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2.大战董卓

作者:寒雨潇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众人踌躇间,黄琬灵机一动突然想起一人,当即道:


    “若有此人,必可成事。”


    黄琬所言正是说服吕布诛丁原明珠暗投董卓的李肃。


    李肃将吕布策反后,本以为会得董卓重用,却不料董卓根本没有重要李肃的意思,所以,私下里李肃一直颇有怨言。在董卓面前,李肃不敢表露出来,但在黄琬等人面前,却毫无顾忌。但李肃毕竟是董卓旧部,所以董卓一直对李肃颇为信任。


    三人一拍即合,王允私会吕布定下大计。


    提起李肃,不由得让吕布想起被自己错杀的丁原,当即悔从中来,吕布恨恨道:


    “昔日劝某杀丁建阳(丁原字)的正是此人,陷某于不忠不义之地,今若敢有异心,定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


    于是,吕布带着怒气派人密请李肃,见到李肃,吕布直言道:


    “昔日,兄弟告诉我弃丁建阳而投董卓,是为天下。而今,董卓上欺天子,下虐黎民,百姓遭殃,群臣受辱,恶贯满盈,人神共愤...”


    吕布曾在丁原帐下做主簿,不仅武艺高强,文才也是了得,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极具煽动性。


    吕布把眼瞟向李肃,见李肃眉目间亦有愤色,接着道:


    “今日,公可传天下子诏召董卓入朝商议国事,我等在朝内伏兵诛之,力扶汉室,共作忠臣,你看如何?”


    李肃何等聪明,他心中清楚,吕布实是一忠臣,被自已所害方有今日,此时自已若不同意,必定被其诛杀,忙道:


    “奉先说的不错!谁曾想太师竟是这等人?我恨之已久,真是瞎了我的狗眼,本一心为国,却不想竟至此境地。某本早亦除此恶贼,只恨无同心之人,今奉先在此,是汉室之福,岂敢有二心?”


    说罢深恐吕布不信,从吕布的箭囊中取出一枝雕翎箭一把折断道:


    “如有异心,当同此箭!”


    这时,王允从后堂走出拍手道:


    “李大人为国为民,王允感激,将来将军必定官居显位。”


    李肃见王允出来,眼前一亮,忙施礼道:


    “天下人为天下事,岂敢藏有私情!”


    ——


    次日,李肃带着数十骑随从,怀揣圣旨来到郿坞。


    李肃安排人通禀董卓,掀开车帘,但见空中黑云盘旋犹若巨兽盘空。


    李肃不由心惊:天呈异相,莫不是有高人即将突破一品境了?


    方想至此,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跳入脑海:莫不是董卓突破了?


    正寻思间,已入城内,早有人通禀:


    “将军!太师有请!”


    李肃咽了口唾沫,随着侍从进入院内面见董卓。


    李肃入堂见到董卓,便觉双腿发软,当即拜倒在地,心中暗暗叫苦:他比以前更强了!


    董卓慢条斯理一边品着香茗一边道:


    ”圣上说什么?”


    李肃只得硬着头皮道:


    “天子大病初愈,欲会众文武于未央殿中,议禅位于太师。”


    董卓闻言停下手中的活,抬眼看向李肃,一双森森锐目犹如实质刺得李肃背脊发寒。


    李肃头都不敢抬,挤出一丝笑意道:


    “依下官之见,圣上已知自己时日无多,故有此诏。”


    董卓心知肚明,这位陈留王只是条幼龙,哪禁得起自己的先天煞气?却想不到竟然这么快,但又有些不放心问李肃道:


    “司徒王允怎么说?”


    王允位列三公,自是要听听他的看法(当下,三公除了王允,便是董卓,原还有一位袁隗,也就是袁绍的叔父,可惜已经被董卓诛杀了)。


    李肃忙道:


    “王司徒已命人建封禅台,只等太师受禅。”


    董卓一拍大腿喜道:


    “我昨夜梦到一龙罩身,本以为是因为突破在即,不想竟是此信,真是上顺天意下服百官啊。”


    说毕哈哈大笑。


    ——


    董卓昨夜确实是梦见一龙罩身,但这梦确是大凶之兆。每逢世人逢大事,天道必会警世,因此才有梦之说。可惜董卓来自西凉,不懂五行八卦。


    董卓当即起身去拜别母亲准备回京。


    听董卓要回京称帝,董母不由道:


    “儿啊,我今天肉颤心跳,总感觉有什么不对,莫非是不祥之兆?”


    董卓笑道:


    “娘,放心!儿子突破在即,长安城内再无敌手!某昨夜梦到一龙罩身,您老人家今天也有所感应,必是天意!娘,您老人家就等着做太皇太后吧。”


    说完大笑而去。


    ——


    董卓出了楣坞,队伍行了不到三十里,车驾竟折了一个轮子。


    董卓不由得心生警兆,问一旁的李肃:


    “此为何兆?”


