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章 惊为天人

作者:大威天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今日卦象如下】:


    【小吉】:长源米行仓库中,有一批优良粮种,可耐寒抗旱,适在早春种植,亩产丰厚。


    【平】:昌黎县城中有一位大儒避祸偏居,若能投其所好,或于前程有益。


    【凶】:辽东地区出现太平道逆党线索,蛊惑流民生乱,朝廷已发布通缉文书,请谨慎小心。


    三道卦象浮现出来。


    周礼看了一眼,果然刷新出来的卦象,比以前更清晰具体了一些。


    也更方便他进行选择。


    首先是吉卦,可以获得优质粮种,没有任何风险。


    长源米行,正好就是他今日交易买粮的那一家。


    这个时代,很少有专门培育种子的人,百姓们耕种大多都是取用前一年收获的粮食,挑选出一些颗粒饱满的,因此粮仓中,会有一些比较优质的种子,当然一般人筛选不出来。


    青山村虽然可以靠山吃山,但山里的猎物总归是会越来越少的。


    目前是为了救急,等到明年开春以后,肯定还是要多种田,才能保证粮食充足供应。


    这个时候,优质的粮种,就会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个卦象,其实也很不错,能够称之为大儒的人物,必是身份尊贵,要是能结交的话,说不定就能一飞冲天。


    不过,如何投其所好结交,这却是个问题。


    自己现在身份还太低,就算抛出诗词之类的东西,也未必能入得了对方的眼。


    此事有风险,不宜操之过急。


    那位大儒既是来昌黎避祸,想必短时间内也不会离开。


    至于最后一条凶卦,和之前的流民为祸有些不同,其中提到了太平道。


    这个太平道,周礼近来也有所耳闻,似乎是中原地区的一个道教组织,传承已有十数年,在中原十分兴盛,如今势力蔓延到了辽东地区。


    他们以丹药符纸给百姓治病,在民间极有威望,如今天下动乱,民不聊生,太平道或有啸聚流民作乱的迹象。


    这件事,其实跟周礼原本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他所修炼的太平心经,似乎跟太平道宣扬的教义,有许多雷同之处。


    这让他不有怀疑,这门功法,很可能就是太平道的传承。


    自己说不定在无意中,已经和这个组织有了一些牵扯。


    但愿不会因此惹来什么麻烦吧。


    周礼思索着,最终还是老老实实选择了第一个吉卦,随着金光一闪,他已锁定了仓库中的几包粮种。


    等下正好要去长源米行接粮,到时候可以挑选出来。


    “这都又过了一个时辰了,县令和县尉还在谈?”


    周礼收起铜钱,有些百无聊赖。


    转头看了一眼旁边的书桌,上面还有笔墨纸砚,闲着也是闲着,便在书桌前坐了下来,借用这里的纸笔,写写画画了一些东西。


    有些是他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以及一些后世的工具图纸。


    这些东西,以后说不定都能派上用场。


    写完这些之后,周礼将图纸收起,忽见窗外又下起了大雪,霜雪飞扬,寒风透窗而入,但他却不觉得寒冷,因为偏厅里有一个火盆,烧着炭,纵是屋外寒风萧瑟,这里也是温暖如春。


    可是外面的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他们缺衣少食,无家可归,不知道多少人,要死在这冬日的风雪中。


    偏偏自己现在又没有能力帮助他们,纵是有心也无力改变什么。


    一时间,心中有感,手里也有笔,于是挥洒笔墨,在粗陋的草纸上,写下了一句诗。


    “周老弟,久等了。县令召见,快随我来……”


    就在这时候,杨雄走了进来。


    周礼一听县令召见,不敢怠慢,连忙放下笔跟了上去。


    刚到官署门口,正好遇到一名身穿绿色官袍的中年人缓步走出来,他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留着山羊胡子,眼神凌厉,一看便是不好相处的。


    “阳县尉。”


    杨雄驻足,向那人行礼,虽然跟对方不对付,但见了上官,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


    眼前此人,正是昌黎县的县尉阳宇,主管一县治安武备之人。


    阳宇闻言点点头,目光却是在周礼身上扫过,皮笑肉不笑地问道:“这位,就是提供了失窃粮食线索的人?”


