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次日,李傕按依率军守住谷口,吕布勒兵到了山下,李傕便引兵搦战。两军阵前,吕布率这冲杀,李傕也不与之交战便令退军。吕布追上山,山上矢石如雨。任吕布八面威风,却难得寸功,忽报郭汜阵后杀来,吕布闻报急回军对敌。郭汜闻吕布回军,便立即退去。吕布刚要追,李傕却又下山搦战。
反复几次,吕布兵少,首尾不能相顾。
一连几日,吕布欲战不能,欲退无路,正恼怒时,忽报张济、樊稠已兵逼长安,京城告急。吕布大惊,急领兵回京。
李傕、郭汜见吕布仓皇退军,知道贾诩计成,张济、樊稠必已杀至长安,当即引兵出战,围猎吕布。吕布无心恋战,只顾退军,被二人衔尾追杀,所折兵马不计其数。
待吕布抵达长安,只见数万贼兵已将长安城团协和围定。吕布兵少,虽是当世悍将百战精兵,奈何贼势浩荡,以吕布之勇,亦生出无奈感,不由得涌出一股四面楚歌的悲凉。
立在吕布左侧的张辽道:
“温侯,贼势浩荡,不若先行退去,再做打算。”
其余众将也尽皆点头附和。
吕布望着刀剑如林的西凉兵,不理众人,轻喝一声:
“驾!”
面对人头攒动的钢铁洪流,吕布远去的背影带着一抹孤胆英雄的悲凉,是那么渺小却又决然。
一股悍然杀气随即涌起,刹那间,吕布身后呼啸声四起,马蹄飞扬,仿如一把尖刀狠狠刺入西凉军丛中直直杀入长安。
困守长安数日后,董卓余党与城外贼军里应外合偷偷打开城门,四路贼军如潮水般齐齐拥入长安。吕布率众左冲右突,奈何兵力不足,遮拦不住。几场遭遇战下来,威名赫赫的并州狼骑只余千余骑还跟在吕布身边,只有高顺的陷阵营还保留着完整的建制,其余均都被打散了。吕布知道大势已去,只得率余部往青琐门去寻王允。
王允眼见贼势浩荡,心知无望,喟然叹道:
“董卓余虐只为我一人耳,温侯速走,去请关中诸侯以迎圣上。我一死,量李傕等人也不会为难圣上;我若一走了之,圣上危矣。”
王允此时已知自己对李傕等人不留余地,将李傕一众逼至绝境才致生灵涂炭,一时悔恨交加,只求杀身成仁,以报天下,故决定与长安共存亡。但他却不知,这实为七星刀的戾气侵染所致。
吕布再三苦劝,王允一心求死只是不从,吕布无奈,只得道:
“司徒放心,布必不负司徒。”
王允正色道:
“奉先,此非为我一人!为的天下苍生!”
王允拿手一招,身后忠仆捧着一个包袱走上前来。
王允将包袱交在吕布手中,满脸郑重:
“定要联合诸公回京迎驾!”
吕布心中涌起一种悲凉,重重地点了点头,便毅然决然地引着千余骑离去。
看着吕布远去的背影,王允点了点头,蹒跚着缓缓朝中庭走去。
——
不说吕布、王允,单说四贼引兵杀入长安,西凉兵四处烧杀劫掠,无数朝臣皆死于这场国难。眼看贼兵便要杀至中庭,内侍臣忙请献帝上宣平门止乱。
李郭等人遥遥望见黄盖,只见隐有黄龙之势,可见大汉龙气未散,气数未尽。加之贾诩曾有言,奉朝廷以济天下,所以见得黄盖,几人对视一眼,齐齐跪倒在宣平门前高呼万岁。
献帝面颊略显稚嫩,此时不过十二三岁,但到底是三皇界真龙天子,倚楼问道:
“众卿不侯奏请,携兵直入长安,意欲何为?”
