的上学意愿有着决定性影响。很多时候,父母的期待与沟通方式,会在无形中成为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不少家庭将教育等同于分数,将孩子的未来捆绑在升学轨道上。父母们不惜花费重金报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与心理状态。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得到的不是理解与引导,而是指责与批评;当孩子表达对学习内容的困惑时,父母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以“别找借口,好好学”敷衍了事。这种单向度的压力传递,让家庭失去了情感港湾的功能,反而变成了另一个“考场”。


    更糟糕的是,家庭关系的破裂会对孩子造成更深层的伤害。父母争吵不休、婚姻关系紧张,或是单亲家庭中抚养者的过度焦虑与控制,都会让孩子陷入安全感缺失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会将上学视为逃避家庭矛盾的途径,可一旦学校生活也出现问题,便容易产生“干脆不上学”的念头。还有些家庭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孩子的内心想法无人倾听,负面情绪无法宣泄,长期积累下,对学校的抵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他们并非排斥知识本身,而是无法承受家庭压力与学习压力的双重夹击,只能以“不想上学”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是影响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关键因素。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引导,而如今部分学校的师生关系却逐渐异化为“分数至上”的功利性连接。一些教师将教学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格外关注,对成绩落后的学生则态度冷淡甚至忽视。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求助时,若得到的是不耐烦的回应;当学生因性格内向或偶尔犯错而被老师当众批评时,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便会逐渐瓦解,进而对老师所教的学科、甚至整个学校生活产生抵触。


    同伴关系的好坏同样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非常在意同伴的评价与接纳。校园中的欺凌、孤立、排挤等现象,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家境特殊或外貌差异等原因,在集体中被边缘化,无法融入同伴群体,每天的校园生活都充满了孤独与压抑。他们害怕走进教室,害怕面对同学的目光,“不想上学”成为了他们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此外,同伴间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无处不在,从分数到才艺,从家境到穿着,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校园生活失去兴趣。


    除了人际关系,来自学校与社会的多重压力,也是压在青少年身上的“重担”。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浓厚,升学压力从高中提前到初中,甚至蔓延到小学阶段。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断增加课程难度,延长学习时间,布置大量作业,学生每天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几乎没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也缺乏足够的休息与娱乐。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与厌倦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定义,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很多人看来,只有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才算实现人生价值。这种观念通过媒体、家庭等渠道传递给青少年,让他们过早地背负起“必须成功”的枷锁。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害怕被社会淘汰,这种焦虑情绪不断积累,最终转化为对上学的抵触。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让青少年接触到更多元的信息与生活方式,当他们看到网络上一些“不学习也能成功”的案例时,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怀疑,进而滋生厌学情绪。


    面对青少年厌学现象,很多人将矛头指向教育方式的失误。不可否认,当前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问题。一些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缺乏互动与趣味性,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需求。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只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失去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然而,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教育方式显然有失偏颇。学校的**现象,虽然并非普遍存在,但在少数地区确实存在,也对教育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校存在乱收费、违规招生、教师收礼等问题,这些行为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与严肃性,让学生与家长对学校失去信任。当学生感受到学校管理的混乱与不公时,会对校园环境产生厌恶感,进而影响上学的意愿。但需要明确的是,学校**属于个别现象,并非导致青少年厌学的主要原因,不能将其夸大化,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退休式学习”群体的扩大,正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这些学生虽然按时到校,却对学习毫无热情,上课走神、睡觉,作业敷衍了事,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漠不关心。他们并非智力低下,也不是缺乏学习能力,而是在长期的压力与负面体验中,逐渐关闭了内心的求知大门。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更会对其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要破解青少年厌学的困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层面,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分数至上”的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学校层面,应改革教育方式与评价体系,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推行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管理,杜绝**现象,营造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疏导负面情绪。


    社会层面,应树立多元化的成功观,打破“唯学历论”的枷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与选择,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的发展路径。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宣传积极健康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避免过度渲染升学压力与功利化的成功标准。此外,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祖国的花朵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而健康的教育生态就是最好的养分。青少年“不想上学”的背后,是对理解、尊重与优质教育的渴望。这一问题既不是教育方式的单一失误,也不是学校**的全部恶果,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命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才能破解这一困局,让青少年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让每一朵花朵都能在阳光下尽情绽放。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