    李肃反应倒是灵敏,忙道:


    “恭喜太师,这分明不是叫太师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吗?”


    董卓闻言大喜,改乘马行。


    行不数里,又见狂风大起,尘雾遮天。


    董卓见了,自语道:


    “什么情况?”


    李肃一旁听了,四下里望望,高声道:


    “太师且看,红光紫雾,此当为吉兆。”


    董卓若有所思般点了点头。


    行至夜间,又有人作歌道: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可惜董卓久在西凉,听不懂其中深意,不过歌声悲切,听得董卓心中发慌。


    董卓不由有所感应,急唤李肃询问。


    李肃惊得冷汗直流,急中生智道:


    “这是悲汉室将倾,在悲其不幸,太师可将作歌之人赶走,以免坏了兴致。”


    董卓闻言眉头舒展开来,不怒反喜道:


    “听这歌声,别有风味,但听无妨。”


    ——


    次日凌晨,董卓摆驾入朝,沿途忽见一道人杂在人群之中。这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个‘口’字。


    董卓今天左眼一直跳个不停,心中发慌,眼见这道人似曾相识,不由地停在那看那道人。


    此时正好李肃在旁,顺着董卓的目光看云,又是惊出一身冷汗,急命兵士将那人赶走,一边自语道:


    “哪来的疯子?”


    董卓闻言方入了朝堂,却独不见李儒。


    董卓奇问左右道:


    “李儒呢?”


    原来,李儒前日占卜已经窥破天机,当晚便要去郿坞晋见董卓。


    忽天降一道士,两腮极是瘦削,眼睛却大得出奇,拦在前面。这道人修为深不可测,显然已是天仙一级,李儒知道不是对手,不敢造次,当即打了个揖首道:


    “前辈有何贵干?”


    那道士只是缕须,却笑而不语。


    李儒见状道:


    “既然无事,请前辈让开,放我过去。”


    那道士闻言却哈哈大笑:


    “李儒,你自身难保,还管得了别人吗?”


    李儒失声道:


    “什么?”


    那道士笑道:


    “你倒是会躲,竟躲到这里。”


    李儒闻言大惊,暗运倒马倒马毒桩,却不料那道士脸上笑意更浓:


    “别个怕你这尾刺,我却不怕,莫要紧张,贫道非欲伤你。”


    李儒闻言知道此人怕是本家,忙跪地道:


    “前辈,太师于我有恩,此恩不报,心境难平。”


    那道士淡淡一笑:


    ”不可说!不可说!你若再执迷不悟,必遭天遣!”


    他以手指天道:


    “若再造次,连主家都救不得你!”


    李儒闻言拜道:


    “多谢前辈提点!”


    那道长说完,却化作一道精光而去。


    董卓一路行来所遇的惊太后,射车轮,放风雾,吟儿歌,皆是出自李儒之手。


    可惜大劫将至,却哪唤得醒董卓?


    李儒只好远远现身,化成青袍道人执着长布警示,看着董卓扭动身躯进了朝堂,李儒仰天叹道:


    “天命难为!”


    话毕,便自回转府中,四处寻找那道长,却哪还有那道长的身影?


    转身间,却见那道士正立在身后,依然是笑着脸摇头晃脑道:


    “痴人!痴人!倒也还有得救!”


    李儒忙拜伏道:


    “前辈救我!”


    李儒知道董卓大限将至,自己亦是罪孽深重,唯有眼前这道人能救自己。


    但见那道长笑道:


    ”李儒已死,你却还需在世修持。”


    李儒闻色铁青,猜不透其中玄机,忙问道:


    ”前辈,李儒已死,那我当如何修持?”


    那道长此时已回身大步而走,看着步行缓慢,转眼间已经飘出数米。


    此时李儒已经看不到那道长身影,耳边却听那道长哈哈大笑:


    “武威有来人,玲珑心一颗,夺舍修大道,必得大际遇。”


    李儒闻言,心中暗道:武威?玲珑心?那岂不是贾文和了?


    ——


    且说董卓入朝不见了李儒,便问李肃,李肃只说李儒正在途中。


    董卓也未起疑,便不再理会,李肃扶车而行。董卓远远看到群臣身着朝服伏于道旁,心中不由大喜。


    一行人行至北掖门,董卓随行军兵都被挡于门外,只二十余人同入。


    董卓远远看到王允等人,奇道:


    “哎?他们持剑是什么意思?”


    李肃此时不理董卓,只是推车前行。


    这时只闻王允高喊:


    “反贼至此!武士何在?”


    话音方落,李肃撒腿朝远处奔去,看似平平无奇,眨眼间,便已不见了踪影。


    董卓眉头微皱,看着李肃消失的方向,莫名其妙道:


    “李肃,你干嘛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