李郭二人仰面奏道:
“回禀陛下,董太师乃社稷之臣,被王允逆贼无端诛杀,臣等特来勤王,不敢造反。只要见了王允,臣等自会退兵。”
王允此时正在献帝身旁,闻言奏道:
“臣本为社稷,事已至此,陛下不必惜臣,以误国事,臣请见二贼。”
献帝虽然年幼,却也分得清忠奸辩得清善恶。王允一直谆谆教诲,如一个裱糊匠费尽心力顶着风雨裱糊着大汉这残棂破窗,现在这位风烛殊年的老人再也糊不住这窗棂了。
一时间,献帝竟有一丝哽咽,侧头看了一眼侍立在侧的王越,王越面上毫无波澜。
王允知道王家只能护得献帝周全,万难以一已之力抵挡数万贼众,当即也不让献帝为难,深施一礼缓缓转过身,献帝却一把抓住王允。
王允再看时,献帝早已泪流满面。
王允惨然一笑:
“老臣再不能保护陛下了!陛下保重!”
他用力摁住献帝稚嫩的小手,缓缓拉开,转身自宣平门走下楼去。
献帝看着王允渐行渐远的背影,泪眼模糊。自董卓入京以来,有王允护持,实是献帝最安稳的时候。在这个孩子眼里,远去的这位老者早已远非当朝司徒那般简单。
只听见王允在楼下大呼:
“王允在此!”
阵阵宝剑出鞘的刺鸣声响起。
李傕、郭汜一见王允,怒从中来,拔剑怒道:
“董太师何罪之有?”
虽然二人恨他切齿,但是二人久在朝中,知他位列三公不可无端诛杀,必得安个罪责方可。
只听王允朗声长笑:
“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死之日,举国相庆,你等难道不知?”
郭汜自知理亏恨恨道:
“太师有罪,我等又有何罪?为何你要赶尽杀绝?”
王允大骂道:
“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为国而死,无话可说。”
献帝闻言心中一紧,右手紧紧抓住龙撵:司徒休矣!
宣平门下,王允之言果然激怒二贼,二贼手起剑落将王允斩于楼下。却见自麒麟阁方向一道金光打来,这道金光甚是清正,二贼虽勇亦不敢相迎,只见王允一道精魂往麒麟阁飞去。
——
这麒麟阁却有来历,汉武帝年间,汉武帝刘彻曾在狩猎时捕获了一头麒麟兽,后将其圈养在未央宫中。
麒麟乃是祥瑞,地下凡物皆归麒麟管,可见汉武年间,四海归心。同年,汉武帝建了麒麟阁。
如果把龙作为帝王象征的话,麒麟就象征着辅佐帝王的将相功臣。建了麒麟阁后,历代汉室君王便将对汉王朝有功之臣的画像放入麒麟阁中接受供奉,这一传便是两三百年。到东汉末年,入主麒麟阁的已经有一十二人了。这麒麟灵力不凡,会将新死之人的灵魂招至麒麟阁受命,当然,每每麒麟阁新增一个成员,麒麟阁的其他人便可转世投胎了,所以麒麟阁中总会留有一人的忠魂,每每在国运震荡之际降世救民于水火。麒麟阁最后一名便是那位被困匈奴数年而不屈的忠义之士苏武,王允正是苏武落世。
——
李傕郭汜知道厉害,不敢造次,但心恨难解,一怒之下诛了王允的九族,方才泄恨。
献帝知王允已死,强忍心中哀痛,抚去脸上泪痕,深吸口气,朝楼下道:
“王允既然伏诛,军马为何不退?”
李郭二人对视一眼道:
“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赐爵,故不敢退军。”
献帝沉吟片刻,叹息一声方道:
“卿欲封何爵?”
