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8章 陆研新 珠峰之约

作者:我的狗是军统特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陆研新手边的金属材料样本上投下细密的光斑。他正专注地记录一组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数据,手机震动打破了寂静——一封来自“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的邀请函赫然在目。


    这封邮件开篇的“珠峰计划”四个字让陆研新的指尖微微发颤。他想起三年前在德国马普所交流时,那位银发的沃尔夫教授曾感叹:“中国的珠峰计划,是要在科研的喜马拉雅山脉上开辟新路径。”如今,这条路径已经真切地延伸至他的脚下。


    根据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定位,中心将作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区,需要实现物理空间、研究队伍、目标任务和投入保障四个方面的实体化运行。陆研新即将加入的材料科学前沿中心,正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实体机构,拥有独立运营的万平米实验室集群和年均超过五千万元的稳定经费。更吸引他的是中心对“非共识项目”的特殊支持机制——那些被传统评审认为过于冒险的原始创新,在这里能够获得特殊的培育渠道。


    中心的组织架构让陆研新耳目一新。走廊两侧的透明实验室里,材料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甚至计算科学的团队共享着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左侧,人工智能小组正在训练材料缺陷预测的神经网络;右侧,跨尺度表征平台连接着冷冻电镜和原子探针;最深处,他即将主导的“亚稳态材料设计”团队,将融合相场理论、量子计算与高通量实验,尝试破解传统合金强度-韧性倒置关系的世纪难题。


    这种配置正是中心坚持学科交叉原则的体现。在首次团队会议上,首席科学家李哲教授展示了一幅战略图谱:“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材料智能创制平台’,这需要打破材料、信息、工程三大学科的壁垒。研新,你提出的‘动态界面能垒调控’设想,正好成为交叉研究的枢纽点。”


    陆研新被授予的不仅是首席研究员职位,更是一份探索科研“无人区”的许可。中心手册中明确写道:“鼓励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从0到1’研究”。他的首个课题“外场耦合下亚稳相形成动力学”,正是传统材料学界鲜有涉足的前沿领域——在脉冲电磁场与极端压力协同作用下,探索金属玻璃中非晶-准晶转变的临界条件。


    为支撑这类前沿探索,中心配备了国内独家的飞秒激光-同步辐射联用系统。当陆研新第一次看到直径三十米的环形真空管道时,不禁想起奶奶讲述的红军长征故事——而今他面对的,是基础研究领域的“赤水河”,需要在国际竞争中开辟新的道路。


    中心的运行机制处处体现着深化改革的理念。在人员聘用方面,陆研新拥有自主组建团队的权利,可直接向全球发出录用通知,采用预聘-长聘与项目合同制结合的双轨模式;在资源调配方面,每个团队享有独立的财务编码,无需经过传统院系审批即可快速采购特殊试剂和设备;在评价体系方面,中心摒弃论文数量考核,改用代表性成果国际评估制,研究人员三年内无需提交任何进度报告。


    更令他惊讶的是学术委员会的构成:十一位委员中包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位欧美科学院院士,外籍专家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首次课题评审会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詹姆斯博士通过全息投影提出建议:“你们应该更关注应变率对形核位垒的非线性效应。”


    作为坚持科教融合的实践,陆研新需同时承担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任务。他名下的首位博士生来自新材料与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课题恰好关联他正在构建的机器学习辅助设计平台:开发深度生成模型,预测多组元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


    中心推行重大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学生们不仅是研究的参与者,更是创新链上的关键环节。在超净间里,陆研新看到一群研究生正在自主操作价值千万的球差校正电镜——这种信任源自中心“在实战中培养战略科学家”的理念。


    深夜,陆研新在办公室与刚回到上海的奶奶视频。老人看着孙子身后泛着幽蓝灯光的材料合成装置,忽然说道:“你这实验室,就像我们茅台镇的酒甑——都是把最基础的东西,变成让人惊叹的滋味。”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陆研新的心扉。他想起中心展厅里那句醒目的标语:让中国的材料体系像茅台酒曲一样,拥有不可复制的基因。这种奇妙的关联让他彻夜难眠:奶奶那代人在贵州深山酿造民族工业的醇香,而他这代人,要在上海的张江科学城冶炼国家竞争力的基石。


    月末的中心战略研讨会上,首席科学家展示了国际竞争态势:美国材料基因组计划已进入二点零阶段;欧盟冶金二零三零计划投入超百亿欧元;日本在超强钢领域持续突破……


    “我们的优势在于学科交叉的深度和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李哲教授指向大屏幕,“比如研新团队正在开发的‘深度学习辅助相图预测’,欧美尚未布局同类技术路线。”


    散会后,陆研新站在中心顶楼的观景平台远眺。浦东的灯火如星河倾泻,他想起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中的誓言: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这个位于上海东北角的科研高地,与他奶奶走过的茅台镇、奋斗过的新疆、安居的上海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百年求索路上不曾熄灭的灯火。而他们这代人的使命,是让这灯火照得更远,直至照亮人类认知的未知之境。


    喜欢萌宠特攻请大家收藏:()萌宠特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