    杨雄担心他会报复周礼,自是不答,拉着周礼快步进了衙署。


    这时候,另外一位县衙捕快走到阳宇跟前,低声附耳说了些什么,后者闻言冷笑起来。


    “一介山野村夫,竟坏我大事。我听说,他跟杜家还有一桩人命官司,其中还牵扯到了银钩赌坊,是吗?”


    “是。如今杜家父子,还关在大牢里,等候发落……”


    阳宇听完后,点了点头,随后吩咐道:“给银钩赌坊送个信,他们最重面子,总不能就这么吃了哑巴亏。小小一个贱民,也敢坏我的事,这样的蝼蚁,顺手也就灭了……”


    ……


    “草民周礼,拜见县尊大人。久闻明府威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周礼进入衙署,远远便见一名中年人坐在首位,他身形高挑,面白长须,一副儒雅姿态,光是这形象气度,就胜过那阳宇不知凡几了。


    此人,正是如今的昌黎县令,公孙元,字悠之。


    周礼来见县令之前,当然也是做了功课的。


    公孙家,乃是辽西郡的顶级豪门,比起辽东的阳氏,也毫不逊色。


    不过听闻这公孙元,只是公孙家的旁支,从小清贫,后得贵人赏识才举孝廉入朝为官,如今担任昌黎县令,因其年轻时的经历,深知百姓困苦,所以贤明,和那些士族出身的官员有着很大的不同。


    “你就是周礼?想不到你出身寒微,却是仪表堂堂,谈吐不凡。读过书?”


    公孙元抬起头来,上下打量着他。


    寻常百姓见了县令,只会喊什么大老爷,县尊之称算是正规敬称,而“明府”二字,则是只有读过书的文人雅士才懂了,有赞美地方官贤明之意。


    “明府过誉了,只是喜好看了一些杂书,没有研究过什么经典,让您见笑了。”


    周礼分寸拿捏得极好。


    小小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即可,也没有过于高调。


    毕竟他不知道大虞研究的是什么经典,四书五经这些东西他也不懂啊,若是谈论诗歌这些东西,他还能抄一抄,真要扯到什么经典上去,那就露馅了,所以点到为止是最好的。


    “山民穷困,能识字就很难得了。”


    公孙元点点头,也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多说。


    转而道:“杨捕头呈报,此次粮草失窃,全靠你提供线索才能找回,此乃大功一件。杜家状告你谋杀杜勇之事,本府也已查清,与你无关,反倒是杜家鱼肉乡里,多有作恶,我会严惩……”


    “多谢明府。”


    “本府做事,历来赏罚分明,你立了功,自该奖赏。既然你识字明理,也算贤能,便任命你为青山村村长,兼任里正,负责当地百姓民生,粮税兵役之事,可能胜任?”


    “愿为明府效力。”


    “好,这是你的任命文书。”


    公孙元说着,已将准备好的文书递了过来。


    这是正式任命,从现在开始,周礼就算是有了正式的编制。


    在大虞,里正虽说只是县衙最基层的官员,但也是属于“官”的序列,有别于吏,每个月能领一两银的俸禄,且有一定的理政职权。


    纵然现在权柄可能远不如县衙里的差吏,可却是有了晋升的可能。


    以后若是他立下功勋,便可层层举荐,跳过举孝廉的步骤,前途无量。


    由民转官,这是本质上的身份改变。


    哪怕只是个不入流的芝麻绿豆小官。


    如今的大虞,王朝末年,宦官当权,政治腐败,周礼这种没有什么根基后台的人,升官发财其实可能性很小。


    但现在有了里正的身份,以后在村里做事无疑会方便很多,发展什么产业,也都能用村子的名义进行,可以享受很多优待。


    “明府,卑职还有一事请示。”


    “你小子这是有备而来啊?”


    公孙元笑了笑:“说说看。”


    “是这样,今年各地饥荒欠收,百姓困苦,青山村因为靠近大山,尚可勉强狩猎果腹,不过冬日严寒,山民们过冬困难。我想着能不能买一块山地,砍伐林木取暖,让村民们可以顺利熬过这个冬天,顺便将山地开垦出来,明年开春也能扩充耕地,种下更多的粮食,免得来年饥荒更甚……”


    他是想以开荒的名义,将盐井所在的山地买下,这样也算名正言顺。


    公孙元听完后,点点头,道:“山林开荒做耕地,县衙自是鼓励支持的,这件事我同意了。不过按照大虞律法,需缴纳银钱,你们准备好了之后,找衙署正常办理即可。”


    “多谢明府!”