李郭一众面露喜色,便各自写上职衔献上。献帝无奈,只好将这四人依次封侯,四人方肯退去。
这四人都曾受恩于董卓,于是寻回董卓尸首。不过,董卓尸首早已被长安百姓损毁,只寻回了些皮骨。众人无奈只好以香木雕成董卓形体,选吉日下葬。可临葬之期,天降大雨,一道霹雳竟将棺材劈开。再另选日,还是如此。四人知道天命难为,只好作罢。
吕布率并州狼骑杀出京城后一路南行,再回眼,京城中锋烟四起,不由悲从中来。想起临行前王允交给他的包袱,忙打开包袱,竟缓缓露出一张绫锦,上织翻飞银龙。
吕布瞳孔骤缩,难怪王允方才神色凝重,里面竟是一道圣旨,登时眼眼发酸。忙翻看圣旨,不想里面竟包着一枚剔透玉配,上刻龙形,竟是献帝平日所配之物。
原来献帝自知帝国又将陷入飘摇,亲笔书写,令其早日回京迎驾,更将玉佩交由吕布作为其调动诸侯的信物。
吕布安顿好家小,自思普天之下有迎圣驾之能者莫过于二袁,自己杀了董卓,为袁家报了血海深仇(当年董卓为防袁家里通十八路诸侯,将袁家家小满门二百一十口尽皆斩尽),此处离汝南不远,可先去投奔汝南袁术,联合袁术以迎王驾。
于是,便率两千并州狼骑朝汝南奔去。
——
却说李郭四人自得了京都军权,任人唯亲,残虐百姓,比之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天怒人怨。
这日,四人正聚在一处饮酒作乐,忽有人报,西凉太守马腾与并州刺史韩遂率军十万杀奔长安,声言讨逆。
自董卓帐下四金刚把持朝政以来,献帝早已被人广布眼线监视起来,虽有帝王之名,却无帝王之实。幸有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私下联系马腾、韩遂共同讨逆,密奏献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二人故共受密诏共同入京讨贼。
李傕、郭汜等人闻言大惊,马腾、韩遂二人都出自凉并,几人自然打过交道。李傕等人知道这二人俱是有些根脚,韩遂自不必说,在董卓没来西凉前,韩遂一家独大雄踞西凉。他本是西凉狼王,五品境高手,手下有一支狼骑,极是凶悍,与马腾骑兵并称为西凉铁骑,名气虽不如自己的飞熊兵,但实力却不容小觑。西凉苦寒之地,自古便是狼群聚集之地,传言韩遂在西凉带兵出征时,经常有野狼助战。更因狼是群居动物,天生通晓战阵,故韩遂极通兵法。狼群出动,必定是有阵有势,狼道有道,无往不胜,韩遂更有一手万千绝狼阵连董卓都不敢应接其锋。因此,董卓对这位西凉狼王一直采取拉拢,而不敢轻易与之抵敌,当然,韩遂面对董卓这般绝顶高手自然也不敢造次。
至于马腾,乃是抚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董卓后来强势入主西凉,说其亦是妖族,本欲招揽。但马腾却自视清高,不肯与董卓为伍,董卓却也没奈他何,想来必有几分来历。
后来董卓入关,亦是对马腾和韩遂进行了招安,而马腾和韩遂也接受了董卓的招安。直至今日,知道董卓已死,二人才敢接受皇命联兵讨逆。
有这两个人在,李傕、郭汜一众怎敢小觑?四人商量退敌之策,自是无谋,当下齐刷刷看向贾诩。遇事不明问贾诩,粗鄙的武夫已经放弃思考了。
四人议论时,贾诩便在沉思退敌之策,此时见四人看向自己,淡然道:
“此二人从西凉远到,更出师有名(贾诩与这四人说话自不用客气),马腾韩遂亦是西凉名将,我军不宜出战,当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其兵粮必尽,必将自退,此时引兵击之,二将一战可擒。”
当下,帐下有西凉将校李蒙、王方,俱是六品境高手,又是久随董卓的宿将,西凉人素来好勇,输阵不输人,李蒙闻言道:
“此计非是好计!其引疲惫之师长途跋涉而来,我军以逸待劳,出战必胜!况我等西凉雄兵,怎可如此胆怯?属下愿领兵万余,立斩马腾、韩遂!”
一旁王方亦附和道:
“莫愿与李将军同去!”
贾诩眉头一皱道:
“此时出战必败!”
西凉向来重武轻文,贾诩虽屡出奇谋得到李傕、郭汜等人信任,但毕竟重武之风以深植凉军骨内,在诸将之中,对贾诩颇为轻视。
李傕正在犹豫之间,李蒙、王方出列道:
“我等若败,情愿斩首;若胜,公亦当输首给我!”
说罢挑衅般看向贾诩。
李傕闻言哈哈大笑:
“好!”
这二人只是一介西凉凡夫,不知其中深浅,但西凉武卒,输阵不输人,怎要对上一阵,故李傕虽明知二人此去必死无疑,亦不阻挡。
贾诩亦知道阻止不得,只得献计道:
“长安城西二百里盩厔山,山路险峻,可使张济、樊稠二位将军屯兵于此,坚壁守之;待李蒙、王方引兵迎敌,可也。”
李傕、郭汜二人点头称好,遂点兵一万五与李蒙、王方征讨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