    周礼得到答复,心里松了口气。


    不过现在他还不能马上下手购买,因为没办法解释黄金的来历。


    还是等过段时间,村里的产业慢慢建立起来,赚了钱,再买地也不迟。


    况且,他是以村子的名义买地,总不能自己掏腰包。


    “礼哥儿,恭喜啊,以后咱们也算是同僚了。”


    从衙署出来,杨雄笑着说道。


    经此一事,两人的关系显然更加亲近了许多,毕竟杨雄也通过这件事,立下了功劳,在县令面前更得信任。


    “杨大哥莫取笑我了,一个山村里正而已,我也不是为了当官,只是带着父老乡亲们吃饱穿暖,过几天好日子。”


    “嗯,青山村有你这么个里正,是他们的福气。可惜,如今这个世道,天灾人祸,想要吃饱穿暖也不容易啊……”


    两人说话间,杨雄将他送出了县衙。


    周礼还要忙着去跟村里人汇合,接收粮食,也没有耽搁,告辞后便离开了。


    此时,一名身材姣好的女子,正迎面走来,两人擦肩而过。


    此女约莫二八芳华,身穿一袭素裙,长发披肩,皮肤白皙动人,双眸灿烂若星,气质非凡。


    周礼忍不住也多看了一眼。


    他来这个时代,还从未见过如此气质卓绝的女子,比起那些山野村妇,简直不是一个档次。


    单说相貌身材,也就只有打扮后的嫂子陈玉,能与之媲美一二。


    即便是城里的那些闺阁小姐,也没有她这般清雅出尘。


    “这是谁家小姐,居然可以直入县衙公堂?”


    周礼有些惊讶。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看到美女就走不动道的人,自己还有正事要忙,也便没有在意。


    “民女苏青,拜见明府。”


    却说那女子径直入了府衙,县令公孙元得知消息后,亲自移步到偏厅接见。


    大虞女子不上公堂,除非犯了事。


    “青儿又来调笑我了,这才几日不见,连伯伯也不叫了?”


    公孙元一脸慈祥的笑容。


    苏青闻言抿嘴:“方才是在县衙公署,当然要称呼官职,现在到了偏厅,那才论私交。青儿拜见公孙伯伯……”


    “好好好。你啊,真是越来越像你爹了。祈民兄初来昌黎,住得可还习惯?”


    “有赖伯伯照料,家父一切安好。对了,这是家父新得的一幅墨宝,乃前太傅远鸿先生所作,父亲知道伯伯喜好书画,特让我给您送来。”


    苏青说着,将一幅画卷递上。


    “这怎么好意思……”


    公孙元嘴上客气着,可是一听那是太傅所作墨宝,心痒难耐,当即接了过来,苏青上前,帮他将画平铺到书桌上鉴赏。


    正好看到纸上的那句诗,有些奇怪。


    “这字……不像是伯伯的字迹啊,有点丑……”


    “估计是哪个书吏所留吧。”


    公孙元也没当回事,这偏厅是用来接待和县衙官吏休息所用,平时来的人很杂,抄写什么契约文书也是在这里。


    苏青点点头,将那张纸拿了起来,顺便翘了一眼。


    顿时脸色微变。


    “何时天下生民得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虞文坛,如今流行的是五言诗,七言都属少见,这九字一句的诗,在很多人看来根本就是胡扯一气,毫无韵律可言。


    但若是细细品味,却又觉得此诗别有一番意境。


    这首诗,它不美,也不惊艳,没有什么精巧之处。


    却是透露出一股悲天悯人的胸怀。


    如今大雪纷飞,城外饥民衣食无着,相比之下这县衙偏厅,温暖如春,虽不算繁华,却也能阻隔风寒。


    写诗之人,应是贫苦出身,骤临此地,想到外面的百姓困苦,因此有感而发。


    若是天下人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子,让他们安居乐业,就算是我一个人在破屋中冻死,也是心甘情愿的……


    这是何等胸怀?


    苏青越看越觉得深受震撼,能写出如此诗句的人,其志向绝非追求个人富贵,而是心系万民的“大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